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 桂枝,生姜(各9克),枳實(shí)。
【功效】通陽散寒,開結(jié)下氣。
【主治】通陽散寒,開結(jié)下氣。治寒邪或水飲停留于胃,向上沖逆,心下痞悶,并向上牽引疼痛者。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禁忌】忌生蔥。
【原文】《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shí)湯主之。
【各家論述】 1.《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枳實(shí)、生姜,原以治氣塞,況于痞乎?故較前條稍減輕分兩,使痞者下其氣以開之。懸痛屬飲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腎氣上沖,正未可知,桂伐腎邪,正其能事,不但調(diào)和營(yíng)衛(wèi),為去痞臣也。 2.《金匱要略心典》:桂枝、枳實(shí)、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溫以祛寒也。③《金匱要略方義》:方中重用枳實(shí)快氣消痞,以桂枝通陽降逆,以生姜散寒化飲,三藥相合,使氣行則痞消,陽盛則飲化,氣暢飲消則諸逆痞痛自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