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辨證規(guī)律,凡無汗惡寒為表邪未解,投麻黃湯;汗出惡寒乃陽虛現(xiàn)象,應溫里助陽,須加附子,如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若汗出表解不惡寒反發(fā)熱,乃陰虧熱已入里,實際已轉成“胃家實”,按理說宜用白虎湯,不需要瀉藥。書中卻開調胃承氣湯,謂之“和胃氣”,脫離藥、證結合客觀情況,漏掉了腹內脹滿、大便干燥,否則給予大黃、元明粉是一種誤治,屬于差錯,編次者的責任,應當糾正。
吳七老朽對上焦火熱、惡心、胃腑停積、腸道秘結,喜與此湯加味,特色突出甘草益氣、緩瀉、護本,防止破氣損害人體功能,很少見到枳殼、厚樸,是一大亮點。計甘草15g、大黃6g、元明粉9g,加山楂9g、神曲9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療效極佳。
小郎中按:在前面幾期中小郎中談到了這個方的特點,今不贅述。張老在此文中提到了藥、證要結合客觀情況,不能想當然的去認為,要實實在在落實到臨床實證中。就本方證而言,除有胃家實的表現(xiàn)外,還應有腹脹滿,大便干燥等癥狀。因此在臨床中我們應該要做到方證、藥證的結合,且必須依據病人的癥狀反應用藥,用方,不可想當然的隨意使用。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