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民間,若有人腰肌勞損,關(guān)節(jié)酸痛,家人便會采來陰石蕨,擇取根莖煎水喝,或是加豬蹄一只燉服。癥狀便會得緩解。
陰石蕨,為骨碎補科植物圓蓋陰石蕨的根莖。圓蓋陰石蕨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先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著生,其余分離。
根莖粗壯,長而橫生,密密覆蓋著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的鱗片,看起來既像蛇,又像鼠尾,還像蚯蚓、蜈蚣等,故又名白毛蛇,老鼠尾、石蚯蚓、飛線蜈蚣等。
又名草石蠶、石蠶、巖蠶。這和其根有節(jié),看起來如蠶繭相關(guān)。另外,植珠整體密密覆蓋著白棕色狹鱗片,不仔細看就如長了一層白毛,故又稱白毛巖蠶、白花石蠶。
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樹干上。樹干上的根莖蜿蜒,蛇形。
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微苦甘涼。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祛風除濕,還能活血通絡(luò)。
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癤腫,帶狀皰疹、風濕痹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腰肌勞損,跌打骨折等都可用其治。
選方:
1、治黃疸型肝炎:鮮陰石蕨90g,茵陳,生山桅各9g,水煎服。(《南藥《中草藥學》)
茵陳苦辛微寒,散熱利尿退黃疸。梔子苦寒降瀉,清熱利濕。二藥相須為用,是清熱祛濕退黃之佳配。它倆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鮮陰石蕨的帶領(lǐng)下,共同攻克黃疸型肝炎。
2、治風濕痹痛:陰石蕨250g,加當歸50g,浸酒1000g,每日服2次,每次一小杯。(《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風濕痹痛,是指氣血瘀滯,阻礙筋脈,筋脈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fā)疼痛。表現(xiàn)為關(guān)節(jié)疼痛腫脹,關(guān)節(jié)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出現(xiàn)手腳變形、拘攣、麻木等。
當歸和血補血,取治風治血,血行風滅之意。
陰石蕨祛風除濕,活血通絡(luò)。
二味共治病癥。
3、治腰肌勞損,關(guān)節(jié)酸痛:陰石蕨根莖90g(或加豬蹄一只共煮),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帶狀皰疹:鮮陰石蕨根莖,搗爛絞汁,調(diào)雄黃末少許,涂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雄黃燥濕祛風,殺蟲解毒。是治疥癬,禿瘡,帶狀皰疹、腋臭等皮膚病的良藥。
以上就是陰石蕨藥用選方,你見過陰石蕨嗎?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jù)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yè)醫(y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