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相傳為伏義之妹,人首蛇身,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相傳,女媧與伏羲兄妹成家,以泥土造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并且建立了婚姻制度。由于人類起源的深奧問題實在難以從神話傳說中得到考證,所以千百年來,關于神秘的女神女媧,人們更樂意談論“女媧補天”的美麗傳說。
可査證的關于補天傳說最早的記載除了戰(zhàn)國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外,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中也有如下記述:“往古之時……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p>
這段生動形象的描述,是講大神“共工”怒撞不周山,使得天穹崩裂,天水倒灌,禍及人民,女媧煉石補天的生動畫面。然而,后世人們對這件事不斷較真,東漢大哲學家王充曾在《論衡談天篇》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天非玉石之類,豈石所能補?女媧雖長,豈能及天?”并且,王充認為,斷鰲足作為四極的支天柱這個說法十分荒唐,他說:“足既能支天,其體必更大,天地間如何能容?如此大鰲,其皮膚必如鋼鐵之堅,女媧如何將它殺死?”
當然,王充對于神話傳說進行如此嚴肅而機械的駁斥,完全沒有必要。不過,這足以證明古人對于“女媧補天”的神話早有探索?,F(xiàn)在,隨著現(xiàn)代考古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更想了解“女媧補天”的傳說是怎樣形成的?在現(xiàn)實中是否存在神話原型呢?
現(xiàn)代考古專家已經在距今6000年的紅山文化中找到了女媧的原型,證實了“女媧”實際上就是一名偉大的氏族女首領,在她的領導下創(chuàng)建了紅山文化,使得人類可以代代繁衍。
據唐代司馬貞的《三皇本紀》記載,女媧本姓風,取代宓犧即位,號為女希氏,是上古時代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領。當時沒有文字,只以“女?!狈Q呼,于是,后人因音成字,寫作了女媧。
至今,在我國云南地區(qū),苗族、侗族人民依然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有趣的是,在我國侗語中,“女希”一詞,意為花季少女,而“媧”則形容如花一樣漂亮。根據以上侗語詞分析,“女媧”即是指年輕漂亮的姑娘。
那么,“補天”二字又有怎樣的玄機呢?伏義、女媧所處的時代是新石器時代的初期,距今數(shù)千年,人們還是以穴為居。侗語稱廳堂為“天堂”,又稱房頂為“務天”,可以看出,“煉石補天”實際上就是補屋頂,不是后世人們誤解的“天穹”。
從《淮南子》中的描述的“火濫炎而不滅”,這個描述十分類似于上古時期流星雨撞擊地球,巨大的沖擊造成爆炸和其后引發(fā)火災的過程,而之后的部分,更是描述了強力撞擊所引發(fā)的水災從爆發(fā)到平息的全過程。
不難想象,在這樣的大災大難襲來時,人們居住的洞穴頂部極有可能出現(xiàn)漏洞。因此,“女媧補天”更有可能是填補洞穴頂上的漏洞。
女媧是怎樣填補洞穴頂上的漏洞的呢?可以這樣推測:因為紅山文化所在的地區(qū)產石灰?guī)r,石灰?guī)r本身有著多種顏色,再加上摻雜了許多其他的巖石,故呈現(xiàn)出五顏六色,這便是傳說中的“五彩石”。流星雨引起一場大火,暴露在地面上的石灰?guī)r,被燒成了白色粉末狀的石灰,經雨水澆淋,形成了泥漿狀物質,再曝曬結成硬塊。聰明的女媧從中得到啟迪,于是,她將石灰與蘆荻草灰攪拌在一起,用來填補洞穴上的漏洞。從此之后,人們便學會了燒石灰補漏洞的技術。
可見,正是人們誤解了“天”字的原意,才使得“女媧補天”的故事在各個民族流傳時不斷被神化,也就使得女媧如此一步步成為了“創(chuàng)世女神”。這樣的考證推斷,讓“女媧補天”的故事由神話傳說貼近了現(xiàn)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