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去世后,學生豐子愷曾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實在少有。
隨后,豐子愷反思自己說:我自己,也是一個心想做到十分,而實際上做得沒有幾分像“人”的人。
做人就要十分像人,這是他對于人的最高評價。
他很慚愧,自己不如老師一樣能做到“十分像'人’”。
但實際上,他并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已經(jīng)默默做成了世間一個十足的“好人”。
“一個與世無爭、無所不愛的人,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p>
巴金曾經(jīng)如此說豐子愷。
豐子愷先生在作畫。圖源:網(wǎng)絡(luò)
01
晚年,豐子愷家中的書架上,一直放著一本《人譜》。
這是明朝理學家劉宗周的著作。
豐子愷回憶起自己與《人譜》的第一次照面,是在老師李叔同的房間里。
那天,老師對著豐子愷等幾位學生,緩緩翻開了那本常放在案頭的《人譜》,指著其中一節(jié),上邊寫道:唐初,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許其貴顯,裴行儉見之,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后文藝。勃等雖有文章,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
隨后向豐子愷幾人解釋:“先器識而后文藝”,譯為現(xiàn)代話,大約是“首重人格修養(yǎng),次重文藝學習”,更具體地說:“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
當時正熱衷于學習油畫和鋼琴的豐子愷聽后,醍醐灌頂:“心里好比新開了一個明窗?!?/p>
從此,有些東西在豐子愷心里生根發(fā)芽。
后來,李叔同出家前一天晚上,將這本《人譜》贈給了豐子愷。
封面上有老師遒勁的手書“身體力行”四字,每個字旁分別加著一個紅圈。
豐子愷視若珍寶,悉心保管。但20年后,在戰(zhàn)火中丟失。
若干年后,豐子愷避難入川,在成都的街頭舊攤上,看到了一部《人譜》。
他毫不猶豫地買下,仔細帶在身邊。
盡管封面上再無帶紅圈的“身體力行”四字。
豐子愷(右)與恩師李叔同(中)合照。圖源:網(wǎng)絡(luò)
02
1912年,豐子愷在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念書,是學校的第一屆學生。
但學校剛辦就遇到了經(jīng)費困境,千想萬想,校長最后提出要增收學雜費。
這讓不少學生都陷入了沉默。因為,家境貧寒的學生無法負擔,只能輟學。
豐子愷對此感到不忿,于是,他寫了封信給校長,其中有這樣兩句話:人的眼珠是烏黑的,銀洋鈿是雪白的。
校長的反應(yīng)不得而知,但母親的反應(yīng)很激烈。
母親對豐子愷進行了嚴厲的訓(xùn)斥,告訴他,為同學請命是好的,但不可對校長無禮譏諷。
人人皆知豐子愷淳厚純樸,溫潤通透,但在世間種種不公的問題上,他從來都是個刺頭。
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只是,本色如此:面對無理,“無禮”就是一種本能。
03
1920年,豐子愷在上海??茙煼秾W校教西洋畫,上海唯二的美術(shù)專門學校。
當時,社會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西洋畫為何物。
有的人以為美女月份牌是西洋畫的代表,有的人以為香煙牌子是西洋畫的代表……
豐子愷講課時,向?qū)W生普及要忠實于自然的繪畫理論。
隨后,他便拿出自己當學生時逃了晚自修、私下在圖畫教室里費了17個小時才描成的維納斯頭像木炭畫作為范例,鼓勵學生忠實寫生。
但過了沒多久,他逛書店時看到了新出版的美術(shù)雜志,上面有最新的西洋、日本畫界的消息。
他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前在所得的西洋畫知識,實在是陳腐又狹小。
