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恒健 文/圖
凌霄城,這座在十三世紀慘烈的宋蒙戰(zhàn)爭中,南宋的半壁江山最后一個被蒙古軍隊攻克的堡壘,被歷史的煙云湮沒700多年后,隨著興文旅游業(yè)的拓展,又隱約進入今人的視野。
據(jù)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載:凌霄城三面峭壁,西連五斗壩,深箐雄峻如城,宋置,明初都掌蠻(僰人)依為巢穴,成化四年,樞臣程信督兵討叛蠻,別將李礦攻凌霄城,遂大破之……又據(jù)凌霄山四十八道拐崖壁上刻于南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的題記,為防備蒙軍從云南進攻四川,四川宣撫制置使蒲澤之令瀘州帥臣朱禩孫措置瀘州、敘州、長寧邊面,由長寧守臣易士英等人負責,在凌霄山巔修筑凌霄城,以防占據(jù)云南的蒙古軍隊從背后夾擊瀘州防區(qū),且情急時將長寧軍治于城內固守。
1279年2月,被蒙古軍隊圍困于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海上的南宋末代皇帝趙昺投水自盡后,凌霄城的南宋軍民明知南宋已亡,四川境內抗蒙的方山城堡釣魚城、神臂城、云頂城等已全部失陷,南宋境內已無成建制的抗蒙力量的情況下,仍以一座孤城屹立于蒙古軍隊如雨的箭矢、如林的彎刀之中,堅持抗擊天下無敵的蒙古軍隊達9年之久。1288年,凌霄城在最后的激戰(zhàn)中被攻破。
南宋將士凌霄城玉碎,被史學家稱為南宋抗蒙的絕響,被文學家稱為南宋最后的骨氣。
〓 戰(zhàn)爭史的奇觀 〓
山色迷蒙,既像下霧又像是飄雨。我仰望頭上海拔1千多米的凌霄山,狀如一株底部盤根錯節(jié)、腰部齊斬斬鋸斷的龐大樹樁,整個山峰猶如一座空中城堡。其平闊的山頂,具有南宋時期四川抗蒙方山城堡的典型特征。
抗蒙方山城堡,是中國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的一個特定的稱謂。
13世紀中葉,整個歐亞大陸都在蒙古軍隊的鐵蹄下顫抖。興盛于蒙古高原斡難河流域的蒙古帝國,其剽悍的騎兵向西越過伏爾加河、多瑙河,向西南越過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向南越過黃河。1251年蒙哥繼任蒙古帝國大汗后,決心將“上帝之鞭”揮向兩個更遠處:跨過非洲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和亞洲最長的河流長江。因此,當蒙古貴族們將箭頭和馬首對準長江以南時,他們躊躇滿志:10年滅宋不成問題。
這場戰(zhàn)爭一開始,蒙軍的主攻方向是四川。時任四川軍政一把手的安撫置制史余玠,針對蒙軍善于平野馳騁,拙于山地及跨江作戰(zhàn)的特點,在1243年至1252年的9年時間里,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四川境內的長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沿岸,選擇險峻的山隘加固和新筑了數(shù)十座山城。因這些城堡大多建在山頂平闊、四周峭壁環(huán)繞、狀如城廓的方山之上,史稱方山城堡防御體系。這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的奇觀,是非常時期的特殊產物。
野蠻的游牧民族低估了文明的農耕民族的氣節(jié)與智慧。南宋軍民空前悲壯慘烈的保衛(wèi)戰(zhàn),持續(xù)了令蒙古人做夢也沒想到的52年。而更令世人震驚的是,南宋末代皇帝趙昺及數(shù)十萬南宋軍民集體蹈海殉國后,南宋凌霄城頭,仍刀戟如林,旌旗高揚,令蒙古貴族寢食難安長達九年。
〓 城門巖石鑿就 〓
接近山頂時,一處斷裂的懸崖阻斷了上凌霄城之路,此處古稱“斷頸巖”,當年曾置有吊橋。我從深溝的一側艱難地攀爬上去后,一片狀如城墻的山石橫亙眼前。山石的一側狀如虎口,“虎口”下腭臨萬丈深淵,登頂入城之路,就被銜在“虎口”之中。
在“虎口”前,筑有凌霄城第一座城防工事。這是一堵半人高、厚約0.5米、寬約5米的石砌掩體。它背倚那塊城垣般的巨石,前臨我剛才攀上的深溝。它如一排鋒利的虎牙,隨時準備將襲擊者咬得粉碎。這一排掩體,約可供數(shù)十人隱蔽固守,從而與其背后山頂城墻上的守軍構成立體防線。它背后巨石壁上密布狀如蜂巢的凹坑和裂痕,是無情的箭矢甚至火炮留下的印跡。
