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危機關頭,領航員空間站中的宇航員們可以在休眠,開啟自保模式。
那么登上飛船可以呼呼大睡,是不是說明未來的太空旅行可以像是磁懸浮列車一樣快速平穩(wěn)?
最近,ESA提出了一個從地球一路“睡到”火星的載人探測概念,也就是“冬眠技術”的延伸。
盡管目前仍舊是一個概念,卻遭到了許多天文愛好者的熱議,大家躍躍欲試。
眾所周知,深空探測飛行距離遠,動輒數(shù)月,還有需要很多年的。
長時間的宇宙輻射和肌肉流失等,對于宇航員都是十分艱難的考驗。另一方面,飛行中的食品、飲水、氧氣等大量的物資消耗,也是一筆大開銷。
假若“冬眠技術”可以落地,將會帶領人類現(xiàn)有的足跡,邁向更加深空。
不過,未解難題,還真是不少。
這些年,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與其研究更先進的火箭和飛船,不如通過讓宇航員冬眠,使上述難題“消于無形”。
將“冬眠技術”用于載人探測火星任務,ESA成立了專門從事相關研究的“專題小組”,希望使其成為現(xiàn)實。
根據(jù)ESA提出的方案,和有冬眠習性的動物類似,宇航員在進入冬眠前要先“增脂”以儲存能量。
之后,再通過服用一種特殊藥物進入“麻木”的冬眠狀態(tài)。
隨之,艙室的亮度變暗、溫度大幅度降低以將宇航員身體“冷卻”。
一般情況下,從地球到火星需要飛行180天左右,宇航員需要提前蘇醒,度過至少21天的休養(yǎng)期。
這個階段還有許多的難題需要攻克,比如航天器自主故障檢測、隔離、恢復等。
如此看來,設想美好的太空旅行,“冬眠技術”恐怕還需要更久的等待。
(注: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