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鄭和簡介:
鄭和(1371-1433),原名馬三寶。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馬三寶在10歲時被進攻云南的明軍俘虜,隨后被閹割成太監(jiān)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寶因為燕王朱棣立下戰(zhàn)功,特論功行賞,考慮到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
雖然鄭和是個太監(jiān),不過比起王振、魏忠賢之流的實在是強太多了,有時候,我就在想,你說同樣是人,差別咋就這么大呢?自公元1405年開始,直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jiān)。
二、鄭和幾次下西洋
自公元1405-1433年,鄭和幾次下西洋呢?答案是:七。鄭和共七下西洋,在這我國歷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壯舉。
鄭和前前后后總共七次下西洋,為什么要下西洋呢?其目的是什么呢?我想這點很多人都想知道吧,那就讓我們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來給大家一一揭秘吧。
那么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
主要是宣揚明朝國威,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這點在明史中也有據(jù)可查,翻閱明史發(fā)現(xiàn)其中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所以才派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
三、鄭和下西洋路線、時間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路線和時間: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時年34歲的鄭和奉成祖命,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jīng)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鄭和36歲,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已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這就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路線和時間,隨后在第一次下西洋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船上病逝。后歸國后被宣宗賜葬在南京。
歷史上鄭和七下西洋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雖然在國土面積上遠遠比元朝小,但至少實現(xiàn)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散財之舉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jīng)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四、鄭和下西洋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全集
目前有部電視劇《鄭和下西洋》正在各大電視臺上演,這是一部以鄭和七下西洋的史實為依據(jù),融合各種民間傳說故事及多方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通過大膽合理的藝術(shù)想象而構(gòu)成的大型交響京劇。
劇本采用靈便自由的倒敘結(jié)構(gòu)法,以鄭和六下西洋返回中國之后,因明成祖朱棣去世,航海盛舉被迫中止,船隊兩萬七千余官兵奉調(diào)留守南京修建宮宇廟堂、漕運米糧,倍受壓抑而又不懈努力,爭取重返大洋再創(chuàng)輝煌的情結(jié)為貫穿線,引出一連串色彩斑斕、激情磅礴的回憶,繪制一幅鄭和下西洋的壯麗畫卷!
我個人看后覺得氣勢磅礴、抒情壯志,是一部很不錯的電視,各位沒看的,感興趣的朋友也都可以去看看,畢竟千百年來,鄭和之后,再無鄭和。人類歷史上征服大海的奇跡,除了鄭和就到新航海時代了。逝者已逝,但是功績不容抹殺,我想說鄭和是歷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這句話,他當(dāng)?shù)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