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歷史上蘇州“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很多,一品當朝、顯赫一時的也不在少數(shù),可值得紀念的卻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蘇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賢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代吳縣人。他生于徐州,兩歲喪父,隨母親謝氏改嫁山東淄州長山朱文翰,取名朱說,直到23歲才知道自己是姑蘇范氏之子,雖然不想與朱氏子同姓,但是怕母親傷心,因此沒有馬上提起復姓之事。知道家世后,他更加發(fā)奮讀書,終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他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司理參軍,踏上仕途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蘇州“迎其母歸養(yǎng)”,欲還范姓。族人以為他要來爭范氏家產(chǎn),便想出種種理由加以拒絕。范仲淹察知個中緣由后說,我“止欲歸本姓,他無所覬”。有了這樣的承諾,族里才允許他歸姓。至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為亳州節(jié)度推官,受母吳國太夫人命始奏復范姓。到這時,29歲的他才正式將名字改為范仲淹。
在以后的日子里,盡管范仲淹當過京官,也馳騁過疆場,出將入相,推行過“慶歷新政”,數(shù)十年宦海沉浮,但是家鄉(xiāng)人民只記住他造福桑梓的三件事:興水利,辦學校,建義莊。
話說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貶官睦州后移治蘇州,當時蘇州久雨成災,“湖溢而江壅,橫沒諸邑”,災民逾10萬戶。范仲淹到任后,親自去察訪水道,分析水患原因,吸收前人的治水經(jīng)驗,提出了“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方針,首先疏導吳凇江,再疏常熟、昆山入江通海的支流。以前,昆山、常熟有三十六浦,其中茜涇、下張、七鴉、白茆、滸浦五浦最大,由于潮水泥沙,逐漸淤塞。在整個吳中水利中又數(shù)常熟的地位最為重要,白茆港是蘇常東北出江的第一河,福山港是太湖水北流入長江的主要通道。范仲淹擇要而疏,親臨工程第一線,針對港浦“日有潮來”,泥沙淤積的特點,在疏浚的同時,提出了“新導之河,必設諸閘”的主張,他說,閘“常時扃之,御其來潮,沙不能塞”,“旱歲亦扃之,注水溉田,可救煙涸之災”,“潦歲則啟之,疏積水之患”,并強調(diào)開浦置閘后,要“設鎮(zhèn)屯兵,專治浦閘”,每年春天“理其閘外,清除淤沙”,最終達到“工減數(shù)倍”的效果。他將治水與治田相結(jié)合,妥善地解決了蓄水與泄水、擋潮與排澇的關(guān)系保障了蘇、常、湖、秀四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常熟福山等地的人們?yōu)榱瞬煌吨傺偷亩鞯?,將浦閘稱為“范公閘”,修筑的圩堤叫做“范公圩”。
范仲淹不但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水利專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卓見的教育家。他曾說:“國家之憂患,莫大于缺乏人材”,這句話就是拿到現(xiàn)在也不過時。在范仲淹任蘇州知府期間,他曾在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卜筑安家。一位風水先生說,這可是塊風水寶地,誰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聽說后說,如果我在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貴,還不如在此建個學舍,讓吳中子弟都來受教育,大家都富貴。于是,他在這塊地上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府學。建學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讀書,有人認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卻說:“吾恐異日以為小也?!庇谑钦埡ァ笆桩攷熛?,著名學者紛紛來蘇講學,一時間盛況空前,影響遍及全國。慶歷四年(1044)仁宗下詔全國各州郡都要建立學宮,于是,府有府學、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鄭元佑在《學門銘》中說:“天下郡縣學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吳中,蓋范文正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由此說來,中國古代教育的勃興,至圣先師孔夫子而外,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沒的。自宋以來,吳中“登科者逾百數(shù),多致顯”,時至今日,當年的府學所在,仍然是吳中學子向往的學習場所——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我們無法否認這都是范仲淹的遺澤。
范仲淹在蘇州做的另一件惠及后人的事,是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60歲的他以其“貴時”所得俸祿“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作為族人公產(chǎn),號曰義田,既而,又在城中靈芝坊祖宅建造占地200畝,三面環(huán)流,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義宅,“聚族其中”,義莊內(nèi)又設有“義學”,“立塾以教其人”。他認為:“物本天,人本祖。閭閻之人,有視其祖之子孫如路人,相毀訾,相并兼如仇敵,不知本爾。”他常對其小輩說:“吳中宗族甚眾,于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饑寒哉。且自祖宗來積德百余年,始發(fā)于吾,得至大官。若貴富而不恤宗族,何顏以入家廟?!鼻М€義莊田“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shù),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北M管義莊的受惠者僅僅局限于范姓族人,也就是說義莊主要是為了救濟族中的窮人,使范氏子孫免遭饑寒之苦。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以個人力量舉辦這樣的社會福利事業(yè),范仲淹是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難怪元代奉議郎孫應時在《范氏義莊題名》中感嘆道:“若吳范氏之有義莊也,然后能仁其族于無窮,非文正公之新意歟?蓋公平生所立不待稱贊,此其一事已足為百世師矣?!?/span>
蘇州人民一直沒有忘記先賢范仲淹,在1989年范氏誕辰一千周年之際,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大會,并編輯出版了《范仲淹史料新編》,后來又在天平山范氏祖塋建成“先憂后樂”牌坊。座落在原范氏義莊內(nèi)的學校今稱景范中學,學校內(nèi)的范義莊享堂已被修葺一新,學校前的那條小巷至今仍稱作“范莊前”。蘇州支范氏后裔中“敬”字輩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世孫,如曾任《經(jīng)濟日報》總編的范敬宜小時侯就生活在廟堂巷十號范氏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