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之外,你該看懂作者的用意
這本書在通俗讀物之列,但剛開始看時卻發(fā)現(xiàn),它可能不如想象中的易讀。原因在于,在這本總共58節(jié)的書中,前兩節(jié)作者都在說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立場,直到第6節(jié),這本書的主角斯特里克蘭才短暫露面。
作者不僅沒有開門見山地講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對主角的筆墨也并不是很多。全書可以分為三部分,我們可以以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以及故事焦點為劃分標準:第一部分,忽略開始的兩節(jié),直到第17節(jié)都是我在倫敦生活時了解到的斯特里克蘭,這時候的焦點在于斯特里克蘭的家庭;第二部分,包括第18至44節(jié),這時候地點轉(zhuǎn)移到了巴黎,焦點在于斯特里克蘭的朋友;第三部分,包括第45節(jié)至結(jié)束,圍繞著斯特里克蘭最后的駐足地塔希提島敘述,焦點落于斯特里克蘭個人。
除了故事中心的這些人,“我”作為這本書的作者,一位與斯特里克蘭還算交好的旁觀者,在書中的存在感也非常強。“我”是矛盾的,多元的,身上雜糅著接受和反叛。我對他的譴責(zé),符合社會道德準則;我對他行為的反感,又遠不如對其起因的好奇那般強烈,我更關(guān)心的是了解而非評判。
本書作者毛姆作為“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野心自然不會限制于追夢這個主題。而這樣的結(jié)構(gòu)設(shè)置,足以顯示作者復(fù)雜的創(chuàng)作動機。這一點,恰恰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以下,我們不妨簡單的從幾個點出發(fā),去解讀這本書豐富的意蘊。
復(fù)雜而幽微的人性
作者寫道:“那時,我還沒弄懂人性是如何矛盾。我不知道真誠中有多少做作,高貴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惡里有多少善良。”顯然,書中復(fù)雜的人性令作者充滿興趣。作用于人的因素,往往來自于三個方面:家庭、朋友以及自身,這也是作者分析人性的三個立足點。
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隔閡和不理解,即使在家人之間也是如此。斯特里克蘭相伴17年的妻子曾這么評價自己的丈夫:“你知道,他根本沒有文學(xué)修養(yǎng)?!彼固乩锟颂m的姐夫說:“我還以為他一直都過得十分幸福。”直到收到斯特里克蘭突然離開的消息,他們才意識到自己是多么不了解這個人。
在斯特里克蘭的襯托下,一心幫助他的迪爾克·施特勒夫則顯得平庸、荒誕且悲哀。作者形容迪爾克·施特勒夫這個人:“他真心實意地鐘情于平庸,他筆下描繪的是理想,低劣、平庸而陳腐。”然而他又有敏銳的藝術(shù)嗅覺,在沒有任何人認可斯特里克蘭的時候,就能言之鑿鑿“他是個了不起的畫家?!边@種崇拜和仰望到了一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程度,以致于為此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價后,迪爾克·施特勒夫還能說出那句“我這個人無關(guān)緊要”。
這本書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很難定義,“我”在描述這個人時都充滿了矛盾:“斯特里克蘭是個可憎的人,不過我仍然認為他乃是非凡之人?!敝劣谌绾纬尸F(xiàn)斯特里克蘭,直到本書臨近尾聲“我”仍在迷惑:“我從他的作為中見出豪邁壯麗,認為他的心靈充滿大無畏的精神。我想如此這般以希望為基調(diào)結(jié)束。這看起來強調(diào)了人不可征服的精神??晌揖褪亲霾坏?。不知為何就是無法進入故事?!?/span>
被社會機器吞噬掉的個人
看這本書時,我們時常會有一陣陣刺痛感。因為書中有這樣一群面目模糊,又讓我們異常熟悉的面孔。
定位到個人身上:“他就是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別人會稱贊他的優(yōu)秀品質(zhì),卻避免與之共處。他是個沒有個性的人。他多半算得上是一個社會的稱職人員,一個優(yōu)秀的丈夫和父親,一個可靠的經(jīng)紀人,但是卻沒有理由在他身上浪費時間。”
聚焦到群體之中:“他們本來就是這么模模糊糊的。你會在有些人身上看見這種模糊的特質(zhì),他們的生活是社會有機體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只能存在于其中,也只能依靠它存在。他們猶如體內(nèi)的細胞,不可或缺,不過,只要他們是健康的,就會被吞沒在龐大的整體。”
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中,我們都不能看到真正的“個人”,我們只能看到一群“社會人”。社會機器吞噬掉了個人,我們又反過來成為機器的一部分,去配合它的運轉(zhuǎn)。正如作者所言:“人們對同伴認同的渴望是如此強烈,對同伴職責(zé)的畏懼是如此深刻?!薄八仁谷藗儼焉鐣嬷蒙碛谧陨砝嬷稀K菍€人系于整體的極為堅固的鏈條。”
向著自由出發(fā)
到這兒,我們就可以問出這句:你為什么沒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想,我的答案是我們不曾追求自由。我們安于生存在社會的庇佑下,盡管我們也在為它所制約。
那自由是什么?作者借斯特里克蘭不同的生命階段給出了我們答案。
自由是做你自己。斯特里克蘭對于置身其間的環(huán)境漠然視之,甚至對個人的看法、群體的看法也毫不在意。他給人以著魔者的印象,嘴里反復(fù)念叨著的“我得畫畫,我身不由己”就是咒語。這種身不由己的沖動被作者描述為:“他在竭盡全力得掙脫某種束縛他的力量?!?/span>
自由是身處自由之地。塔希提島是斯特里克蘭最后的落腳點,這里沒有社會的條條框框,有的是一種原始的力量:“也許,島上的居民都懂得,人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人,而是自己必須要做的人。在英國和法國,斯特里克蘭是圓卯中的方榫頭;然而在這里,卯眼各式各樣,任何榫頭都能各得其所。”
自由是毀滅,是希望。我想我們都記得那場大火,大火熊熊燃燒,燒掉了斯特里克蘭居住的那棟小木屋,以及四面墻壁上滿滿的繪畫。房子就只剩余燼,一件偉大的畫作也灰飛煙滅,然而自由的火種卻根植了下來,他畫作中那種給人以困惑不安的因素也隨之揭示出來,那是對生命的全部理解、對世界的所有探究,而你在其間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