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日的陽光下,吳連南拿起他制作的一微型仿古房子,輕輕一吹,小門打開了;再一吹,小門隨即又合上了。
四十多年過去了,吳連南慢工出細活,一直鉆研微縮古建。
吳連南有一門獨家手藝,將古建筑縮小成品賞的物件,即微縮古建。
|
北寺塔、寒山寺、留園里的香亭、方塔、大鐘塔……濃縮于尺間,精致小巧,像文房雅玩一般,放置案頭,如見實景,如身處大世界。吳連南有一門獨家手藝,將古建筑縮小成品賞的物件,即微縮古建。
沿著一條狹長的虎山弄便可找到吳連南的工廠。雖說是個工廠,卻不過二三人耳。廠房里堆滿了木材及一些機器,桌椅微凌亂,觸目之處,幾乎都落著一層木屑灰。歲月在69歲的吳連南臉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皺紋,老人家笑起來非常和藹。手藝者的世界很簡單,他們有著澄澈的光,樸素的美。
吳連南最早學的是木工,跟著師父制作太湖漁船。他師父做的漁船在太湖片數(shù)一數(shù)二。但是漁船的需求量遞減,吳連南開始做鉗工,修理機器。而真正與微縮古建結(jié)緣,卻是因為那被無數(shù)文人墨客吟詠的寒山寺。那時他就住在寒山寺對面,一得空便去游賞寺廟。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這些古老的建筑物歷經(jīng)歲月、風雨,靜觀世界。古建筑也是藝術(shù)的一種,它們?yōu)槊篮挽`魂而存在。而這些美都印刻在吳連南的腦海中,從未遺忘。緣起小舅子帶來一本姚承祖的《營造法原》書,上面記錄了古代建筑物的圖紙。吳連南看了幾遍,摸清了其中門道。
吳連南根據(jù)圖紙以竹木開始了第一件作品,即歇山方亭(留園聞水軒香亭),共花了二個月。彼時是1994年,吳連南以此參加上海旅游紀念品展覽會所得的獎狀至今仍妥善保存。對這項技藝的喜愛以及作品給吳連南帶來的成就感與欣喜促使他繼續(xù)投入創(chuàng)作中,旋即他又開始了第二件作品,完成了一整座寒山寺(長64厘米,寬40厘米)。
時間從手藝人的指尖流過,極慢極認真。用心體悟,才知道那是靜水流深的沉淀。四十多年過去了,吳連南慢工出細活,一直鉆研微縮古建。也許他是孤獨的,身邊只有幾個徒弟為伴;但他的內(nèi)心必定又是豐盈的,因為古建占據(jù)全部生活。
繼寒山寺后,他曾為中國昆曲博物館仿照無錫薛福成故居內(nèi)古戲臺搭建了一座微型古戲臺,以及半個留園。古戲臺非常珍貴,曾被評價是可傳世的藝術(shù)珍品。而正式放棄其他的活計從事微縮古建,那是在2011年。如今,吳連南正在完成一座仿照北京標準制式制作的牌樓,準備參加民間藝術(shù)博覽會。古建筑有其深不可測的知識,但吳連南的微縮古建卻不是按照建筑學來制作,其中已經(jīng)融入了他自己的一套法則。對原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調(diào)整,但成品卻是跟實物一模一樣。
春日的陽光下,吳連南拿起他制作的一微型仿古房子,輕輕一吹,小門打開了;再一吹,小門隨即又合上了。輕巧靈動,蘊含玄奧。
以手而綻放的藝術(shù),直抵人內(nèi)心深處。樸拙、富有溫度。微縮古建,以時光之水一點點熬出來。身體與工具磨合,與木材對話。人和物在一絲一縷,一刮一敲中相知相融。吳連南所做的,又讓人想起呼吁保護古建筑并為其傾注一生的梁思成。而微縮古建,何嘗不是對中國古老文化的一種紀念與保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