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中(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稱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出現(xiàn)了此類現(xiàn)象就必須要補救,怎么補救?譬如,詩句中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就要在該句或?qū)涞暮线m位置上補上一個平聲來救,反之,詩句中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就要在該句或?qū)涞暮线m位置上補上一個仄聲來救,(注意:補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經(jīng)過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下面就按格律詩不同的幾種句式來講講怎樣補救:
一、七言詩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稱平平腳,雙平尾)此式不存在拗救!
此句式在七言中必須注意的口訣:
雙平尾式五必論,(五言的是三必論)
若是不論三連平。(一三不論,二四六分明;五言的是,一不論,二四字分明)
此式的換位救例確實罕見!至今還只找五言的一例: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正格:仄仄仄平平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自救:仄仄平仄平
所以證據(jù)不足,不能證*明5、6換位救這一法的可行性,換位救一說不成立。
二、七言詩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稱平腳句,又稱獨平尾)(孤平自救常在此句式中)
此句在七言中拗救口訣:
獨平尾句三必論,(一五不論)
不論變仄成孤平。
拗此五平施自救,
三字可仄救五平。(第五字可平可仄,故亦可不救。)
此式二四六分明。
七言B式句救拗圖示: (七言例)
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拗成:“ 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
句中自救:“ 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樣之后,除韻外,前6個字還是 有兩個平聲,就不孤平了。)
(這叫“ 孤平自救“,這種救法一般只在發(fā)生在B式中,這就是“ 3拗第5字救“,反過來就是“ 5拗第3字救“,第5字也可不救!)
七言B式句孤平拗救的典型例子:
1、南宋詩人陸游的《夜泊水村》:本句自救 (孤平自救)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身報國有萬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雙鬢向人無再青
這一例中出句5、6字皆出律,便將對句中本應用仄聲的第5字 ,改用平聲“ 無“來救,同時又救了本句中的第3字“向“這個仄聲字,這就形成了既是對救,又是本句自救,(即孤平自救),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2、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孤平自救)
孤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一例中對句第3字“ 欲“應該用平聲,而用成了仄聲,用本句中的第5字“風“這個平聲字來救。出句中的第5字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3、新城道中(第一首)?[宋]蘇軾 (孤平自救)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這一例中第3字“ 自“應該用平聲,而用成了仄聲,用本句中的第5字“沙“這個平聲字來救。出句中的第5字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4、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本句自救 (孤平自救)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一例中第3字“ 客“應該用平聲,而用成了仄聲,用本句中的第5字“何“這個平聲字來救。
5、本句自救 (孤平自救)例:
梅曹宿命蒼天意,公道自來終可知。
這一例中第3字“ 自“應該用平聲,而用成了仄聲,用本句中的第5字“終“這個平聲字來救。
五言詩B式:平平仄仄平
(稱平腳句,又稱單平尾)(孤平自救常在此句式中)
五言此句拗救口訣:
獨平尾句一必論,(三不論)
不論變仄成孤平。
拗此三平可自救,
一字可仄救三平。(第三字可平可仄,故亦可不救。)
此式二四很分明。
由此可見:人們常說,詩的平仄一三五不論,這是不準確的,在獨平尾句式中,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是必須要論的??!不論就會出現(xiàn)孤平!!
五言B式句救拗圖示:
B式:平平仄仄平
如果拗成:仄平仄仄平(孤平)
句中自救:仄平平仄平 (這樣之后,除韻外,前4個字還是 有兩個平聲,就不孤平了。)
(這叫“ 孤平自救“,這種救法一般只在發(fā)生在B式中,這就是“ 1拗第3字救“,反過來就是“ 3拗第1字救“,第3字也可不救!)
五言詩孤平拗救的典型例子:(完善中)
七言詩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第五字不救的例子:
1、《蜀相》[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何字應仄)
2、《秋興八首》一[唐]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楓字應仄)
3、《秋興八首》二[唐] 杜甫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蘆字應仄)
4、《秋興八首》三[唐] 杜甫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心字應仄)
5、《秋興八首》五[唐] 杜甫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霄字應仄)
6、《登樓》[唐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傷字應仄)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梁字應仄)
三、七言詩C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又稱特殊句式或仄仄腳,雙仄尾)
七言此句拗救口訣:
雙仄尾式五必論,
若是不論三仄聲。(一不論)
五六果真成拗字,(二四分明)
相互換位便可行。(但第三字必平)
五言詩C式:平平平仄仄
(又稱特殊句式或仄仄腳,雙仄尾)
五言此句拗救口訣:
雙仄尾式三必論,
若是不論三仄聲。(一不論)
三四果真成拗字,(二字分明)
相互換位便可行。(但第一字必平)
如圖所示:(七言例)
C式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果拗成:仄仄平平平平仄
句中自救:仄仄平平仄平仄(五六換位,在這種情況下,第三字必平,必論?。?div style="height:15px;">
七言拗救例子:
1、唐代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
千載琵琶作胡語,( 5、6字互換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紅色為平)
分明怨恨曲中論。
2、[唐]杜甫《恨別》:
聞道河陽近乘勝,( 5、6字互換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紅色為平)
司徒急為破幽燕。
3、南宋詩人陸游的《夜泊水村》:
記取江湖泊船處,( 5、6字互換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紅色為平)
臥聞新燕落寒汀。
4、白居易 《天津橋 》:
報道前驅(qū)少呼喝,( 5、6字互換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紅色為平)
恐驚黃鳥不成啼。
5、杜甫 《曲江》
傳語風光共流轉(zhuǎn),( 5、6字互換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紅色為平)
暫時相賞莫相違。
6、《秋興八首》五[唐] 杜甫
西望瑤池降王母,( 5、6字互換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紅色為平)
東來紫氣滿函關。
7、《寄黃幾復 》宋 黃庭堅
桃李春風一杯酒,( 5、6字互換平仄位置,第3字必平,紅色為平)
江湖夜雨十年燈。
如圖所示:(五言例)
C式正格:平平平仄仄
如果拗成:平平平平仄
句中自救:平平仄平仄(三四字換位,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字必平,必論?。?div style="height:15px;">
在仄仄腳這一特殊句式中,如果七言詩中應該用仄聲的第6字用成了平聲,(五言第四字)那就將本句中本應該是平聲的第5字用成仄聲,(五言第三字)這就形成了5、6字(五言的3、4字)的平仄位置互相換位,即“.....平仄仄“變成了“.....仄平仄“,在《搜韻》中檢測是把此種情況當作允許的變格,不算錯;而在52網(wǎng)的檢測系統(tǒng)中是錯格;注意的是, 這樣自救后,這一句中七言的第3字、五言的第1字,必須是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