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有一個好朋友,總是喜歡給我“吐苦水”,只要她的電話響起,基本就沒有什么“好事”。
在電話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內容都是她對別人的“質疑”和“控訴”,今天跟婆婆鬧點別扭,覺得婆婆太強勢,然后不高興;老公有一個星期可能心情不好,比較少陪她,她就懷疑他“變心”了,不那么喜歡自己了,然后心情低落;在公司,無意間聽到一個喜歡八卦的人說她的壞話,她氣急敗壞,在電話那邊抑郁老半天。論壇外鏈
我成了她情緒發(fā)泄的“垃圾桶”。其實我對她這種行為很厭惡,一個星期才7天,感覺她就有5天不開心,而且都不是什么特別重要的事情,如果每天都要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去生氣,實在難以想象,她的生活質量能夠好到哪里去。畢竟,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圍繞著你來轉,讓別人對你“百依百順”、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痛苦地覺察到,我已經無力再勝任“垃圾桶”的工作了,于是就罷工,找了些蹩腳的理由跟她慢慢變淡了,后來,她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另一個朋友,我的朋友也受不了,問我該怎么辦,我說你給她推薦一本書吧,叫《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這本書的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創(chuàng)立人,他被認為是超越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家,在應用心理學領域他有很大的影響力,一生出版了70多本書,包括暢銷書《理性情緒》、《控制憤怒》等。我看了這本書之后,獲益良多,明白了一個人的情緒原來跟他的信念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這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闡述,一是我們面對誘發(fā)性事件會產生哪些過激的反應,以及產生這些反應的原因;二是人們有哪些非理性信念;三是如何應對非理性信念?
當遇到外界不好的人或事時,我們可能變得過分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郁,或者過分內疚,這是四種我們最常見的情緒反應。
根據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作者認為,一個人的情緒反應跟誘發(fā)性事件,也就是一些不好的、倒霉的人或事,有一定的關聯(lián),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這個人對誘發(fā)性事件的看法或者說信念。這個理念就是著名的ABC法則。
A:誘發(fā)性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
B:你對誘發(fā)性事件的信條
C:你的感受和行為
心理學里有一個說法叫“外在生命是內在意識的反應”,你怎么想的,都會呈現在這個世界上。你的情緒反應是你內心的一面鏡子,可以從中窺見你的思想,但這些思想可能藏在“冰山之下”,也就是神秘的潛意識,它不易察覺,但它真實存在,并且有意無意地影響著你對世界的反應。正如半杯水效應,“還有半杯水”和“只有半杯水”就是兩種對立的信念,它帶來的情緒反應也截然不同。
ABC法則里其實包含了三個要素,分別是行為、認知和情緒,作者對這三個要素是綜合看待的,也就是說這三個要素是緊密結合、相互影響的,認知會影響情緒,情緒會產生行為,行為會增強情緒,情緒又照見認知。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發(fā)生轉變,比如改變行為,那么其它兩個要素都會發(fā)生變化。
如果決定人們情緒反應的是B,也就是信念,那么產生不好的過激反應,都來源于哪些信念呢?
作者總結了三種最常見的非理性信念。
1.恐怖化
2.應該化
3.合理化
所謂恐怖化,就是刻意地放大誘發(fā)性事件的危害性。比如很多人面試的時候,特別容易緊張,就是因為腦海里會出現恐怖化想法,萬一我沒有通過怎么辦?萬一考官提出的問題我回答不上來怎么辦?萬一我說錯話了怎么辦?這么一“恐怖化”,自然就緊張了。
所謂應該化,是一種絕對論的思維方式,比如在戀愛關系中,他應該遷就著我,他應該對我百依百順,他應該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我的身邊,他應該在我哭的時候來哄我。“應該化”更像是一個人給自己或他人制定的一項不可侵犯的規(guī)則,我必須這樣,他必須那樣,我們一定要…這就會無形之中增添了情緒的緊繃感。
所謂合理化,是一種弱反應化的思維方式,比如老板很變態(tài),但那又怎樣呢,很多公司的老板都這樣??;再比如孩子太頑皮,難以管教,父親說,我真的管不了他,就那樣吧,反正也不會怎么樣。這樣的思維方式的壞處在于,總是回避、掩蓋或否定事件的影響。
多數情況下,我們產生劇烈情緒的時候,理性會退居二線,感性會自動“拔得頭籌”,但想要真正不被情緒所左右,應該換個順序,讓理性占據主導,讓感性只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輔助力量。
阿爾伯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就是讓人們重歸理性,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當我們的非理性信念在體內蠢蠢欲動或正泛濫叢生時,我們可以試著用四個步驟來讓自己的理性回歸。
1.我對誘發(fā)性事件有什么感受和行為?
2.是什么導致我不開心?我有哪些非理性信念?
3.我要如何對抗和應對這些非理性信念?
4.有沒有“更佳之選”來替代這些非理性信念?
比如我一個正在辦理離婚的朋友,運用理性情緒療法來治愈自己。
1. 我對誘發(fā)性事件有什么感受和行為?
恰當的感受:難過、傷心、失望
不恰當的感受:對男人失去信心,覺得是世界末日,極度抑郁和悲觀,再也不想愛了,再也不會結婚了
2.是什么導致我不開心?我有哪些非理性信念?
關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為什么我連婚姻都經營不好?”
“我是一個失敗者?!?
“我要離婚了,我的孩子注定在一個缺失愛的家庭中長大。”
“我不值得被愛?!?
關于他人的非理性信念:
“他為什么要這樣對我,他簡直壞透了,我恨他”
“就是因為他導致婚姻破裂?!?
關于這種種情形的看法:
“我在婚姻里耗費了最美好的時光?!?
“我討厭離婚,但又無法容忍丈夫對我的所作所為。”
“婚姻讓我變成了一個怨婦?!?
3.我要如何對抗和應對這些非理性信念?
對現在的困境先提出質疑,并反思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
“離開了老公,我真的就活不下去了?”
“他真的有那么可恨嗎?我自己就沒有錯嗎?”
“婚姻失敗真的有那么恐怖嗎?”
4.有沒有“更佳之選”來替代這些非理性信念?
“雖然離婚了很痛苦,但離開了一個不愛我的人,將來仍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有人愛,那真的很好,但沒有,也要好好愛自己。”
“對這件事,我感到無比的痛心,但事已至此,我要把精力放在能夠改善的地方上,不要再在這個事情上浪費時間?!?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其實告訴我們,不是人或事牽動著我們的情緒,而是我們的信念,是那些非理性信念讓我們陷入情緒困擾之中,我們要覺察到,并時常審視這些帶給我們痛苦的信念。因為持有“痛苦”的想法,只會讓人更痛苦,要學會用 “更佳之選”信念來替代非理性信念。
同時,我們也應該培養(yǎng)一種“自我接納”的態(tài)度,也就是坦然接受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讓情緒像水一樣在體內自然地流淌,沒有阻礙,來來去去,感受它,理解它,但又不讓它停留太久,這樣就不會被情緒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