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相邦鉨》銅印
蘇州小真山楚墓,我先后上去過六次,那里僅余清理后未填埋的墓坑。在[吳論156]中,據(jù)《蘇州考古》一書中原蘇州市博物館館長錢公麟的文章,考證了蘇州小真山D1M1、D1M2、D1M3分別為春申及妻、子之墓。錢公麟先生的正式考古報告、墓中究竟出土何物,始終尋查不到。最近經(jīng)無錫圖書館電子書庫支持,終于收錄了《真山東周墓地-吳楚貴族墓地的發(fā)掘與研究》全文。本文內容均轉載自該書。
小真山位于蘇州西郊通安鎮(zhèn) 炸山取石暴露的甲字形墓坑仍在懸崖壁
一、墓室結構。D1M1位于小真山的主峰,海拔32.2米。該墓鑿山為穴,雖被開山炸石所破壞,但從保存下來的東、北壁來看,墓室修鑿得非常規(guī)整。為甲字形大墓,方向180度,北部有一條斜坡墓道,長11、寬3.17-3.85米;墓底長6.5、寬5.45、深6.2米,南端有一臺階,寬0.6、高0.57米,臺面距墓底1.68米。墓口長方形,墓壁較直,底部有兩條寬0.8米的東西向溝槽。棺槨己蕩然無存,墓室內的填土都進行了夯打。棺槨之上堆筑長約40、寬30、高25cm的石塊,交錯排列,略呈梅花狀。在石頭縫隙間填土,夯至與石塊平。再放第二層石塊,位置與第一層交錯。上下共六層,頂部與墓口齊。墓道南部也填有1-6層石塊,與墓室內石塊呈水平狀。墓道北部有厚達1米的沙石夯筑層,每層厚5cm,夯窩直徑5-7、深0.5-0.7cm。夯層之上堆筑封土,為饅頭狀土墩,高5米多,直徑約34米。
D1M1平、剖面圖
二、隨葬器物。在墓道南部近墓室口處,左右兩壁分別豎靠2件長柲銅戈,共4件,戈鋒朝向墓道。每件均由銅戈、木柲、戈鐏組成,通長165cm。柲巳朽,直徑3cm。由于開山炸石,墓內遺物大多被炸毀或散佚,經(jīng)公安部門追繳回一部分,另有一些發(fā)現(xiàn)于填土和被炸山石中。
青銅劍2件。形制不同。一件僅存部分劍身,柄上有雙箍,兩面均飾菱形暗格紋,劍身殘長18.6、寬3.8,柄殘長7.3、徑1.4-1.7cm;另一劍鋒殘,劍身狹長,平脊、寬格,柄上有雙箍,格飾獸面紋,殘長31.1、寬3cm。
青銅劍、銅戈、箭鏃、戈鐏 青銅鼎
出土青銅器共26件。
青銅鼎4件,大小近同,子母口,蓋、身相合略呈扁球狀。附耳微撇,三蹄足細高,足為棱柱狀,腹中部有一周凸棱,蓋中央有一銜環(huán)紐,周圍等距分布三臥獸,蓋面中部飾弦紋一周。青銅鼎通高26.2、口徑18.2、最大腹徑21.8、耳高8cm。
青銅盉1件,已殘缺,僅余蓋和部分肩部。器身矮直領,平沿,寬肩上有一殘紐,呈雙獸足狀,肩部以單線云雷紋作地,上雕相間排列的夔龍紋和蛇紋。夔龍紋張口、突目、卷鼻,獨角立于腦后。蓋中央立一猴形紐,長嘴、招風耳、縮脖弓背、前肢放于腿上,屈身而坐,猴胸前有環(huán)形紐,紐上套有環(huán)。高2.6cm,蓋徑18.4、高4.2cm。
青銅燈1件,由燈盤和人物底座兩部分組成,燈盤直徑11cm、人俑高11.2cm、通高16.8cm。燈柱下端被人俑抱于膝上。人俑頭戴巾冠,身著寬袖長袍,雙腿彎曲,右膝承接燈柱,用雙手護住。人物仰視燈盤,寬臉膛,大眼,塌鼻梁,闊嘴,面帶微笑,神態(tài)安祥。
青銅盉 青銅燈
青銅印一件,己銹蝕,橋形紐,印臺呈覆斗狀,印面為正方形,上面陰刻篆文,四周加邊框,印文己磨損。印面長2.9、寬2.9、高2.3cm。
另外還出土了陶質郢爰冥幣2件;玉石器7件,其中玉璧1、玉珩3、玉管2、長條狀石墜1。
青銅印面照片 青銅印測繪圖
三、青銅印考釋。
此印是一方楚國官印,其文字構形特點是典型的楚文字風格。左上方為“上”字,“上”字在下部多一短劃,為利用贅增筆劃作裝飾,是戰(zhàn)國文字的一個特點。左下方為“相”字,“相”字的“目”旁雖缺損厲害,但不難認。右上方為“邦”字,此字比較模糊,鈐本很難看出。仔細觀察原印,“邑”旁筆劃還是可以看清的,“豐”字的豎筆出了底線,由于與右下字“鉨”的金旁尖頭太近,所以改作斜出,顯得有些突兀,這卡出于布局的需要。其實,“邦”字的豐旁豎筆出底線,金文中已有之,在古璽中也不是孤例,如“新邦官璽”(《匯》0143)、“弋陽邦栗璽”(《匯》0267),均其例?!般b”字的金旁構形,是楚文字的特有寫法?!跋喟睢笔橇餍杏趹?zhàn)國晚期的一種職官名稱,職能是輔佐王,但史籍無記載。但出土的秦兵器銘文有“相邦呂不韋”、“相邦呂儀”、“相邦冉”等?!跋喟睢敝?,典籍何以改作“相國”,與漢代避劉邦諱而改字有關。
四、D1M1墓主推斷。
D1M1墓道擺設四戈,僅見于安徽長豐晚期楚墓中。兩者的墓口上也都設二層臺,應屬同一時期的楚國貴族墓葬。墓中出土了“上相邦鉨”印,證明墓主擔任楚相一職。據(jù)《史記.春申君列傳》載:“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荷昃虺枪蕝切妫宰詾槎家?。”張守節(jié)《正義》曰:“墟音虛,今蘇州也?!庇纱丝芍K州一帶在戰(zhàn)國后期屬于春申君的封地,此時此地的楚國封君墓,屬于春申君的可能性最大。
注:第三、四節(jié)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古文字學家曹錦炎先生撰寫。
2011.11.27附錄:
秦東陵盜墓出土了一批木胎漆豆,2010年11月破案收繳。經(jīng)陜西省文物局鑒定,為戰(zhàn)國晚期秦豆。其中一漆豆上刻有兩行長篇銘文:
銘文書寫自上而下、自左往右。右側3行15字為:“八年相邦薛君造,雍工師效,工大人申”。左側3行14字為:“八年丞相殳造,雍工師效,工大人申”。
銘文中“薛君”為孟嘗君,“殳”為秦丞相名,不見于古藉,但見于出土文字。銘文中“相邦”與“丞相”同時出現(xiàn),可證戰(zhàn)國此為兩職,相邦佐王,丞相輔相邦。
秦昭襄王八年為公元前300年,楚考烈王、楚相春申君俱亡于公元前237年,當為同時代。戰(zhàn)國晚期的編制序列應為:王、相邦、丞相…。
“秦昭襄王八年木胎漆豆”原載《考古與文物》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