從此,他再也不敢在教室中跟學生講西洋畫了:我懊悔自己冒昧地當了這教師。
在教室里,當他對著一只充當寫生標本的青皮橘時,滿腦子都是糟糕的想法:我自己猶似一只半生半熟的橘子,現(xiàn)在帶著青皮賣掉,給人家當作習畫標本了。
悲從中來。
為了不當一只青橘,不再賣野人頭,他內(nèi)心幾經(jīng)掙扎后,借了好些錢,只身一人前往日本進行了10個月的“苦學”。
一知半解的授教,于他而言,是一種冒昧。
【豐子愷漫畫】某種教師。圖源:網(wǎng)絡(luò)
04
1924年嚴冬,豐子愷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小楊柳屋。
他要籌錢辦一所新學校。
之前,他在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那是一所十分注重情感教育的學校。
原本一切和樂融融,直到國民黨要求黨化教育進學校,豐子愷發(fā)現(xiàn),這里已不是實現(xiàn)教育理想的園地了。
于是,他連同幾位同道中人,“自立門戶”,創(chuàng)辦了立達中學(后更名為立達學園)。
萬事開頭難。
校舍因資金問題,曾幾經(jīng)搬遷,艱難困苦。
立達學園的宗旨是:“修養(yǎng)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會,促進文化?!?/p>
建校目的明顯,教育興國。
他們主張“愛的教育”,師生住同樣的宿舍,同桌吃同樣的飯菜,用說服、感化的方法來教育學生。
在這種優(yōu)良的教育方式下,立達學園很快以教學質(zhì)量聞名,成為滬上名校。
學校搬遷到江灣后,一切較為穩(wěn)定。直到1932年,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立達學園在戰(zhàn)火中損毀,多年心血付之一炬。
此時,豐子愷已離開江灣。
收到消息后,他設(shè)法搭乘戰(zhàn)地攝影新聞記者的汽車抵達江灣。他看見了走前親手栽下的棕櫚樹,在坍塌的舊寓旁,還青青地活著。
一切總歸還有希望的。
1926年,立達學園師生合影,左二為豐子愷。圖源:網(wǎng)絡(luò)
05
1937年,日軍侵襲崇德縣(今嘉興桐鄉(xiāng))石門灣,豐子愷皈依佛教后的住所緣緣堂成為炮擊對象。
舉家逃難。
事后,豐子愷在文章中惡狠狠地下了道“戰(zhàn)書”:無論是我軍抗戰(zhàn)的炮火所毀,或是暴敵侵略的炮火所毀,在最后勝利之日,我定要日本還我緣緣堂來!東戰(zhàn)場,西戰(zhàn)場,北戰(zhàn)場,無數(shù)同胞因暴敵侵略所受的損失,大家先估計一下,將來我們一起同他算算賬!
豐子愷在《我與手頭字》中曾經(jīng)說過,“美術(shù)是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術(shù)跟到哪里”。
簡而言之,藝術(shù)必須現(xiàn)實化。
避難途中,他寫下了《漫畫是筆桿抗戰(zhàn)的先鋒》:
讀漫畫不費時間,容易理解。故在目前是最有力、最普遍的宣傳工具,其效率遠在文字之上。這可說是筆捍抗戰(zhàn)的先鋒。
古語云:“百聞不如一見”。現(xiàn)在我可以說:“百篇文章不及一幅漫畫”。最后勝利已經(jīng)在望了,全國漫畫家一齊沖鋒!
抗戰(zhàn)期間,豐子愷不但自己畫下許多抗日宣傳漫畫,集結(jié)成冊。還熱心奔走,曾提出編制抗戰(zhàn)宣傳畫一套,讓全國五百家以上鄉(xiāng)村各置一份,名曰“抗戰(zhàn)建國室”。
真正的藝術(shù)家,從不脫離現(xiàn)實,也不推諉責任。
【豐子愷漫畫】茶店一角。圖源:網(wǎng)絡(luò)
06
豐子愷曾在桂林住過一段時間,又當上了教師。
課堂上,他給學生講抗戰(zhàn)宣傳畫,有一幅畫是描寫敵機轟炸的慘狀:一位母親背著孩子,逃向防空洞,但她不知道,嬰兒的頭已被彈片削去。
誰知,這幅凄慘的畫一掛出,旋即惹來哄堂大笑。
原因是“沒得頭”。
豐子愷頓時火冒三丈。
他沒想到,這些學生對于真實的戰(zhàn)爭慘象,竟然如此沒有同情心。
第二天,他給學生開講座,開腔便是一頓訓(xùn)斥:今天要我來講漫畫宣傳技法。但我覺得對你們這種人,畫的技法還講不到,第一先要矯正人的態(tài)度。一切宣傳,不誠意不能動人。自已對抗戰(zhàn)尚無切身之感,如何能使別人感動?
