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京大學是我國久負盛名的高等學府,是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地方啊。通過一組老照片,帶大家去看70年代初的北京大學,看那時的北京大學是什么樣子的。圖為遠看北京大學德才均備齋,這里也被叫作斐齋、蔚齋、干齋、復齋或者紅一樓、紅二樓、紅三樓、紅四樓。四齋布置在未名湖北岸,取“水北為陽”之意。
圖為正在上體育課的北大學子。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要上大學都要經(jīng)過高考。在當時上大學沒有高考,當時是推薦上大學,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這些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學生稱為“工農兵大學生”。
圖為北大校園,圖中遠處的那個塔是北大博雅塔?!耙凰D”是形容北大主校園——燕園的風景,其中的塔指的就是位于北京大學未名湖旁的博雅塔。它原是校園供水水塔,是仿通州燃燈塔修建的。當時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雅(當時居住在美國)捐資興建的,所以被命名為 “ 博雅塔 ”。在北大任何一個新建的建筑物都不能比博雅塔高,這里是北大的最高建筑,這里是北大的象征。
圖為當時在上課的北大學生。這項招生制度在1970年先從北大、清華試點,后來其他高校也開始相繼招生。從1970年到1976年全國共招生94萬人。
圖為當時北大英語課。在當時那些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zhàn)士和青年干部以及在單位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人才有被推薦的資格。
圖為在宿舍樓下打排球的學生。當時入校的工農兵大學生,年齡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這些工農兵大學生還肩負著“上大學、管大學、改造大學”的責任。
圖為北大的一堂歷史課,從黑板上的板書可以看出這位教授正在講秦律和漢律。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而1976年的那一屆,也就成為了最后的工農兵大學生。
圖為在食堂就餐的學生。當時北京大學在陜西漢中還有分校,1969年10月,北大在陜西漢中建立分校。分校設有無線電系、技術物理學系、力學系等3個系,10個專業(yè),師生員工1600余人。
圖為北大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新型圖書館之一,北京大學圖書館前身為建立于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辛亥革命后,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改名為北京大學圖書館。195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合并了原燕京大學圖書館。
圖為正在做廣播體操的北大學生。廣播體操這項廣為人知運動,我想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一種徒手操,不用器械,只要有限的場地就可以開展??吹竭@樣的景象不禁想起學生時代做廣播體操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