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們時常抱怨“喪偶式”教育,自己辛苦得不行,最后被寶爸看到寶媽對孩子那么兇,就責怪媽媽沒愛心,責怪媽媽不懂得心疼孩子。
對于媽媽對孩子的好,爸爸根本沒看見。這就是寶媽吐槽的第一個理由。由于寶爸更重視家庭收入和家庭生活條件,所以重心在掙錢的方面。
對于教孩子的教育,爸爸有意識,但是沒重視。即使寶爸回答家,大多數(shù)也是在玩手機,更別說做家務和帶孩子了。爸爸的理由就是自己上班太累了,需要放松和休息。
教育孩子的事情,應該是媽媽的事情。不知道爸爸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粘著媽媽,而害怕爸爸?所以爸爸不教育孩子,把教育孩子的擔子全部交給了媽媽,這是媽媽第二個吐槽的地方。
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心思細膩,對素質(zhì)教育很重視以外,媽媽對孩子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素質(zhì)上起到只管重要的作用。
而爸爸身上的特點是勇敢,大膽,堅毅等特點,這能使孩子表現(xiàn)出獨立,自信等態(tài)度。由于爸爸敢于放手讓孩子得到實際的體驗和鍛煉,所以能優(yōu)秀改變孩子自卑,內(nèi)向,緊張的情況。
如果爸爸經(jīng)常和孩子互動,經(jīng)常陪伴孩子,那么孩子除了正面接受爸爸的教育以外,也能潛默化的受到爸爸的影響,從而變得強大自信。
沒有爸爸的陪伴的孩子會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呢?
1、戀母
長期沒有爸爸陪伴,陪伴孩子的只有媽媽,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長,媽媽就是他全部的依靠,他也就更加的依賴媽媽。而媽媽由于母性的愛,容易對孩子造成過度溺愛,容易包辦主義。
因為爸爸的長期缺失,媽媽的精神寄托也會偏向到孩子身上。媽媽本來就是情感細膩的人,而且媽媽作為女性,性格上的波動也會更大一些,容易對孩子造成困擾,一方面依賴媽媽,一方面害怕媽媽。
尤其是媽媽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要管,孩子容易形成沒有主見,不愿嘗試新鮮事物,意志力薄弱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爸爸去“綜合”,讓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2、性格問題
父母的習慣會潛默化的影響孩子,長期只有媽媽在孩子身邊,孩子自然受媽媽的影響更多,社會上有不少男孩性格偏于女性化,就是例子。
如果沒有爸爸的陪伴,孩子就少了一份陽剛之氣,從而帶有憂慮,多動,任性,暴躁的性格,那自然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爸爸對孩子的積極影響,能使孩子性格開朗,讓孩子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積累經(jīng)驗。在爸爸不斷的鼓勵中,孩子更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更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從而讓孩子更加的自信,孩子的性格自然會正?;?。
3、交流困難癥
孩子只受到媽媽的教育,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對男孩子,性格偏女性化是一方面,因為長期和媽媽在一起,只受到女性的社交方式。
因為媽媽教的是自己的經(jīng)驗,也會影響男孩子男子氣的發(fā)揮。遇到別人說自己的爸爸怎么樣的時候,沒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可能就會很受挫折。
害怕別人提前某些事,從而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容易導致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心理敏感脆弱,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緒。
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空間,好的學習場所。但如果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還是同樣的會孤單,沒自信,也容易叛逆,因為他不能感受到父母愛,就感覺自己是被拋棄人。
時間不可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也只有一次,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等孩子長大了,你需要孩子了,他一樣不在,可你卻認為孩子是白眼狼,認為孩子不孝順。
其實是你一手造成的,沒有教孩子情感表達,沒有建立親子關系,他怎會體會到親情的可貴?所以,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和孩子互動,和孩子交流,讓他知道你是真的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