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寫過兩次出師表,歷史上稱為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
劉備即帝位才三年就死了。臨終時,把國事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一直不忘重托,為了復(fù)興漢室,多次發(fā)兵,北伐中原。
可是,劉備的兒子后主劉禪是一個庸碌的人,缺乏治國的才能。
建興五年,諸葛亮將率師出征時,對劉禪實(shí)在放心不下。臨行,上表給劉禪,勸他振作自己,效法古代賢君,吸取歷史教訓(xùn),親賢臣遠(yuǎn)小人,不可引喻失當(dāng),甘為庸君。同時又舉薦賢才,希望劉禪親近他們,朝廷的大事,要同他們多作商量,執(zhí)法要嚴(yán)明,賞罰要公正。
諸葛亮忠肝義膽,諄諄開導(dǎo)昏庸的后主,一腔至誠,包含在前出師表中。
建興六年十一月,諸葛亮再次率師擊魏,又上表給劉禪,表中審量形勢,申討魏之義,盡托孤之責(zé),表明自己受先帝劉備遺命以來,寢食不安,不惜冒著危險,率軍北伐的決心。后出師表中最有名的句子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耿耿忠心簡直可與日月爭光。
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quán),嘔心瀝血,竭忠盡智??上Ш笾鲃⒍U昏庸無能,在諸葛亮死后,他信任宦官黃皓,朝政日益腐敗,不久即成了亡國之君?!?br >
后來,“出師表”這一典故,用來稱人盡心報國;也指出師征伐。
(黃曙云)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