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明朝大軍對宜賓南部拒不向朝廷稱臣的僰人進行征剿,兵臨僰人盤踞的當年的南宋城堡凌霄城。明軍最先從四十八道拐發(fā)起攻擊。那九曲回腸般的小道無法展開火力,因此,被僰人的箭矢擊中的明軍士兵如崩塌的石塊紛紛墜下崖去,慘叫聲不絕于耳。最后,明軍化裝成僰人奇襲才攻入城內。
過了“虎口”,小道稍寬,道面鋪的不是石塊而是石板了。我知道,離城門不遠了。
如同不少隱秘且險峻的抗蒙方山城堡的城門一樣,凌霄城的城門也是在我轉過一道急彎后,驀然躍入眼簾的。如果說我此前對凌霄城的存在、對它的種種神奇故事還有些許疑幻,那么在這一剎那間,我是真真切切地走進了它的歷史。
由于凌霄城是沿凌霄山頂四周絕壁邊緣構筑的,因此,這座城門左右的城墻,是高好幾米的整塊巨石,那城門是在巨石上剖出通道后修筑的。門洞高約2米、寬1米多。門內通道長約4米,也就意味著這天然城墻的厚度相當可觀,即使用當今的榴彈炮轟擊,也不容易摧毀。
這城門的位置真是險絕。門外僅幾步遠下面,便是與地平面垂直的陡崖,若有人墜下崖去,將毫無碰絆地從相對高度數(shù)百米的城門前掉到山底。我稍稍向崖邊移步下望,便覺目眩神移。
在門洞內盤桓時,我很快發(fā)現(xiàn)這城門不像是宋代城堡特有的卷拱門。門洞頂部,橫鋪著直徑如大土碗的原木,在原木之上,填塞著大小不等的石塊,石塊之上用泥土夯實填平,從而使之與城門兩側的巖石聯(lián)為一體。當我的視線從門頂移向門內的墻磚時,在距地面約1米高處,發(fā)現(xiàn)了宋代特有的刻有“人”字形紋路的墻磚。這些墻磚與1米高以上的無紋墻磚,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因為當年蒙古軍隊攻克凌霄城后,像對待四川省內其他方山城堡一樣,將所有建筑,尤其是防御設施蕩平,以防殘余的抵抗勢力東山再起。之所以這城門是今天我看到的模樣,是因為明代僰人占據(jù)此城后,在斷壁上予以培修。此城門1米以上部分,應該是僰人所為。
〓 凌霄高聳天外 〓
穿過城門,又拐過一個山包,眼前豁然開朗。此時,我已站在這個如大樹樁的凌霄山頂部,站在了當?shù)厝顺Uf的“連鷹也飛不過去”的孤峰之巔。
山頂如同一個小平原,碧色連天的蕨類植物,覆蓋了大半個山頂。這看似荒野的山頂,卻有零零散散的先民們開墾的莊稼地。因山頂?shù)膬杉肄r戶已于前幾年搬下山定居了,莊稼地里的野草已長得來與玉米的殘干一樣高。
透過眼前的荒涼、寂寥,仍能感受到在這天地相接的云霧之中,在這與世隔絕的彈丸之地,仍適宜人居。據(jù)向導介紹,這山頂有渾素二井,渾井水渾濁,專供灌溉和牲畜飲用;素井水清冽甘醇,專供人飲用,最宜沏茶。二井常年不涸不溢,人稱神井。素井位于清雍正年間所建的凌霄寶殿(已毀,廢墟上今人修有一座城隍廟)背后的凌霄山最高處;渾井位于凌霄寶殿前的莊稼地與苦竹林之間。二井皆為四方形,渾井之水至今仍可澆灌莊稼。如果沒有這兩口水井,凌霄城的南宋軍民不可能在此抗敵35年。
本來我準備仔細尋覓南宋的炮臺、更鼓樓、遛馬臺、練兵場以及僰人的烽火臺、哨所、戰(zhàn)壕等遺址,但近一人高的蕨苔長得密不透風,腳下一尺多厚的腐草令人如走彈簧床,勉強挺進了數(shù)十米便實在無法前行。于是,我只能在那座殘破的城隍廟里,從一位無名氏題寫的詩中,遐想著無緣目睹的一切:“凌霄巍巍聳天外,川南重鎮(zhèn)有遺篇。四十八拐天梯立,斷頸巖下一線天;烽火臺上狼煙舉,跑馬場前鼓角喧。黑白分明渾素井,貫古通今傳萬年?!?/p>
其實,我此時已站在一個龐大的文物之上,我已經和古人置身于同一條歷史長河,我已經和敢于以身殉國的祖先們如此貼近,這已經是一件幸事,足以令人震撼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闭驹谶@充溢著南宋軍民最后的骨氣的古城堡上,令人感到凄涼而悲壯,荒蕪而又充滿生機。我相信,隨著凌霄城作為景區(qū)的開發(fā),歷史的本來面目將逐漸在世人面前展現(xiàn)。 “我們能夠往以前看多遠,我們就能夠往未來看多遠” (丘吉爾語)。古人留給今人的那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將會讓我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