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沒有去美國之前,和大家一樣。
經(jīng)常聽到一些類似“美國孩子長到18歲,家長就完全不管了,就算留在家里也會被父母收房租之類,老人不幫忙看孩子”等等的說法。
這些說法在國內流傳很廣,很多朋友就因此感慨美國親情真是淡薄啊。
后來,在我多次去美國之后,才發(fā)現(xiàn)還真不是這么回事。
首先,多數(shù)美國人還是把家庭放在比較重要位置的。
比如總統(tǒng)去哪干啥都要帶著第一夫人。
比如當你在美國下班了或者周末找不到領導,這時你的領導很可能窩在家里陪家人。
再比如很多美國家庭的桌子上大都擺著家人照片等等。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美國人應酬少,但這背后還是有著很深的文化原因。
接下來海外叮咚姐就從4個方面就跟大家一塊兒聊聊這個話題。
- 01 -
孩子出生就與父母平等
宗教信仰總是跟觀念掛鉤,要知道美國的家庭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從去年的采訪來看,美國新教徒繼續(xù)組成美國最大的宗教團體,人口達到49%。
天主教徒是第二大群體,人口占23%,摩門教徒約占2%。這意味著大約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認同基督教信仰。
在基督教信仰中,是上帝造人,父母雖然生了孩子,但卻決定不了孩子的性格天賦,就連性別長相也很難決定。
好像父母只是按照既定的流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而已。
所以很多美國人相信孩子并不被父母擁有,孩子只是借父母來到這個世上而已。
另外,在美國的建國之本的《獨立宣言》也有這樣一句重要的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意思就是,所有人生而平等。
這也同樣適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間。
因為他們都是同樣的被上帝設計和創(chuàng)造,所以即使孩子是從父母肚子里出來,但在人格上依然與父母是平等的。
- 02 -
實習生式成長教育
很多時候看美國人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像咱們對待公司里新來的實習生一樣。
剛剛也說了,在大部分美國人眼中,孩子無論多小,首先都是一個在人格上與自己平等的人,當然也享有基本的人權。
但是呢,他還不清楚社會規(guī)則,并不具有獨立判斷力,所以需要在他們的監(jiān)護之下慢慢成長為社會的一員。
就因為這樣的教育目標設定,美國父母是鼓勵孩子自我思考和自己獨立做決定的。
通常來說,在美國父母這種教育模式下,十八歲后,孩子們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經(jīng)驗去做出自己的判斷了。
但這里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在美國,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與人相處的規(guī)則邊界是清清楚楚的,通常也不會有變化。
一旦熟悉了這些穩(wěn)定明確的邊界在哪里之后,孩子們內心是可以很自由的。
因為知道邊界就在那里,只要在這個邊界以內,想什么,說什么,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這也是為什么常??吹矫绹朔浅S袀€性的同時,對其他個體還都挺尊重的。
- 03 -
夫妻關系是第一關系
跟咱們中國的年輕夫妻不同,中國的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的時候,往往父母是直接參與進來,安排住房,催著生小孩,甚至參與很多細枝末節(jié)的小兩口的生活。
這在美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在美國的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作為第一關系而存在。
圣經(jīng)的一段話就講到,等孩子成為獨立的人,就會“離開父母,與妻子聯(lián)合,二人成為一體”。
雖然現(xiàn)在的很多美國人可能都沒讀完一遍圣經(jīng),但就像我們沒人讀完一遍周禮一樣,并不妨礙大家按照傳承下來的思想為人處世。
所以美國年輕人一旦自己組建家庭,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了。
父母只能建議,很少參與,一般是尊重年輕人的獨立判斷的。
- 04 -
對待老人方式截然不同
咱們中國人提倡的是百善孝為先,在所有的品格當中,孝順是最重要的,沒有之一。
但在美國,對待老人的方式,其實是千差萬別的。
有些人會經(jīng)常跟父母通電話問候,有些人也是長久不聯(lián)系,有些人跟父母住一條街,有些人跟父母相處異國。
這更多取決于從小跟父母建立起來的關系。
而對于美國人老人自己,很多人是獨自居住的,說到這里,很多國人就會認為這太過分了,不可思議。
但其實本質在于美國老人的經(jīng)濟和精神更加獨立。
美國老人會更加強調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自己的財富屬于自己,由自己去支配。
努力工作,教育子女,忙碌的一生最終迎來的退休生活,其實往往是很多美國老人非常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