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隱居”的象征。比如,“菊花”,因“晉陶淵明獨愛菊”,而成為隱士的象征;“白云”,因其漂浮不定,自由自在,而成為歸隱的象征;“漁父”因為與偉大詩人屈原的對話,而成為隱逸的象征,等等。這些象征意象中,個人以為,“滄浪”的象征意味最濃,先秦《孺子歌》說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其實,滄浪之水何止是濯我纓、濯我足,它更重要的是“濯我心”,洗盡我心中的那些蠅營狗茍,功名利祿。
大文豪范仲淹,素懷大志,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但他見了桐廬之山水,也不免產生了隱逸之情,可見桐廬山水之秀美。他的組詩《出守桐廬道中十絕》中的山水之美,令人叫絕,而這首《道中·素心愛云水》,則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歸隱之意:
素心愛云水,此日東南行。
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
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
“素心愛云水,此日東南行”,“素心”,是本心的意思。我本心是愛云愛水的,這里的“云”,是自由自在的,本來就是“歸隱”的象征。而“水”,俗話說,“上善若水”,“水”當然代表了品行。
“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塵纓”,語帶雙關,一是帶了風塵的帽子,二是帶了功名利祿的人心?!皽胬藷o限清”,既可以濯纓,又可以濯心。所以,詩人用了一個“笑”字,是一個寬慰的笑,是一個滿意的笑。
一句,“笑解塵纓處,滄浪無限清”,跟范仲淹高尚的情操是一致的。
對隱士生活的描寫,對隱士心理的描寫,這首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漁父·扁舟滄浪叟》可以說無出其右:
扁舟滄浪叟,心與滄浪清。
不自道鄉(xiāng)里,無人知姓名。
朝從灘上飯,暮向蘆中宿。
歌竟還復歌,手持一竿竹。
竿頭釣絲長丈余,鼓枻乘流無定居。
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扁舟滄浪叟,心與滄浪清
“扁舟滄浪叟,心與滄浪清”,“隱士”的高尚,自然來自他那“清清白白”的身心,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安蛔缘类l(xiāng)里,無人知姓名”,真的隱士,無論你之前做過什么豐功偉績,無論你是什么高官,你都不會夸夸其談,你甚至都不會告訴別人你的姓名。
生活也是簡簡單單,“朝從灘上飯,暮向蘆中宿”,每天的活動是,“手持一竿竹”,心情舒暢,就高歌一曲,甚至是“歌竟還復歌”。
最后一句,“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漁翁釣魚,其樂并非釣到魚。就像大文豪歐陽修說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釣的是那份自由自在!
唐末詩人許渾的這首《滄浪峽·纓帶流塵發(fā)半霜》,給我們帶來了詩人開始歸隱的欣喜和歡樂,極具感染性:
纓帶流塵發(fā)半霜,獨尋殘月下滄浪。
一聲溪鳥暗云散,萬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樂,暮年初信夢中忙。
紅蝦青鯽紫芹脆,歸去不辭來路長。
一聲溪鳥暗云散,萬片野花流水香
歸隱之前,詩人是半生憔悴,“纓帶流塵發(fā)半霜,獨尋殘月下滄浪”,纓帶充滿了風塵,頭發(fā)已經半邊花白;“獨尋殘”,個“殘”字,表達了詩人一顆破碎的心,詩人帶了一個破碎的心,來到了滄浪水上。
一到滄浪之上,立刻拔云見天,只見“一聲溪鳥暗云散,萬片野花流水香”,溪鳥一聲啼叫,烏云散去;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萬片野花,連流水都是香的。一句,“暗云散”,何尚不是詩人心中的烏云散去。
說到隱居滄浪的感覺,詩人說道,“昔日未知方外樂,暮年初信夢中忙”,我以前不知道隱居的快樂;到了現在,到了暮年,才相信當年忙忙碌碌,只是大夢一場。
“滄浪之水”,已經是一個象征,象征了一個美麗的水鄉(xiāng)。明代詩人薛蕙在《一溪·一溪云水一漁夫》中寫到:
一溪云水一漁夫,一曲滄浪酒一壺。
笑指桃花問春色,武陵得似此間無?
一溪云水一漁夫,一曲滄浪酒一壺
“一溪云水一漁夫,一曲滄浪酒一壺”,一溪彌漫了煙云的溪水,一個漁夫在其間;他時而高歌一曲《滄浪之水》,時而喝一口酒壺里的酒,端的逍遙自在。
更為得意的是,他“笑指桃花問春色,武陵得似此間無”,笑指著兩岸的桃花,問這里春色如何?那個誕生了“桃花源”的武陵,能跟這里比嗎?
“一溪云水一漁夫,一曲滄浪酒一壺”,還有比這更瀟灑的隱居生活嗎?
