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繼承
蘇州人形容“不一會兒”“就那么幾下子”“不知不覺”,就稱“三個勃擂花”。其實,“三個勃擂花”原應(yīng)是“塞個白蘭花”,而后慢慢地傳訛成“三個勃擂花”了。
舊時蘇州虎丘一帶多種白蘭花,由于花白似玉,而且清香好聞,特別受人喜愛。但白蘭花有個缺點,花瓣嫩白,一受悶熱與擠壓,就變得焦黃,“憔悴”了,特別禁不起“蹂躪”。舊時花農(nóng)就用麥稈片編織成“小籠子”(近似四面柱形,大致三寸高,大拇指模樣粗),把這“小籠子”兩頭一擠,籠身編排的麥稈片就散開,塞進白蘭花,兩頭再放松,籠身的麥稈片收攏,花就“關(guān)”在籠子里了。一只籠子里裝一朵白蘭花,里面有足夠的空間,外面又有能透氣的麥稈片像套一樣護圍著,避免了擠壓與悶熱。這種“裝花的籠子”無論放在口袋中還是掛在胸口,既保護了籠中白蘭花,又能散發(fā)香氣,是蘇州特有的“工藝品”。舊時蘇州花農(nóng)通常都是這樣連籠帶花出售白蘭花的。后來,多用細鐵絲串系白蘭花了,編麥稈籠子裝白蘭花的工藝品才慢慢消失。
把白蘭花塞進麥稈籠子是個細活,小孩子都能做,但要輕,要巧,還要快。“塞個白蘭花”慢慢地就被用來形容所費時間短(但是就那么簡單,細小,巧妙)。
因為動作細小,“不知不覺”,有時也用來形容“糊里糊涂”。如:評話《英烈·梅山失駕》(表):“老韃子葛耶仙想,我明明是要到寒山去,勿知哪哼三個勃擂花會弄到此地梅山來?!?/p>
有時,也用來形容被人花言巧語靈活巧妙地“忽悠”:彈詞《描金鳳·賣婆代嫁》(表):“三才、四喜想,娶親格辰光錢厾筊叫伲拿花轎對牢大門,叫合龍門,肯定拔俚三個勃擂花調(diào)格包,大姑娘變了個孤孀?!?/p>
因此,有時“三個勃擂花”有“變戲法”的意思,以喻眼睛花了一下,事情就變樣了,所以又有人稱為“三個勃擂興”,這個“興”字也挺有意思,就是:就那一會兒,變成了另一個東西,做成另一件事。
例句:
1. 溫度太高,三個勃擂花,這杯飲料顏色都變了。
2. 啊唷,格只貓忒調(diào)皮了,三個勃擂花,竄到屋面上去了。
3. 倷覅看伊一副老老實實格樣子,三個勃擂花,幾個小囡儕撥伊騙得團團轉(zhuǎn)。
4. 真奇怪,我明明看倷勒浪刷手機,三個勃擂興,倷菜匣買回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