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
正月初二,為畫老子手植銀杏樹,我專程由西安去周至樓觀臺參觀。
相傳老子是騎牛到這里來的。有一棵柏樹就叫老子拴牛柏,大概可以證明這一點吧。那時正值中國的周朝,他在此干的最大的事,便是寫了一本千古流傳的5000字的《道德經(jīng)》,和他的講經(jīng)活動。但是還有一件大事,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那就是他手植的那棵銀杏樹。也許,他拍拍手上的土,就去簡陋的草棚屋,思考他的“道可道,非常道?!比欢强勉y杏樹按自然規(guī)律現(xiàn)已存活了2600年。當歷史的腳步走到1965年秋末的時候,我和幾個老師從我那時工作的啞柏中學到樓觀臺來玩,于是就有了我與老子手植銀杏樹的第一次相遇相識。它雄偉高聳,滿身金黃,虬枝似龍,盡顯滄桑,都說看看也是享受。當時就聽人講,因樹齡過高,樹身已從內(nèi)腐朽,有膽大者,竟從樹身里面那個黑乎乎的天洞里爬到樹頂,猶神話故事一樣令人稱奇!我第二次到樓觀臺時,已是2017年的隆冬季節(jié)。我要畫老子手植銀杏樹??纱藰湟逊钱斈瓯藰?!當?shù)刂檎吒嬖V我,道觀因“文革”幾近癱瘓,廟產(chǎn)因“造反”無人管理(道士被驅(qū)離)。誰知1972年秋,銀杏樹從朽了的內(nèi)部偏偏又起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老天爺發(fā)急了,降下磅礴大雨,一舉將大火澆滅。本來高24米,胸圍15米的大樹在烈火焚燒下,從中炸開,左半邊部分樹身直垮了下來。從此,僅剩下11米高的銀杏樹,猶半蹲著的焦鬼,黑糊糊的。然四年之后,奇跡出現(xiàn)了:人們照見樹皮綠色泛起,都說銀杏樹的生命要復蘇了!我想,“銀杏鳳凰”在大火中出人意料地新生了!如果老子在世,他老人家定會歡喜得將耳朵貼在樹身上,邊聽邊高興地說,我聽見有一股細流,在樹皮下流淌的聲音了!是啊,天以雨澆地,日以光養(yǎng)樹,銀杏由枯而榮,轉(zhuǎn)衰為茂。銀杏的生命回來了!“道可道,非常道。”此后,過一年一個樣兒,盡顯當年生機盎然,更加郁郁蔥蔥。我畫圖老子手植銀杏樹,因是冬天畫的,看看樹后懸著的太陽,就知道我也選擇了一個下午。畫它時,那裸露的枝桿,已從烈火中再生出來40多年了。我在已落盡了金黃色的扇形葉子的樹下,反復徘徊、細觀默察,尋找我需要角度拍照,收集素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奔匆詿o為心去作為,以無事心去做事,以無味心去品味,這正合我意。我今年76歲了,還想再活76歲嗎?我現(xiàn)在是國家一級作家了,還想再拿一個另類畫家紅本本嗎?不了,我只圖個喜歡,故在思維領域,令文字讓位于色彩線條。火劫后的老子手植銀杏樹 徐岳 繪
我畫畫的樂趣滲入春節(jié)的歡樂。正月初八晚9時,基本完成硬筆畫《 老子手植銀杏樹》。初九一大早,我面畫琢磨:圖左,那薄薄的樹皮上仿佛插滿了無數(shù)茂盛的枝桿,猶如高舉了無數(shù)的手臂,凌空迎接著來自大西北的寒風。我過多地使用了焦墨,以顯示她還記錄著往日那場滅頂之災!畫面中間,是由老根上突破再冒出來的新生代。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新生代已歷經(jīng)了四十多年,看起來一個個都像條好漢,頂天立地,緊貼原樹站立,猶保護母親一般。畫面右邊,是樹身燒空以后不能自立而倒了下來的一只“巨臂”,微握的拳頭上和左邊一樣,也都是焦皮上冒出的條條好漢。但我所用的筆法卻是柔和的,樹桿不再焦黑,且挺拔伸向遠方,更多了銀杏枝桿的展拓特點。我一向喜歡銀杏,因為她堅強.銀杏出現(xiàn)在幾億年前,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所以她有活化石之美稱。去年深秋季節(jié),我折過一枝掛滿金黃葉片的銀杏條插入筆筒,給我書房憑添了幾分大自然的野氣。隨著時間推移,葉片干了,萎縮了,但生命感仍在,我一直捨不得把它扔掉,總覺她還活著?,F(xiàn)在好了,我把它畫在畫面正中間那棵“新生代”的身上,成為我倆永恒的紀念,永恒的樂趣。我心懷謙卑,使用焦黑、灰、白三色,再現(xiàn)了它2600年的頑強生命軌跡。后排左起路遙、徐岳、陳忠實、王蓬、王曉新
有一朋友看了我畫的老子手植銀杏冬令圖后,感嘆出了四個字來:敬畏生命!好一個敬畏生命!啊,老子銀杏樹,你擁有使人對于生命產(chǎn)生敬畏之心的魅力,萬物都會在你面前呈現(xiàn)出它的無限生機!我聽到講經(jīng)臺那邊傳來一個聲音,“道生萬物”!不只我崇拜你老人家!你看,把你手植銀杏樹奉若神明的傳統(tǒng)民俗也回來了。百姓每逢初一、十五,便到銀杏樹下焚香禮拜。我笑言,老子手植銀杏樹被中國林學會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古銀杏樹”了,他能不回來看看?不過,像他這樣的大哲學家,回來時不會再坐牛車了。老子栓牛樹也只能是一道風景線了。他可能會坐小轎車“路虎”吧!大家聽罷高興得笑成一團。還有人說,老子回來了還要看你給他畫的銀杏樹哩!我說,我不怕他看,歡迎他看。作者簡介:徐岳,陜西岐山人,曾任《延河》雜志主編,國家一級作家。出版200多萬字作品,小說、散文、評論和長篇傳記書籍13種。小說被《小說月報》《新華文摘》等多種刊物轉(zhuǎn)載;在北京、上海、陜西、新疆、浙江和安徽等地獲文學獎25次,受到省內(nèi)外評論家的多次著文好評。2019年,在西安、岐山、眉縣等地舉辦了個人畫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