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嫌兒子蠢去當和尚,兒子高中狀元把他拒之門外,寫下千古名句
老一輩的人常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在關漢卿的《增廣賢文》里寫過,意思很直白,兒孫們將來會有自己的生活和福氣。現(xiàn)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很多父母甚至將教育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yè),有些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完全成了孩子奴,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孩子將來長大后能出人頭地。
明代理學家羅倫在泉州任職期間創(chuàng)作了《閩縣治重修記》、《邵武縣學復地記》,他非常重視教育,會在一些公眾場合講學甚至收一些學生,還經常會抽空去一些書院講學,為民造福,贏得泉州各界的廣泛欽敬與愛戴。他常常說一個“天對雞屎”的故事來激勵那些學生,要勤勉努力,奮發(fā)向上,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就,而且這個故事是發(fā)生在他自己小的時候,而且很心酸。
原來羅倫小的時候很笨拙,而他的父親是一個秀才,羅倫小的時候家里非常貧寒,父親羅秀才整日讀書也沒有時間教育他,加上家里沒有經濟來源羅秀才一有空就去給富貴人家的孩子做私塾,賺錢補貼家用,而妻子常常帶著兒子在娘家生活,后來羅秀才穩(wěn)定下來后和妻子一塊生活,他看兒子羅倫七歲了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就想考考兒子的智力如何,古人喜歡出對子,于是羅秀才說了一個最簡單的對子問“天對什么?”母親指了指地,羅倫回答“雞屎”,原來母親指地的時候正好地上有雞屎。
其實也不能完全怪羅倫,因為他跟著母親生活在娘家的時候,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務活,連筆墨紙硯都很少見到更別說對對子,后來羅秀才試著教兒子說對子,可也不盡人意,最后羅秀才不聲不響的出家當了和尚,妻子看到了丈夫留下的信件傷心欲絕,她明白丈夫多年考科舉都沒選中,將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結果兒子又愚笨。妻子暗暗下了決心,將家中值錢的物品全部變賣,用這些錢請有名望的私塾老師教兒子讀書,什么重活累活她都攬著自己干,只要能多掙錢,兒子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不管是放牛還是砍柴他都帶著書本,努力學習。
黃天不負有心人,十幾年后羅倫一舉考中狀元,在古代狀元是非常大的榮耀,狀元相當于文曲星下凡,一旦有哪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整個地方都會因此熱鬧非凡,而且會游街慶祝,這么大的喜事很快就傳到了羅秀才的耳朵里,又過了幾年羅秀才實在想去看一眼功名成就的兒子,到了家門口他被管家的攔下,以為是下山化緣的和尚,給了他不少銀兩打發(fā)他走,羅秀才說明來意,只是想看一眼金科狀元,因為來攀關系的人太多好說歹說羅秀才都沒能進門。
無奈的他拿起筆在門外的墻邊寫下“離別家鄉(xiāng)十八秋,千錢斗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羅倫母親看到后大驚,原來丈夫回來過,于是上街到處問和尚的去處,可惜最后羅秀才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前兩句是羅秀才說到離開家鄉(xiāng)有十八年之久,回來探望卻被拒之門外還給了他銀兩,回想當年自己擔心兒子前程原來是多余的,“兒孫自有兒孫?!背蔀榍Ч琶?,是說后輩有自己的福分,后一句“莫為兒孫作馬牛”是說做長輩的其實不要過度為他們操心。還有“莫為兒孫做遠憂”的說法,其中要表達的意思也是一樣的。(來源網(wǎng)絡)
關于明朝狀元羅倫:
羅倫(1431—1478),明代理學家、狀元。字應魁,一字彝正,號一峰。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南宋忠臣、抗元民族英雄羅開禮九世孫。家貧好學。成化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論李賢起復落職,謫泉州市舶司提舉,次年復官改南京,居二年,以疾辭歸,隱于金牛山,鉆研經學,開門教授,從學者甚眾。學術上篤守宋儒為學之途徑,重修身持己,尤以經學為務。為文有剛毅之氣,詩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