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讀書報 》( 2023年07月05日 12 版)
![]() |
“宛自天開”的一重含義在于自然素材經(jīng)過人為的藝術加工以后,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包含有創(chuàng)作者情感的藝術美了。中國園林著重表現(xiàn)山水、巖石、樹木花草的自然外貌,絕不可理解為純?nèi)巫匀?。中國園林在強調(diào)自然外貌的同時,還刻意追求風景的意境,運用園林景物布置來表達人們的志向和感情。文學以詩言志,繪畫以畫繪詩,園林則把詩情畫意寫入園林,使園景外具自然風貌,內(nèi)含深遠的意境。以情馭景,以形傳神,以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人品化的園景比樸素的自然景物更為理想,更能激發(fā)人們的游興,而且耐人尋味。
中國人民崇尚山水,用“江山”“山河”象征國家與社稷。北京西山臥佛寺山上的櫻桃溝,在溪水源頭有“志在山水”的石刻。也許有人認為這種志向太小了,甚至可能誤解為游山玩水以致玩物喪志。殊不知玩可喪志,托物也可言志。關鍵在人不在物。
其實把志向喻為山水是極有見識的,它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對于山水的認知。《論語》中有孔子的一段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為什么說仁者比德于山呢? 因為山的形象高大,可供草木生長和鳥類繁殖。山還上通天,下通地,促成雨露供萬物生長,百姓仰以為食。因此,才有“仁者樂山”之說。水的含義也被人格化了。認為水所到之處才有生命生長,似仁;由高處向下流,似義;雖奔流下跌至深谷而不猶豫,似勇;中國水道百轉千回必向東歸海,似志??傊?,認為水具有智者所具備的一切美好性格。這些反映在哲學思想方面的藝術觀,對中國古典園林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中國古代最清高的音樂是山水音。伯牙和子期結為“知音”的典故說的也是“高山流水”。直到現(xiàn)代,仍以山象征崇高的境界,用攀高峰來激發(fā)人們向上的精神,可見其影響之深。
中國園林很講究置石和掇山,但并不把山石看成單純的材料,而是主張做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因此,有古人與石為伍,以石為友,更有稱山石為“兄”和“丈人”的。蘇州的五峰園以五塊石峰象征“五老”;怡園琴室外面以石豎置,從選的石形看,仿佛聽琴人俯首恭聽的形象,恰與琴室相合;揚州個園還有用疊石和假山表現(xiàn)四季的作品,稱為四季假山。
對于園林植物的欣賞,則講究“花木情緣易逗”。用“紅衣新浴,碧玉輕敲”來比喻荷花的形象,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荷花的性格,楓林秋色被喻為“醉顏丹楓”。其他比如“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竹則思貞操,臨清流則貴廉潔,覽蔓草則賤貪穢”(康熙《避暑山莊記》),則是傳統(tǒng)文學之“比興”、繪畫之“畫題”與園林之間千絲萬縷、一脈相承的藝術共性的反映。
中國古典園林大致可分為皇家宮苑、私家宅園、寺廟園林和祠堂、會館園林等類型。由于園主在社會里所處的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不同,各人的志向和情趣也不一樣。
封建帝王是最高的統(tǒng)治者,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占有欲和長生不老的奢想;為了安國安民,他們必然要宣揚“靜含太古”“俯察庶類”和“扇以仁風”的思想。因此,在圓明園就安置了“九州清晏”景區(qū),以表達愿天下太平的志愿。幾乎每所宮苑,都以“一池三山”象征仙境和具有仙草的“藥洲”。北海后山的“仙人承露”的銅鑄像也意味著飲仙露而得長生。據(jù)說太古的帝王求賢若渴,甚至有“禪讓”的美德,所以在承德避暑山莊原有“靜含太古山房”的景點。頤和園樂壽堂西側有個扇面殿叫“揚仁風”,北海瓊華島后山于軸線上也安了一個扇面亭叫“延南薰”。二者所寓都是宣揚“愛民”之情。傳說舜帝彈五弦琴以歌南風,歌詞唱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逼浯笠饧唇獬嗣竦牟⊥?,增加人民的財產(chǎn)。但是,皇家所設之制和所寓之情,不容許他人仿帝制設景,否則將以欺君叛國定罪。北京恭王府的舊園主和珅,就是因為園中有象征蓬萊島的景和仿皇宮樂壽堂的建筑而被治罪的。
與皇室情感相反的是一些懷才不遇、落第還鄉(xiāng)或告老還鄉(xiāng)的文人墨客或下野官僚。他們有志難遂,因而對現(xiàn)實不滿,有悲觀遁世的消極情緒,于是便造園自娛,寄情山水,甚至以耕隱、漁隱避開社會現(xiàn)實。在江南私家園林中,這種思想感情反映得比較普遍。例如蘇州拙政園舊主王獻臣因受降職處分,失意還鄉(xiāng),便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所說:“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彼远▓@名為“拙政園”,所抒發(fā)的當是與世無爭、潔身自好的清高思想。此園西部鄰園有扇形亭傍水,同樣取扇形而寓意與皇家園林截然相反。此亭名叫“與誰同坐軒”,其答案應為“清風、明月、我”,足見孤芳自賞之意。
京都的王府宅園,雖同屬私家園林,但園主大多為在朝的皇親國戚,思想感情雷同皇室而又不敢超越規(guī)矩。
至于一些寺廟園林,則又必然是宣揚佛家、道家的世界觀和離塵脫俗的思想感情。北京萬壽寺中布置的假山和三大殿相結合,掇石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而這三座山又用以象征佛教三大圣地普陀山、清涼山和峨眉山。同樣,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也是和小龍王廟結合在一起處理的。
揚州小盤谷的園主想發(fā)財,就用山石造成聚寶盆狀,這就未免太俗。所以,情因主異,意分雅俗。我們繼承傳統(tǒng)還必須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根據(jù)時代的精神立意寓情,發(fā)展傳統(tǒng)。
任何藝術都以耐人尋味為好。書法要耐看,歌曲要耐聽,園林也必須耐人游賞。城市中建園林的優(yōu)越性在于就近建園,隨時可游。但也有另一方面的弊病,即常游容易生厭。游膩了,興致敗了,就不想再游了。
中國園林家深諳游賞的心理,運心不盡地琢磨如何在有限的園林空間里,化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不斷地、持久地激發(fā)游人的游興,使之不敗不衰,令人玩味無窮,來一趟有一趟的收獲。這是“日涉成趣”的要求。而要滿足這項要求就必須使景物豐富,性格多樣,使之具有“移步換景”的特色。園林雖遠不如自然景物那樣宏大多變,但藝術美的關鍵絕不在形體的大小,這和“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道理相通。
?。ū景嫖淖钟裳鄫日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