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方主治
風冷腳痹疼痛,攣弱不可屈伸
二、組成
烏頭、細辛、蜀椒各一兩
甘草、秦艽、附子、桂心、芍藥各二兩
茯苓、干姜、防風、當歸各三兩
獨活四兩
大棗12枚
三、用法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毒多服宜佳
四、方解
① 本方含有桂枝湯加四逆湯主體框架。
② 烏頭、細辛、蜀椒、附子、細辛、獨活,少陰藥物,對應少陰證,少陰里虛寒、四肢疼痛怕冷、攣弱無力、舌質(zhì)白、舌苔白、口中和,有津,脈沉細無力,精神差,四肢厥逆等癥狀。
③ 蜀椒 《本經(jīng)》: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jié),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谷。
④ 茯苓,干姜:夾雜少許太陰證,舌有齒痕,大便溏,次數(shù)多,容易腹瀉。
⑤ 芍藥、當歸和營血,通血脈養(yǎng)血。
⑥桂枝、芍藥、大棗、甘草有桂枝湯之義,太陽表虛證,虛弱多汗, 怕風。
⑦ 茯苓、干姜、甘草(最好炙甘草)這三味藥有腎著湯之義,如果加炒白術(二兩)或是蒼術(二兩),那就等于加入一個腎著湯、苓桂術甘湯、甘草附子湯,同時對付太陰寒濕,效果更好。經(jīng)方就這樣加入一個藥物能成為一個新方,效果更好,這才是畫龍點睛。
⑧ 附子、干姜、甘草有四逆湯之義,針對四肢厥冷,脈沉弱,四肢疼痛。
⑨ 芍藥,甘草,附子構成芍藥甘草附子湯緩急止痛治療拘攣。
⑩ 烏頭,附子,細辛,蜀椒,這個四個止痛猛烈的藥物,是本方的最亮點,證明本方的疼痛。攣弱是非常的劇烈,是一般藥物不能勝任的(《內(nèi)經(jīng)》有“寒多則骨痛筋攣”,“痛甚為攣”。
五、辨證要點
治療腳關節(jié)疼痛,厥冷,痿弱,疼痛劇烈,當然除了腳關節(jié)之外,還可以治療其它關節(jié)疼痛,甚至腰背疼痛,只要符合太陽太陰少陰痹證。伴有腹瀉或腸鳴,怕冷,怕風,汗出,脈沉細弱。
六、病機辨證
太陽太陰少陰證
七、臨床運用
太陽表虛太陰少陰痹證、痿弱證,中風后遺癥偏癱
八、臨床加減
1、太陰寒濕重可以加術,那就等于加入一個腎著湯、苓桂術甘湯、甘草附子湯,協(xié)同對付太陰寒濕,效果更好。加入一個藥物能成為數(shù)個新方,這是畫龍點睛,是學習經(jīng)方的最高階段。
2、太陽表虛重,用生姜換干姜或是生姜干姜并用。
3、如果伴有陽明濕熱保留秦艽并加防己,萆薢,去干姜。
4、本方就汗少或是無汗,伏邪重,加入麻黃,則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烏附麻細桂姜湯(戴云波之經(jīng)驗方),還有小續(xù)命湯之義,簡直太妙了。
九、類方鑒別
《千金》烏頭湯針對太陽表虛少陰痹證,屬于桂枝類附子類方,《傷寒論》烏頭湯針對太陽表實少陰證,是麻黃烏頭類方。
十、方歌
千金烏頭細椒一,桂芍秦附草二兩。
防獨苓姜歸四兩,大棗十二痿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