作畫先做人。
這是他銘記一生的教誨,也是他一生的信仰。
【豐子愷漫畫】轟炸 廣州所見。圖源:網(wǎng)絡(luò)
07
抗戰(zhàn)期間,有人告訴豐子愷,誰誰誰說你的《護生畫集》可以燒了。
意思是,當前無需護生,該提倡“救國殺生”。
豐子愷認為,此論調(diào)有些荒唐。從皮毛上看,我們現(xiàn)在的確在鼓勵“殺敵”……但是,這件事不可但看皮毛,須得再深思一下:我們?yōu)槭裁匆皻场保恳驗閿巢恢v公道,侵略我國;違背人道,荼毒生靈,所以要“殺敵”。故我們是為公理而抗戰(zhàn),為正義而抗戰(zhàn),為人道而抗戰(zhàn),為和平而抗戰(zhàn)……我們是為護生而抗戰(zhàn)。
由于這位提議的朋友曾于流難中請自己吃過一頓飯,所以,豐子愷寫下這篇《一飯之恩》,以作答謝。
順道給人留些全新的思考角度。
【豐子愷漫畫】炮彈作花瓶,天下永太平。圖源:網(wǎng)絡(luò)
08
還是圍繞《護生畫集》,有人曾質(zhì)問:要人勿殺食動物,又勿壓死青草,那么人只能吃泥土砂石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豐子愷解釋說:護生是護自己的心,并不是護動植物……殘殺動植物這種舉動,足以養(yǎng)成人的殘忍心,而把這殘忍心移用于同類的人。
一次,豐子愷帶著女兒阿寶給一只黃狗喂食鑊焦(鍋巴)。
鑊焦引來了一群螞蟻。
在父女的眼里,由于鑊焦很大,螞蟻在扛抬之中遇到了許多切實的困難:兩根橫臥在水門汀上的曬衣桿,如同高山;漏水的澆花壺讓運糧大道上出現(xiàn)了沒頂?shù)纳钏?,如同深淵。
看得入迷,豐子愷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想起來自己是“人”,可以用人力幫助它們。于是,便讓阿寶去幫忙。
經(jīng)過一番折騰,螞蟻來到了安全的平地后,豐子愷才從螞蟻的世界里抽身。
然而,一陣疏忽,險些釀出“大禍”。
只見庭中忽然來客,大步向前,左腳正正落在了這群螞蟻的上方。
千鈞一發(fā)之際,豐子愷急忙去抓住他的手臂,用力上提,連連大喊:“踏不得!踏不得!”
來者被嚇得不知所以,像化石一般頂著腳尖一動不動,豐子愷連忙搬開他半空中的腿,落到一旁。
阿寶看得驚險,發(fā)現(xiàn)蟻群無恙后,拍拍心口說道:“還好還好,險險乎!”
來者俯身看了一看,起來后也拍了拍心口,說道:“還好還好,險險乎!”