隱居滄浪的好處是,人經過滄浪的洗滌,不管你是經過了多少的是是非非,經歷了人生的大喜大悲,都可以全忘懷。唐代詩人杜牧在《漁父·白發(fā)滄浪上》一詩中寫到:
白發(fā)滄浪上,全忘是與非。
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
煙影侵蘆岸,潮痕在竹扉。
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
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
“白發(fā)滄浪上,全忘是與非”,雖然我是滿頭白發(fā),才隱居滄浪,但也可以全忘過去的是是非非。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去秋潭垂釣,午夜,戴月叩船而歸。每天看到的風景,“煙影侵蘆岸,潮痕在竹扉”,兩岸旁的蘆葦蕩,侵蝕在煙影中;而我岸上的竹門,已經有了潮水的痕跡。
最喜歡的事情是,“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年復一年,都跟鷗鳥親近,去來之間,沒有任何的心機。
大愛這種“白發(fā)滄浪上,全忘是與非”的日子!
所謂“英雄惜英雄”,大詞人辛棄疾對詩仙李白的贊賞,別人都是濯滄浪而歸隱,李白偏是“濯足戲滄浪”,對于李白來說,滄浪不是他的終點,“騎鯨歸汗漫”才是他的歸宿。辛棄疾在《憶李白·當年宮殿賦昭陽》中寫到:
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
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
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這兩句,寫李白在皇家宮殿所作《清平調》三首,以及在夜郎所做的多首詩詞?!懊髟氯虢琅f好,青山埋骨至今香”,“明月入江”,李白平生所寫到詠月詩和長江詩,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大重點?!扒嗌铰窆恰?,說的是這李白墓位于安徽省的青山西麓隴地上。
“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飯顆山”,李白有詩,《戲贈杜甫》中寫到,“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般枇_江”,杜甫有詩憶李白,“天末懷李白”中有“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說李白和屈原一樣,都是被冤屈的。辛棄疾借懷念李白,把杜甫也懷念了一把。
這首詩的高潮是,“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騎鯨歸汗漫”,白乃謫仙人,最后的歸宿是“騎鯨歸去”;人間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李白一生都是清清白白的,用不著“滄浪之水”,反而是“濯足戲滄浪”。這應該是對李白一生品格的最高評價!
向子諲(音煙),宋代詩人,與李綱親厚。李綱罷相后,他也受到遷連落職。這首《卜算子·雨意挾風回》表達了因主戰(zhàn)而不被南宋小朝廷相容的心情:
雨意挾風回,月色兼天靜。
心與秋空一樣清,萬象森如影。
何處一聲鐘,令我發(fā)深省。
獨立滄浪忘卻歸,不覺霜華冷。
獨立滄浪忘卻歸,不覺霜華冷
“雨意挾風回”,深秋時節(jié),秋風秋雨。象征了詩人在南宋小朝廷所受到的各種打擊,但詩人的心是平靜的,就像“月色兼天靜”。雖然詩人“心與秋空一樣清”,但“萬象森如影”,但整個南宋小朝廷都是陰森森的,天地萬物都森森然影影幢幢。
“何處一聲鐘,令我發(fā)深省”,不知道何處傳來一聲鐘響,引發(fā)了內心深處諸多感慨,這鐘聲回蕩在天地間,也似乎成為了詩人正身、正心的警鐘。
“獨立滄浪忘卻歸,不覺霜華冷”,和“鐘聲”一樣,“滄浪”也是有所象征,正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滄浪,詩人才能保持“心與秋空一樣清”,一點都“不覺霜華冷”。
前面大詞人辛棄疾懷念詩仙李白的時候,就說了,“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在辛棄疾眼里,李白乃性情中人,做人干干凈凈,根本不用滄浪之水濯足,而是“故來濯足戲滄浪”。無獨有偶,唐代詩人戴叔倫也認為自己一清二白,不用滄浪之水濯衣。他在《春江獨釣》中寫到:
獨釣春江上,春江引趣長。
斷煙棲草碧,流水帶花香。
心事同沙鳥,浮生寄野航。
荷衣塵不染,何用濯滄浪。
荷衣塵不染,何用濯滄浪
“獨釣春江上,春江引趣長”,一個人在春江上獨釣,春江引起了詩人無盡的興趣。又是怎么引起的呢?“斷煙棲草碧,流水帶花香”,斷斷續(xù)續(xù)的煙云,棲息在碧草上;春江流水都帶了花香。
“心事同沙鳥,浮生寄野航”,詩人的心事就像沙鷗一樣,毫無心機;詩人的浮生,都寄托在這樣的野游里。
還還不算,詩人進一步說了,“荷衣塵不染,何用濯滄浪”,我的心,本來就像荷衣一樣,一塵不染,哪里用得著用滄浪之水來洗濯!
