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南五加皮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
祛風濕 強筋骨
五加皮善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健筋骨?!睹t(yī)別錄》 記載。五加皮“療男子陽痿、囊下濕、小便余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贏、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爆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五加皮還具有抗疲勞耐缺氧、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另須注意,五加皮與北五加皮不同,二者科屬不同,功效:不同,北五加皮強心利尿而有毒,切不可視為一物。
五加皮小檔案
五加皮又叫做五皮風、刺五甲、南五加皮,生于林緣、路邊或灌從中主產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屬五加科落葉小灌木,其中細柱五加的根皮可作為中藥材使用,一般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凈,趁新鮮時剝取根皮曬干?,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五加皮中主要含有刺五加苷、棕櫚酸、亞麻酸、鞣質維生素、揮發(fā)油等。根皮含異貝殼杉烯酸、紫丁香昔、異秦皮定苷、B-谷甾醇、棕櫚酸、亞油酸、維生素B等
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尿
主治:1.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等癥。2.用于肝腎不足引起的筋骨痿軟、小兒行遲等癥。3.用于水腫、腳氣等癥。4.可用于降低自發(fā)性腫瘤的形成。5.用于緩解關節(jié)疼痛,
真?zhèn)舞b別:
1.五加皮,呈細卷簡狀,單卷或雙卷,少數(shù)呈碎片狀,長短不一,外表面灰褐色,有橫向皮孔及縱皺,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淡灰黃色,略平坦;香加皮為蘿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呈卷筒狀或槽狀少數(shù)呈不規(guī)則的塊片,外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松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
2.五加皮的主要作用是祛風寒濕邪,能補肝腎,強筋骨。對風寒濕痹筋骨軟弱、四肢拘攣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五加皮還能治療水腫、腳氣浮腫等癥;而香加皮則有毒。對風寒濕痹、腰膝酸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其善治水腫、小便不利。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者慎用。
藥膳養(yǎng)生
1.祛風濕,抗感染
五加皮酒:五加皮50克,水煎,過濾留汁,再加入糯米適量,同煮成糯米干飯,放涼后加酒曲適量,發(fā)酵,釀酒,每日適量佐餐食用。適用于產后因外感寒邪導致的身痛者
2.補肝腎,祛風濕
五加皮烏骨雞湯:烏雞肉90克,五加皮15克,巴戟天9克,杜仲24克,同煮2小時,加入調味品適量,隨意飲用。適用于肝腎不足引起的筋骨痿弱四肢無力,腰膝酸軟,兩顴潮紅,狀如蝴蝶,頭發(fā)脫落等
古今驗方
1.祛風除濕,活血散淤
五加皮50克,紅花、生地黃、當歸、懷牛膝、桅子、澤蘭各40克,骨碎補、寬筋藤、千斤拔、楓荷桂、羊耳菊、海風藤各80克,細辛、桂枝、陳皮、蒼術、木香各30克,茯苓、甘草各50克,九里香、過江龍各160克麻黃20克,共研末,加入白酒16升,密封,浸泡30日后,過濾留汁,每次飲用15毫升,每日2次。也可外用涂擦患處。適用于跌打損傷、風濕骨痛風寒濕痹等癥
2.活血,抗感染
五加皮156克(研碎),紫草(研碎)93克,浸入80%酒精8000毫升中,密封,24~48小時后,加入薄荷腦93克,冰片31克,溶解后過濾,攪勻即可。清潔創(chuàng)面,再將藥液噴于創(chuàng)面,每次噴1~10余下,每日4~5次適用于I度、I度燙傷或燒傷
3.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
金鐘根30克,五加皮15克,絡石藤20克,春根滕、海風藤各2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祛風溫藥是以祛風除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治療痹癥的一類藥物,包括木瓜、路路通、桑枝、絲瓜絡、五加皮等。中醫(yī)理論中的痹癥是以肌肉、筋骨疼痛,關節(jié)疼痛、酸楚、麻木、灼熱、屈伸不利、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jié)炎等。臨床應用祛風濕藥時,需根據(jù)痹癥的寒熱虛實病程新久、病變部位等,辨證論治,配伍燥濕藥、溫經散寒藥、活血通絡藥、益氣養(yǎng)血藥或補益肝腎藥等,以增強療效。另需注意,祛風濕藥多辛溫香燥,易傷陰血,故陰血虧虛者慎用,有內風證者忌用。痹證多為慢性病,所以祛風濕藥多配制成酒劑或膏劑以便于患者長期服用
老祖宗們留下的偏方,很多簡單且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