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yī)基礎理論》、《方劑學》、《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有朋友跟我說,文老師,我現在打開手機,就想著閱讀你的文章!
也有朋友說,文老師,你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堂生動的中醫(yī)課!
對大家的厚愛,我真的愧不敢當。
作為中醫(yī)小白,我不過是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罷了。而且我說的,還都是前醫(yī)先賢們的經驗。
所以,大家不必高看我。你把我當成一個每天陪你聊天的人就好了。
現在,我跟你聊一個挺奇怪的病,叫做無脈癥。
啥叫無脈癥啊?你知道中醫(yī)把脈吧?無脈癥,就是任憑你怎么尋找,都摸不到脈?,F代醫(yī)學解讀,就是“橈動脈無搏動或動脈搏動微弱”。這個情況,會導致手掌部位的供血不足,嚴重的會讓肢端發(fā)涼甚至壞死。
沒脈了,咋辦?
修唄!我們把血脈給他修復好。
我這有一張醫(yī)案和驗方,成功應對了無脈癥。咱們一同看看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人,就診時間是1976年。
這個人,已經一年多雙手無脈了。當時有西醫(yī)診斷,是“腎動脈狹窄合并無脈癥”。
患者十分苦惱,求治西醫(yī)無果,轉投中醫(yī)。
找誰呢?是當時的四川內科名家徐有玲老前輩。
此人生于1920年,曾歷任重慶市中醫(yī)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中醫(yī)內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當時,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沒有信心。他說,你們中醫(yī)都得把脈。我這沒有脈,你怎么看???還能治嗎?
徐師回答說:“你不用擔心。你雖然無脈,但是語言有力,行動如常,可見元氣未傷。這就好辦。另外,你看看你,現在是精神倦怠、面色晄白、舌紫暗、舌尖舌邊有瘀點、怕冷。這說明你氣虛、血瘀、寒凝。我給你補正氣、化瘀血、通經絡,你看可以嗎”?
患者一聽,心里頭頓時就高興了,連連點頭。
接著,看徐師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黨參30克,黃芪30克,熟地15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菌靈芝30克,首烏3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在服用30劑之后,患者的脈出來了,其他并發(fā)癥狀也大有改善。接著,徐師以上方加減,配置丸藥讓患者服用,連續(xù)調養(yǎng)半年。后來隨訪,患者多年未曾復發(fā),生活一切正常。
這張醫(yī)案,很有名氣,我給你轉述完了。
這背后的道理,我?guī)懵晕⒎治鲆幌隆?/span>
中醫(yī)里頭所謂的經脈,很大程度上,和現代醫(yī)學所謂的血管類似。但兩者還不能完全等同。我們姑且以血管論。
血管,干啥的?輸送血液的。但是在中醫(yī)看來,它其實是用來“通”的。通什么?通血、通陽、通氣。我們的氣血和元陽,在血管經脈里流淌,被輸送到各處。
所以說,一旦沒有脈了,那一定是氣、血、元陽三者,出現了異常。
你看上頭這個患者,首先就有一個氣虛。要不然,不會精神倦怠、全身乏力。
其次,他還有一個血虛血瘀。要不然,他不會面色晄白、舌尖舌邊有瘀點、舌色發(fā)紫。
當然,他還有一個陽氣不暢的問題。要不然,不會畏寒肢冷。請注意,這里并非說他陽虛。這個患者有明顯的血瘀之態(tài),所以首先考慮是淤血阻滯,陽氣不達,而不是腎陽不足。
那既然如此,我們就補氣通氣、補血通血、溫陽通經吧。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
我們看看徐師當時開的方子吧——
黨參30克,黃芪30克,熟地15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菌靈芝30克,首烏30克。
這里頭,黨參、黃芪、靈芝用來補氣。
熟地、首烏、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用于活血養(yǎng)血。
桂枝一味,溫陽通經,改善四肢發(fā)涼怕冷的狀態(tài),而且有助于氣血的恢復運行。
如此,通氣、通血、通陽,患者的脈,到最后自然就出來了。
當然,我這是比較通俗形象的解讀,不可能完全正確。有許多奧妙,我還解讀不出,這就希望讀者朋友可以不吝賜教了。
從用方思路來看,這應該是圣愈湯加減。這是利用古方治療無脈癥的生動案例。
說起來,這個無脈癥,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不多見的。但通過這樣的案例和驗方,我希望大家能對中醫(yī)所謂“脈”的實質,有一個基本理解。
另外,就“氣血虧虛、寒凝血瘀”這個病因病機而言,還有很多其他疾病和它相關,比如雷諾氏癥等等。這類人,雖然談不上無脈,但是手腳常年冰涼怕冷,甚至刺痛麻木。就治療來說,溫補氣血、通陽通經都是相對多見和成熟的思路。
徐師的配伍,可以說容各種訴求于一爐,是比較好的用藥方案。我希望有需要的朋友,能好好體會、收藏,有機會的話,務必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專業(yè)讀者朋友,最好能認真借鑒,今后在工作中幫助更多的患者。辨證要點,前文已述,這里不再重復。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