宋代詩人楊萬里,素來喜愛農村生活,在《石峰下·山轉江亦轉》一詩中,表達了強烈的歸隱之心:
山轉江亦轉,江行山亦行。
風鬟照玉鏡,素練縈青屏。
我本山水客,澹無軒冕情。
塵中悔一來,事外懷孤征。
忽乘滄浪舟,仰高俯深清。
餐翠腹可飽,飲淥身頓輕。
鷓鴣不相識,還作故園聲。
我本山水客,澹無軒冕情
“山轉江亦轉,江行山亦行”,首聯就是奇語,一副曲折的萬里江山圖,就展現在讀者面前?!拔冶旧剿停o軒冕情”,我的本心就是山水客,絲毫沒有高官厚祿的愿望。“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皦m中悔一來,事外懷孤征”,我很后悔,我在塵世中走了一趟,工作之余每每會懷念山水之游。
“忽乘滄浪舟,仰高俯深清”,這次忽然乘上了滄浪之舟,無論是仰望天空之高,還是俯視江水之深,都覺得神清氣爽。只覺得“餐翠腹可飽,飲淥身頓輕”,這滿眼的翠綠色,讓人如餐而飽;這綠水,讓人飲之,頓時覺得身輕。
“忽乘滄浪舟”,一個“忽”字,讓人感覺詩人親臨滄浪的興奮之情,躍然紙上!
這首宋代詩人梅堯臣的《寄題蘇子美滄浪亭》,表達了詩人對蘇子美隱居滄浪亭的由衷高興之情,非常有特色,這里只節(jié)選了其中的部分詩句:
聞買滄浪水,遂作滄浪人。
置亭滄浪上,日與滄浪親。
宜曰滄浪叟,老向滄浪濱。
滄浪何處是,洞庭相與鄰。
滄浪何處是,洞庭相與鄰
連續(xù)的“滄浪”句,卻讓人一點都不感覺啰嗦?!奥勝I滄浪水,遂作滄浪人”,聽說你買了滄浪之水,已經做了滄浪之人。所謂“滄浪人”,當然是指隱士?!爸猛胬松希张c滄浪親”,你又在滄浪上做了一個亭子,每日在亭子上,與滄浪親近。
“宜曰滄浪叟,老向滄浪濱”,在這種情況下,最適宜稱你為“滄浪叟”,你會在滄浪水邊養(yǎng)老?!皽胬撕翁幨?,洞庭相與鄰”,滄浪之水在哪里?它與洞庭湖為鄰居。
這幾句,“滄浪”句,朗朗上口,感覺到詩人對朋友深深的羨慕之情!
宋元時期詩人鄭思肖在宋亡后,不臣服蒙元的統(tǒng)治,隱居當然成了他唯一的選擇。他在《獨釣·高興一絲在》一詩中,強烈的表達了他的這種心理:
高興一絲在,清風萬古長。
不為周呂望,愿似漢嚴光。
天下皆秋雨,山中自夕陽。
后來有孺子,終久辨滄浪。
后來有孺子,終久辨滄浪
“高興一絲在,清風萬古長”,“一絲”,表面指釣絲;實際上是說,很高興自己的那一絲精氣神還在,自己忠于漢室的清風萬古長在?!安粸橹軈瓮?,愿似漢嚴光”,進一步說明,自己釣魚,不是像太公那樣,“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以期在元廷博得一席之地;而是要像嚴子陵那樣,做一個隱士。
“天下皆秋雨,山中自夕陽”,天下都被異族占領,像是被秋風秋雨所籠罩;而我隱居在此,還能獨享一點夕陽?!昂髞碛腥孀?,終久辨滄浪”,后來有了“孺子歌”,我也找到了自己隱居的滄浪之水。
鄭思肖一生七次遷居,是以說,“終久辨滄浪”。
宋代詩人楊怡,寫了組詩《成都運司園亭十首》,其中的《潺玉亭·使君漱流心》,將潺玉亭下的溪流,比喻成最佳隱居場所的滄浪,高度的贊揚了潺玉亭風景之美:
使君漱流心,官府未始忘。
亭下玉豀水,撲碎白玉璫。
清耳不待洗,高懷自滄浪。
安得援瑤琴,寫此聲瑯瑯。
清耳不待洗,高懷自滄浪
“使君漱流心”,“漱流”,以流水漱口,形容隱居生活。您素懷有隱居之心?!巴は掠褙H水,撲碎白玉璫”,亭下的玉豀水,水流之聲,就像打破了白玉璫一樣,聲音清澈悅耳。
“清耳不待洗,高懷自滄浪”在這樣的美景下,不用洗耳,就可以聽到悅耳的聲音以清耳;這里像滄浪之水一樣,讓人高懷隱士之情操。“安得援瑤琴,寫此聲瑯瑯”,如果能夠有瑤琴,就可以把這瑯瑯之聲描繪出來。
把一個場所贊美成“滄浪”,可能是對這個地方最高的贊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