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冻蹩膛陌阁@奇》
古時候,人們尊崇神明,他們認為風調雨順皆是神明所助,因此會設定好時間,定期去祭拜神明。今天看來,古人的行為不免讓我們感到疑惑,特別是他們認為自身的幸運和貧富,皆是神明所致的時候。古代君王甚至會把一些戰(zhàn)爭的失敗,洪澇災害等認定為是老天爺在發(fā)怒,這種迷信的思想到底是何時出現(xiàn)的呢?現(xiàn)代人總結為,因為古人對“先祖”極為看重,一開始他們只是尊重祖先,后來前輩逐漸變老,孩子們逐漸長大,下一代人對隔一代的祖先更為尊重。由此就演變?yōu)橥磔吋赖扉L輩,長長輩,長長長輩,最終演化為祭奠神明。因為這種信封思想逐漸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宗教信仰也漸漸的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們新的信仰。
佛教,被人們定義為最適合寄托思想的宗教,在歷史長河的沉淀中,它已經(jīng)與中國文化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我國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意義重要到,大部分人已經(jīng)會通過它來決定生活中的一些選擇和對錯。隨著佛教的根深蒂固,一座座佛堂拔地而起。而佛教信徒們的儀式感,就是定期到這些佛堂去燒香拜佛。古人無論貧富,遇到困惑之事,都會去找佛化解。而這部分人中,窮人所占的比例最大,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不盡人意的事情。因此,一句俗語誕生了:“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古人為何說“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有何道理?
貧富自古以來就存在,落差感從沒有被磨平過。封建時期,君王就將百姓劃分三六九等,貴族與平民的界限十分清晰。那些貴族階級的百姓,吃喝不愁,受人尊敬,除此之外還能憑借自身的利益賺取越來越多的錢財。而那些可憐的平民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他們每日都在貧窮中掙扎著。正因如此,他們才無奈將自身托付給神明,祈求他們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
但現(xiàn)實是,拜佛真的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了嗎?并不是,那些真正憑借自身能力越來越富有的人,其實根本沒時間去上香拜佛,大部分時間都在忙碌中度過。只有每日抱著僥幸心理的人,才會有時間閑下來擔心自己是不是因為冒犯了神明才會生活不幸,殊不知自己左思右想的時候,財富早已被別人掌握在手中。
很多人會直呼,這不公平!認為上天偏向那些本來就很幸運的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候,一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出世,這便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一出便驚艷了所有人,陳勝吳廣直言,難道富貴的人就一定比我們平民高貴嗎?盡管心酸,可陳勝吳廣的確是站在貧窮的地位上反抗,而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站在位高權貴之人的身邊,一個人,他的命運豈不是出生那一刻就注定好了嗎?不過,陳勝吳廣的起義還是給人們的心理帶去了安慰。
命運雖然有命數(shù)制約,但總會按照自己的心態(tài)發(fā)展,普通百姓也是能夠突破束縛的。而這句“富人越燒香越富”,事實上只側面的表達了,富人之所以能夠越來越富有的原因,是其出生后所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殷實的家境能給這些孩子帶去完善的三觀和豐富的思想,這便是日后他們取勝的關鍵。
我們都了解,佛教引導人向善,宣揚因果報應,富人們清楚這一思想,于是燒香拜佛主要是為了種下善因能得善果。至于善,貧窮之人很難向善,因為他們沒有錢施舍,甚至還要依靠別人的接濟。而這時候,富人們就會開始散播他們的“善”。古時候信奉佛教的富人皆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為富不仁,他們在天災人禍前表現(xiàn)的善舉,救助了無數(shù)孤苦的百姓。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吹礁毁F人家在鬧饑荒的時候設置粥棚“施粥”,給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一口糧食。降低了路有“餓死骨”的幾率。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富人越燒香越富”,其實是指他們燒香學到的“善”被他們運用到生活中。因此種下的善才獲得了善果,佛祖保佑他們越來越好。
這句俗語本沒有特殊的直指性,但卻深埋著它的道理,這句俗語也給了我們啟示,在生活中應該多多向善,要知道有因必有果,善惡終有報。
參考資料:《初刻拍案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