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溶 記 憶
老槐樹/圖 陳裕華 /文
想我楚先民,從荊山而出,篳路藍縷,沿沮漳河向南,逐水而棲。
良好的地理位置,曾催生了河溶集市的形成和發(fā)展。據(jù)《當(dāng)陽縣志》記載,清末民初河溶是沮漳河流域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商貿(mào)發(fā)達,文化昌盛,沿河岸商鋪酒樓茶館林立,街無余隙。
河溶古稱“烏扶邑”,意為旭日東升的鳳凰之城?!皷|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在此寫下名傳千古的《登樓賦》,楚昭王陵在河溶至今封土完好。趙家湖古墓群價值連城,越王勾踐的寶劍均在這里出土,堪稱稀世珍寶。明末清初的河溶古街最為鼎盛。農(nóng)耕時期的河溶,因水而興。當(dāng)陽近代名儒趙春珊回憶錄中寫道:“河溶的繁盛與奢華,可與沙市爭勝。名樓豪宅之多,嘆為觀止?!?/span>
像所有的土地都擁有過春天,繁花似錦,河溶老街也在歲月的深處喧嚷過。
昔日有萬客云集于市,夜市燈火輝煌,買賣之聲通宵不絕。河岸舟楫桅桿多如麻林,搬運工人號子聲整日不歇。
河溶在歷經(jīng)戰(zhàn)亂、兵燹、匪患,洪災(zāi)后,如野火春風(fēng)中的古城郊原,興衰枯榮、生生不息。
今天,我們從莫湖的長堤上往東眺望,三星寺那邊,依然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堤外的灘上,蘆荻、荷花也依季而滅又順時而生。
長堤下的老鎮(zhèn),關(guān)廟、天后宮、紫云宮、文昌閣的斷垣殘壁還依稀顯出昔日的文風(fēng)。
估衣街、絹莊街、興隆街的青磚門廊的殘存和徐家渡至木匠街的沿河碼頭上被踩磨得無棱而溜滑的青石板中也依稀透出舊時的喧嘯繁華。
隨著陸上交通的迅猛發(fā)展,對水上運輸?shù)男枨箅S之萎縮,此消彼長也帶來了河溶經(jīng)濟功能的逐漸弱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古鎮(zhèn)的衰落似一片秋葉消失在歲月的塵埃中。
穿梭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中,老街的記憶如一道熠熠的光暈,氤氳了我一個又一個溫馨美好回憶……老街如一盞溫暖的燈火,照耀著薄涼的時光,伴我前行……老街的故事里有你、我、他,老街的影像鑲嵌在每個經(jīng)歷者的心中。老街百談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