帕金森病,又被稱之為 “震顫” 帕金森最早追朔于公元1602年,明代人王肯堂所著《證治準繩》書中出現(xiàn),認為這種病為“震顫麻痹病”歷代醫(yī)書中與此相關疾病的名稱約有二十多種。公元1817年4月11日,帕金森·詹姆士描述了這種疾病,因而這種疾病在之后被命名為“帕金森綜合”而每年的4月11日也被定為世界帕金森日。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現(xiàn)是以靜止性震顫,強直,運動徐緩為主。手腳或身體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柔軟性,變得僵硬。也會出現(xiàn)如肢體僵硬麻木,行動步態(tài)異常,面部呆滯等癥狀。最普遍的就是情緒和智力的變化。有的患者表現(xiàn)淡漠,情緒低落,反應遲鈍,自控力差,缺乏自信和悲觀。其他表現(xiàn)為情緒焦慮、懷疑、頑固、恐懼、憤怒等。嗅覺下降。大多數(shù)帕金森病患者有嗅覺喪失或缺乏的癥狀。
中醫(yī)最早應源于《難經(jīng)》第六十一難。最早使用四字聯(lián)稱,則應處于《古今醫(yī)統(tǒng)》。四診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nèi),直接地獲取信息,即刻進行分析綜合,及時作出判斷。四診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體觀念和恒動觀念的基礎上的,是陰陽五行、藏象經(jīng)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
對于帕金森《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顫之義。《素問·脈要精微論》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之論,《素間·五常政大論》又有“其病搖動”、“掉眩巔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闡述了本病以肢體搖動為其主要癥狀,屬風象,與肝、腎有關,為后世對顫證的認識奠定了基礎。
中醫(yī)認為震顫麻痹乃系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肝風內(nèi)動,兼有氣滯血瘀;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緣由肝腎陰虧,陰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nèi)動所致。另以本虛標實,本虛指肝腎陰虛、脾胃氣血兩虧,實指風、火、痰、瘀之邪?;静±硪蛩貫轱L、火、痰、瘀、虛,五者相互影響兼夾甚至相互轉化。對于帕金森的治療,龍元息顫湯多采用分型辯證,對帕金森的癥狀因癥施宜,隨癥加減。需知,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氣血平衡是人體生理的基本條件 。
本病常見病因包括年老體弱、情志內(nèi)傷、飲食不調(diào)、勞逸不當?shù)龋l(fā)病與肝腎密切相關,并及于脾。基本病機是肝腎不足,風邪內(nèi)擾,筋脈失養(yǎng),并多兼痰瘀之邪,且日久積毒。本病病程較長,臨證復雜,因此在臨床辨治中要首先分清標本虛實,當“甚者獨行,間者并行。”臨床患者多年老體弱,且病程日久,故治療不可冒進,慎用耗氣傷陰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