客人走后,豐子愷輕聲告訴阿寶:這染匠司務(wù)不是戒殺者,他歡喜吃肉,而且會殺雞。但我看他對于這大群螞蟻的“險險乎”,真心地著急;對于它們的“還好還好”,真心地慶幸。這是人性中最可貴的“同情”的發(fā)現(xiàn)……我們所惜的并非螞蟻的生命,而是人類的同情心。
護生者,護心也。
【豐子愷漫畫】螞蟻搬家。圖源:網(wǎng)絡(luò)
09
豐子愷自小不愛吃肉,按他自己的說法,這是半生理性的習慣,一旦吃肉就想作嘔。
自他皈依佛門,母親逝世后,更是基本吃素。
接近十年的戒守,最后竟在一次宴請中破戒。
但他不是為美味佳肴所惑,只是“恐引起主人不安”。
在萍鄉(xiāng),豐子愷偶遇立達學園的學生蕭氏夫婦,便受邀作客。
在奔波逃難的歷程中,豐子愷深感受人款待的不便,于是,為了減少主人家的麻煩,他決心開葷,隨人吃肉邊菜。
背后,則默默忍受嘔吐的不適感。
他總是這樣,不愿麻煩別人,翩翩有禮。
【豐子愷漫畫】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圖源:網(wǎng)絡(luò)
10
1947年,豐子愷寫了一篇《口中剿匪記》,記他的拔牙經(jīng)歷。
里邊說,把我的十七顆牙齒,比喻成一群匪,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這匪不是普通的“匪”,而是官匪,貪官污吏。 它們原是我親生的,從小在我口中長大起來的……它們站在我的言論機關(guān)的要路上,幫助我發(fā)表意見。它們真是我的忠仆,我的護衛(wèi)。詎料它們居心不良,漸漸變壞。起初,有時還替我服務(wù),為我造福,而有時對我虐害,使我苦痛。到后來它們作惡太多,個個變壞,歪斜偏側(cè),吊兒郎當,根本沒有替我服務(wù)、為我造福的能力,而一味對我賊害,使我奇癢,使我大痛……
文章刊發(fā)后,原本又該是一記反諷官場的武器。
誰知,報社因為害怕得罪當局,竟偷偷把“官匪”二字刪去。
得知后,豐子愷甚為惱火。
年近半百,意氣不僅不輸當年,反而更盛,直戳社會的痛楚。
【豐子愷漫畫】衣冠之威。圖源:網(wǎng)絡(luò)
11
許多年前,豐子愷曾對“晨夢”發(fā)表過一番感慨:天一亮,小孩子就醒,像鳥兒在我耳邊喧聒,又不絕地催我起身。然這時候我正在晨夢,一面隱隱地聽見他們的喧聒,一面作夢中的遨游。他們叫我不醒,將嘴巴合在我的耳朵上,大聲疾呼“爸爸!起身了!”立刻把我從夢境里拉出。有時我的夢正達于興味的高潮,或還沒有告段落,就回他們話,叫他們再唱一曲歌,讓我睡一歇,連忙蒙上被頭,繼續(xù)進行我的夢游。這的確會繼續(xù)進行,甚至打斷兩三次也不妨。
他將這種情形總結(jié)為:一面在熱心地做夢中的事,一面又知道這是虛幻的夢。
等到孩子大哭,或是夢完結(jié)了,此時的豐子愷也清醒了。
于是,他毅然起身,披衣下床,轉(zhuǎn)而滿腦都是“今日有何要務(wù)”的思考。
這時,晨夢中的種種妄念已被拋諸腦后,再不得一絲留戀和計較。
想起古語“人生如夢”,豐子愷察覺,這是種當頭棒喝。無窮大的宇宙間的七尺之軀,與無窮久的浩劫中的數(shù)十年,而能上窮星界的秘密,下探大地的寶藏,建設(shè)詩歌的美麗的國土,開拓哲學的神秘的境地。然而一到這脆弱的軀殼損壞而朽腐的時候,這偉大的心靈就一去無跡,永遠沒有這回事了。
人生與晨夢的相似,在于兩者終將消逝,在時空中了無痕跡。
豐子愷說,夢醒之后有“真我”,人生之外,也應(yīng)當有“真我”。
他說,我們都有“真我”的,不要忘記了這個“真我”,而沉酣于虛幻的夢中。我們要在夢中曉得自已做夢,而常常找尋這個“真我”的所在。
在世間“熱心做人”,又能保持清醒,這就是豐子愷。
豐子愷。圖源:網(wǎng)絡(luò)
參考文獻:豐子愷:《豐子愷文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盛興軍編:《豐子愷年譜》,青島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