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yī)老劉
腹脹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見癥狀,大多數(shù)為功能性腹脹,但往往癥狀頑固,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使人身心不安,痛苦異常。筆者近年應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治療頑固性腹脹2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20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女性多于男性,年齡最大者60歲,最小者30歲。病程最長者10年,最短者2年,其中慢性胃炎6例,腸易激綜合癥14例。
2 治療方法
基本藥物組成:炮附子5g,黨參10g,白術10g,干姜10g,炙甘草5g,木香6g,厚樸12g,枳殼10g,臺烏10g,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一劑。10天為一個療程。
加減法:伴有噯氣者,加旋復花10g,代赭石15g,伴腹痛者,加元胡10g,白芍30g,白芷20g,伴反酸者,加烏賊骨15g,浙貝10g,瓦楞子10g或合左金丸;伴嘔吐涎沫加半夏10g,云苓10g,吳萸8g,伴鈉呆者,加內金10g,萊菔子12g,炒三仙各15g,伴腹瀉者加補骨脂15g,肉豆蔻10g,益智仁15g,伴便秘者,加肉蓯蓉15g,當歸15g,是苔白膩者,加藿香10g,佩蘭10g。
3 治療標準
腹脹完全消失,隨訪半年后未再復發(fā)者為痊愈;腹脹消失停藥后復發(fā)者為顯效;腹脹明顯減輕為有效;腹脹改善不明顯或加重為無效。
4 治療結果
本組20例,痊愈12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45歲,以腹脹10年加重1周之主訴,于2016年3月15日就診?;颊?年前開始自覺腹部脹滿,午后更加明顯,畏寒怕冷,腹脹嚴重不敢進飲食,影響睡眠,可以說寢食不安,痛苦異常。服用理氣消脹藥,只能緩解一時,藥后又腹脹如故。1周前因受涼而腹脹加重,口服四磨湯口服液,療效不顯,前來就診。征見:腹部脹滿,攻撐連脅,畏寒怕冷,口吐清涎,大便不暢,氣短乏力,舌淡紅,苔白滑,脈沉弦緩。中醫(yī)診斷:腹脹(脾腎虛寒,寒凝氣滯。)治療原則:溫腎暖脾。行氣散寒。藥用:炮附子5g,干姜10g,黨參10g,白術10g,木香6g,厚樸15g,枳殼10g,臺烏10g,炙甘草5g,吳萸8g,半夏10g。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服藥一周后諸癥明顯減輕,繼以基本方加減共治3個療程諸癥消失,即以附子理中丸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劉醫(yī)生說
腹脹屬祖國醫(yī)學“腹?jié)M”范疇,頑固性腹脹具有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其病機多為脾腎陽虛,寒凝氣滯。治療要以溫補脾腎,散寒行氣為法則。正如《金匱要略》所說:“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附子理中湯出自《合劑局方》,具有溫陽祛寒,補益脾腎之功。附子辛甘大熱,溫腎、助陽、祛寒,本品能以命門之火而暖脾土。干姜辛熱,歸脾、腎經,善溫里寒。黨參、白術、炙甘草補脾益氣,脾氣旺盛,以助脾陽。木香、厚樸、枳殼、臺烏理氣溫中、散寒行氣。諸藥合用,共奏溫陽理氣,散寒行滯,陽氣得溫,寒散氣行,則脹滿自行消失。
好了,今天的中醫(yī)知識就講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