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龍江)王貴宏
最早品嘗孤獨的滋味是風華正茂時,那時初次離家到城里謀生,舉目無親,整日形影相吊,下班回到租來的陋室,用簡單的飯菜糊弄完肚子,接著便是想方設法打發(fā)那漫長的夜。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歲月,對我來說,別說電視機,就是有個巴掌大的臺半導體收音機也算奢侈品。在那些漫長的夜里,獨自飄浮在陌生的城市,無處可去,無人交流與溝通。值得慶幸的是孤獨難耐時逐漸養(yǎng)成看書寫作的習慣,讓無處安放的心緒有了些許慰藉。
歲月流水般過去,如今偶爾回想起那段在孤獨中度過的歲月,心內(nèi)竟泛起陣陣暖意。林語堂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⑺攉F蚊蠅當然熱鬧,可那都與你無關(guān),這就叫孤獨?!贝私忉尨_實高明巧妙,蘊含情趣,但也透露著無法掩飾的無奈。
有時與文友聊到孤獨的話題,他說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和感受還比較浮淺,平時讀書寫作似乎耐得住孤獨寂寞,實則境界還不到,不過是嘗試一點浮皮潦草的孤獨而己。我們誰能與創(chuàng)作《瓦爾登湖》的美國作家梭羅相比呢?梭羅挑戰(zhàn)的不僅是獨自在森林中生活所特有的那種感受,更多的是長期的不與人交往和溝通的孤獨。其實,一開始來到瓦爾登湖,梭羅也怕孤獨,他曾說:'我也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精神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但后來他還是理智地用信念戰(zhàn)勝了誘惑,最后選擇了孤獨的完成《瓦爾登湖》的寫作,完成了生命的體驗和思考。
長期品嘗過孤獨的人,不是病態(tài)的性格孤僻,不是自命清高不合群,更非恃才傲物孤芳自賞,他們有極其強大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他所享受的是孤獨賦予他們的另一種幸福和快樂。
我喜歡孤獨,雖然暫時還未能體會到它所帶來的深刻,但它可督促我不停地進行獨立思考,遠離虛榮與浮燥,從而隨心所欲地安排生活,磨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