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俄羅斯美術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雕刻藝術:
這個時期的雕刻比起整個19世紀下半葉來說有了長足進步。塞爾蓋·提莫菲耶維奇·柯年科夫(СергейКонёнков,1874~ 1971)還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被送往國外進修,他到過德國、法國、意大利。這位雕塑家善于運用想象力,創(chuàng)造真實可信的藝術形象。被授予"蘇聯(lián)人民美術家"稱號。
他的第一件反映1905年革命的作品是《工人戰(zhàn)斗員伊爾·楚爾金》(1906)。
柯年科夫約從1924年訪問美國一直到1945年這一期間,先后創(chuàng)作了《馬雅可夫斯基肖像》(1927)、《高爾基肖像》(1928年)、《巴甫洛夫肖像》(193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1933年)等多幅肖像雕塑。
他最愛創(chuàng)作的《帕格尼尼肖像》,多次重作,而且不斷地以新的手法所突破,至莫斯科藝術家聯(lián)盟第16次展覽會上,獲得了廣泛的稱譽。
1952年,他又完成了為爭取自由而被處死的希臘戰(zhàn)士《貝洛揚尼斯肖像》,那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他的著名作品《尼開》引用希臘勝利神的名字,刻畫的是俄羅斯姑娘的形象。
《自塑像》 藝術家采用截胸的構(gòu)圖,認真塑造自己當年的精神狀貌。柯年科夫喜歡留須,他目光銳利,頭向左肩方向轉(zhuǎn)去,前胸上只塑出一只左手,其余均被略去??履昕品虻哪槻靠坍嫷檬指腥?;突出的鼻子、薄薄的嘴唇、閃爍的目光,象征這位長壽老人的睿智與內(nèi)心的信念。
另一位女雕刻家格魯布金娜(Golubkina,Голубкина,1864-1927)的創(chuàng)作命運也與革命運動緊緊相連。她曾兩度出國學習,并獲得著名雕刻家羅丹的指導。她的作品《工人》(1901)、《前進》(1902)都表達了工人階級的覺醒。她在雕塑手法上吸取了印象派的經(jīng)驗,表達出生動的效果。象征主義風格是她的精神內(nèi)涵,可能是俄羅斯性格的原因,作品中一直流露著多愁善感。
格魯布金娜為莫斯科藝術劇院創(chuàng)作的大門門楣浮雕《海神》,是她最具象征主義特征的經(jīng)典雕塑。泥的斑駁像暗涌的潮流,把浪花與海神塑造得淋漓盡致。作品中泥塑的痕跡運用達到了自然流暢的境界。
《海神》19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