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劇中,往往有很多這樣的臺詞,一個反叛之人在最后,即使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也仍然會對自己說一句:“一不做,二不休” 。在這些叛變者講來,這句話不像是自我打氣,更像是一種走投無路、破釜沉舟的絕地反擊。
不過”一不做,二不休”的含義確實是“要么不做,要做,索性就做到底”。對于惡人來講,這句話是使他們“惡上加惡”的推手。對于普通者而言,這句話更多的是讓我們學會堅持,要么不要開始,一旦開始就一定要堅持下去。說到這個俗語的來歷,就不得不講到一段歷史。
唐末平定安祿山叛亂的過程中,騎兵張光晟因救大將王思禮脫險而被其向朝廷推舉,張光晟在朝中官職越做越大。后來,京師一支軍隊反叛,德宗逃到奉天,太尉朱酢被叛兵推舉為帝。此時,張光晟認為唐朝氣數(shù)已盡,便依附朱酢做了宰相。
朱酢出師奉天,想捉殺德宗,誰知唐軍將領(lǐng)李晟援兵快速趕到。眼見大勢已去,張光晟便暗中聯(lián)系李晟,希望歸降朝廷。李晟當然樂意,二人里應外合平店了朱酢的叛變。在李晟的斡旋下,朝廷沒有追究張光晟的叛變之罪。
李晟每次宴請賓客,總是將張光晟奉為上賓,其他賓客對此十分反感,甚至當眾表示不愿與反賊同席。畢竟眾怒難犯,李晟只能將張光晟看管起來,等待朝廷發(fā)落。不久,德宗就下詔要處死張光晟,李晟無奈之下,只能奉旨執(zhí)行。張光晟臨死言曰:“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span>
后來,這句話流傳開來,慢慢演化為“一不做,二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