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華帝國的擴張之路,這是一條艱辛曲折的道路。夏朝從河南、山西等地興起;商代通過東進,打敗東夷,把領土擴張到山東河北等地;周朝通過分封制,實現(xiàn)了國土面積向四方擴張的局面。秦修靈渠,統(tǒng)治南方;漢代通過數(shù)次征伐得到西域;唐朝滅高句麗,戰(zhàn)漠北,得到蒙古和東北地區(qū)。元朝把國土擴大到歷史最大,北至北冰洋,南達南海諸島,東達堪察加半島以東,西至烏拉爾山脈以西;明朝最盛時在東南亞成立宣慰司;清朝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然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歷史的車輪不息,我們不難找出幾個我們錯過擴張的機會。
西漢疆域圖
南宋末年:南宋末年,北方的蒙古軍隊不斷南下,南宋國土不斷淪喪,最后南宋小朝廷在廣東崖山全軍覆沒,軍民死傷過萬,然而我們通過今天的角度去看當時的情況,如果當時的南宋小朝廷帶領船隊去開辟東南亞地區(qū),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也可以為今天我們的版圖做出一些貢獻。
宋代商船
我從幾個方向來分析這里面的合理性:
①宋代時期,我國的造船技術已經處于世界前列,這就為遠渡東南亞地區(qū)做了基礎,我國的四大發(fā)明:指南針已經作用于航海,造紙術和印刷術位文化傳承做了堅定的基礎,火藥可以用來抵御敵對勢力。這些在宋代已經作用于帝國的各個角落。
②宋代商業(yè)繁榮,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更為繁榮,這為宋代遠渡東南亞做了航線指導。
③北方的蒙古人不適應東南亞氣候,不能夠南下東南亞,這就為生存創(chuàng)造了一個環(huán)境。
明代軍隊出行圖
明代時期:明朝有兩次擴張的機會,第一個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第二個是鄭成功時期。
為什么這么說呢?鄭和下西洋時期,中國船隊是世界上第一的強大武裝遠洋船隊,然而由于船隊的目的是宣揚皇恩等作用,沒能夠實現(xiàn)中華帝國在海洋的擴張,隨著鄭和的離去和船隊的巨大開銷,這次下西洋活動也就戛然而止,伴隨明代海禁政策,明代的航?;顒娱_始走向弱化。
鄭和下西洋
鄭成功時期,為什么說鄭成功時期也是最符合中國向東南亞擴張的機會呢?
①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是當時整個東亞海洋的霸主,自己擁有私人海上武裝力量,曾經在料羅灣打敗荷蘭海軍,實力可謂是不容小覷。
②鄭成功和他父親鄭芝龍都有海洋經驗,相對明朝朝廷,他們更懂得海洋,這對他們拿下東南亞是更為容易。
③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曾經計劃出兵菲律賓,然而世事難料,在收復臺灣不久之后,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就英年早逝,伴隨他而去的還有那份鄭成功要一統(tǒng)東南亞的雄心壯志的夢想。
④西方殖民者此時在東南亞還沒有站住腳跟,更容易和西方殖民者進行東南亞爭奪戰(zhàn)。
鄭成功雕像
清代時期:清代的東北地區(qū)和邊疆地區(qū)人口出現(xiàn)空白,給了沙俄入侵的好時機,這點是十分可惜的,我們今天來分析分析。
清朝康雍乾三朝一直在奉行擴張政策,從清帝國建國開始就一直擴張,清軍1644年拿下中原王朝后,從海上和陸上擴張,海上收復臺灣,實現(xiàn)中華一統(tǒng);陸上與準噶爾整整打了三代人,最終收復西藏、青海、新疆統(tǒng)一天山南北,西域離開中華百年后再次回歸祖國懷抱。然此時的國際形勢是北面的沙俄不斷南下入侵,地處西伯利亞的原始部落不能夠阻擋哥薩克人的騎兵步伐,清帝國在雅克薩和沙俄展開了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初步穩(wěn)定了局勢。然而清帝國卻忽視了沙俄南下的信念,清朝在東北設立柳條邊,不容許漢人入東北,造成東北地區(qū)人煙稀少,這為后來沙俄輕而易舉的拿下東北地區(qū)做了一定的貢獻。如果清代時期把一些犯人就放到東北乃至庫頁島,讓他們在這些地方生活,這樣久而久之這里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人口,也不會被沙俄乘虛而入。清廷如果能夠把一些漢人調入蒙古和新疆等地,形成一定比例,這樣或許中華帝國的版圖也許不會變小。
清代疆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終將成為歷史的塵埃,然我輩當勿忘國恥,不忘初心,振興中華,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