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際成
古代人們提出治學的三個境界是:
第一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治學是讀書學習做學問的過程,是從吸納、消化到感悟、提升,直至沉淀、升華的全過程。下面,我結(jié)合自己的讀書和認識對“三境界”說法做些個性的解讀。
第一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人們接觸到的是事物千差萬別的表像,是事物的個性,有什么接受什么,看什么就是什么。如:有無,大小,動靜,言行,軟硬等等??梢杂靡粋€字代替,就是“表”。
我們的視覺,給了我們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我們的嗅覺,給了我們一個五味雜陳的世界;
我們的聽覺,給了我們一個聲情并茂的世界。
我們感覺到的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都與第一境界緊緊相連、密不可分,不要說俗氣,不要說平庸,不要有任何的強迫和強制。
第一個境界是最現(xiàn)實的境界,它色彩斑斕,它千變?nèi)f化,它跟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們通過事物的表像認識到了事物存異趨同的內(nèi)里,更深入了一層,能反映出眾多表像所蘊含的共同的實質(zhì)。如:誠信,堅韌,感恩,珍惜,規(guī)律等等。也可以用一個字代替,就是“里”。
如果我們能從復雜的交往中感悟到了“誠信”,便有了做人的基石;
如果我們能從坎坷的經(jīng)歷中學會了“堅韌”,便掌握了走向成功的鑰匙;
如果我們能從紛繁的社會中懂得了“珍惜”和“感恩”,便有了幸福的一生;
如果我們能從千百次的實踐中把握了按規(guī)律辦事,便會事半功倍。
第二境界,是個從感性走向理性的境界,是個不斷感悟的境界,是個不斷提升的境界。實際上,這已經(jīng)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高境界了。
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人們將第二境界甚或是第一境界獲取的一切沉淀、升華,直至為真、善、美的歸一,這便是人類的生命本身。它是宇宙間最本質(zhì)、最核心、最美好、最永恒的東西。假如硬要用一個字來表示,那只能用“道”了。
人類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都歸于它;
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歸于它;
古、今、中、外的一切,都歸于它;
日月、星辰、人類、所有宇宙的一切,都歸于它。
第三個境界,是人類言行的終極所指,是人類靈魂的共同歸處,是人類與宇宙不斷融合的最精妙所在,萬事、萬物、萬理都歸結(jié)于它。
面對茫茫宇宙,身為蕓蕓眾生,我們經(jīng)過千萬次的反思之后,就會逐漸明白:殊途同歸,萬物歸宗,人們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使自身生命更美好,除此無它。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一個人才不會為浮云所遮蔽,逐步走向大徹大悟的大境界。
在這三個境界中,第一境界是實錄,第二境界是感悟,第三境界是升華。有的人一生能夠體驗到三個境界的精彩,而許多人只能達到第二、或許只是第一境界的層次。
三個境界是做學問的三個階段,更是人生修行的三個層次,又跟人們現(xiàn)實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
人人都有第一境界,人人向往第三境界,但人人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境界。
躬行第一境界:不愁吃飯穿衣。
實踐第二境界:便能潮頭勇立。
達到第三境界:真正大徹大悟。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記
二〇一三年二月修改
——本文刊載于2014年《北海道》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