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論述蘇州人的嘴巴刁,餛飩和餃子在蘇州所受的境遇,完全可充典型例舉。隨便做一個小統(tǒng)計,十個老蘇州中,會裹餛飩的有幾位,會包餃子的又有幾位,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足以證明,兩者雖有異曲同工之處,甚至餃子的身世也更為久遠,但在蘇州,水餃顯然不如餛飩那么有人緣。
蘇州人怠慢餃子,當(dāng)然要有理由。首先是絕大多數(shù)不擅長包餃子,尤其是不會搟皮子。大約二三十年前,景德路察院場口有一家北方水餃店,是蘇城為數(shù)不多的賣水餃的點心店。記得那時常常會一丟下書包就去店堂里看人包餃子,至今印象仍很深。一張案板像是現(xiàn)在的會議桌,后面的高凳上坐著幾位包餃子的師傅,案板中間一大坨和好的面,師傅們各自從上捋下一團面,搓成長條后,摘成一個個繭子,排好隊,拍上粉待用。案板上撒上粉,放上一個繭子,揉按成餅狀,右手輕推搟面杖,左手順勢旋動餃子皮,沒幾下,一張中間厚,四周薄的餃子皮就成了,包上餡,雙手對捏,虎口一擠,一只站得住,帶有五褶花邊的餃子就好了,看著就讓人覺得嘴饞。后又聽人說:“皮子好,不一定餃子好吃;但皮子不好,餃子一定不能好?!币簿兔靼罪溩舆€真是好吃不好做。若是由我來搟皮子,包出的餃子初時雖也有幾分姿色,一下鍋,粘成一團不說還露餡。第二個理由應(yīng)該是吃水餃“原湯化原食”的理念,在蘇州從來就沒深入人心過。下餃子的水也能當(dāng)湯喝,這對孜孜不倦喜愛“頭湯面”的蘇州人來說,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何況餃子皮又厚,即便撈放在鮮湯里,一時半會難入味,口感也就無從說起了。還是那句話,要是覺得湯水不合口,還不如干脆蒸或煎著吃。
2014年,蘇州各報刊均以不小的篇幅報道了一款蘇州特色小吃“湯面餃”重新面市的消息,據(jù)文所載,湯面餃一經(jīng)上柜,便搶購一空,深得蘇州市民青睞。這款名為“湯面餃”的點心,就是一款蒸來吃的餃。這在民國初年刊印的《清稗類鈔》中有證:“蒸食者曰湯面餃,其以水煮之而有湯者曰水餃”。蘇州湯面餃的成名歷史,至少可前溯至百年之上,早在清人所作的《杭俗怡情碎錦》中就有記載:“近時蘇人在市口開設(shè)餛飩、肉饅首、燙面餃、燒買?!笨梢姷?,在那時,湯面餃不僅深為蘇州人喜好,而且也已經(jīng)成為了一道享譽江南的美食小吃。在成稿于民國十五年(1926)《吳中食譜》中也有記載:“蘇城點心隨時會不同,湯包與京酵為冬令食品,春日為湯面餃,夏日為燒賣。歲時景物自然更迭,亦不知其所以然也。”這也說明,精于“不時不食”之道的蘇州人,同樣也在湯面餃上打上了時令小吃的鈐印。
曾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在《吳中食譜》、《清稗類鈔》等文獻中,蒸餃是以“湯面餃”出現(xiàn),而在另外一些文獻,如《杭俗怡情碎錦》以及近人所撰的《蘇州烹飪古今談》中卻又被稱作為“燙面餃”。在《隋園食單補正》中,有這么一段表述:“餃之討好,非惟作餡也。搟皮以燙面為之,故薄而不破,燙面以熱水和面者也。破則鹵走味失,雖有佳餡,亦無益矣。俗謂之燙面餃。”由此工藝流程,似乎統(tǒng)一稱其為“燙面餃”更為貼切一些。
餃子煎著吃,也是不錯的選擇。記得以前玄妙觀西側(cè)有家點心店,里面的牛肉鍋貼相當(dāng)不錯。一份鍋貼八只,脆脆的皮子里面,濕漉漉的餡心,蘸點辣醬油,再來一碗牛肉粉絲湯,真的是很享受。只是很慚愧,吃了好多年,一直以為“鍋貼”和“煎餃”是一回事。后經(jīng)高人點撥,才知道,它二位其實還是有區(qū)別的。首先是燒法不一樣,煮熟后涼透再用油煎的叫煎餃,而鍋貼則是生的直接用油煎,類似于生煎饅頭那辦法,煎的過程中也噴水,讓油霧把皮子浸淫出晶瑩色。餡心也不全同,餃子餡心加熱后成團,鍋貼的則帶鹵多一些。再有包法也不一樣,餃子要裹的緊,鍋貼則兩頭尖處要留小孔,以免進了煎鍋后,餡心膨脹跑鹵汁。高人就是高人,這樣的學(xué)問,真讓人不佩服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