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方的傳統(tǒng),基督教世界只承認有3個皇帝,即西羅馬皇帝、東羅馬皇帝,以及傳說中位于非洲的某個基督教皇帝(后來被確定為阿比西尼亞即埃塞俄比亞帝國的皇帝)。
中世紀歐洲的皇帝,在理論上都是這3個皇帝的一脈相承: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羅馬一系的皇帝一度空缺。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加冕,承認為“羅馬人的皇帝”,此后這個皇帝稱號在分裂后的幾個法蘭克王國中輪換。962年,由東法蘭克王國一支發(fā)展出的德意志王國國王奧托一世被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自此一直到1806年,西羅馬一支的皇帝稱號都保留在德意志人手里。
1804年,法國拿破侖迫使羅馬教廷承認自己是“羅馬人的皇帝”,但當時繼承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拒絕承認,和法國開戰(zhàn)。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戰(zhàn)敗,被迫放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改稱“奧地利帝國皇帝”,西羅馬一支的皇帝頭銜理論上落到拿破侖頭上。1815年拿破侖失敗,6年后在流放地去世,1852年,他的侄子拿破侖三世稱帝,因為在此期間奧地利皇帝一直在與普魯士國王爭奪對德意志諸邦的領導權,“三十年戰(zhàn)爭”失敗后脫離德意志聯(lián)邦,轉而謀求將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捏合成一個“奧匈帝國”,西羅馬一支帝號并未被其重新接收,因此這個皇帝稱號實際上又回到法國人頭上。
1871年普法戰(zhàn)爭中普魯士人俘虜了拿破侖三世,占領了巴黎,普魯士占領巴黎,其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這象征著西羅馬一支的帝號又回到德國人頭上。
而東羅馬帝國一支的帝號,在1453年之前都維持在東羅馬帝國皇帝頭上。1453年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在遙遠的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覬覦帝號,輾轉迎娶拜占庭王室旁支索菲亞.帕列奧洛格為續(xù)弦,并以此為口實自稱拜占庭帝國的合法繼承人,稱莫斯科為“第二拜占庭”、“第二羅馬”,開始使用“沙皇”這個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隨后彼得一世又轉而使用凱撒曾用過的“凱旋的統(tǒng)帥和獨裁者、第一公民”稱號,正式以東羅馬一支皇帝合法繼承人自居。
概括起來,就是在歐洲基督教范圍內有東羅馬、西羅馬兩支帝號傳承,其中西羅馬一支在拿破侖稱帝后不久分裂為兩支,一支從德意志人手中轉移到法國人、又轉移回另一支德意志人手中,另一支則由原先保留帝號的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繼續(xù)以奧地利-奧匈帝國皇帝的名義保持傳承,東羅馬一支則由拜占庭轉移到俄國。這三個正宗的歐洲皇帝傳承,都在一戰(zhàn)中同歸于盡。
那么英國呢?英國的皇帝稱號是怎么回事?
英國的皇帝稱號和歐洲一點關系都沒有:英國國王有多達幾十個的頭銜,其中的一個頭銜是“印度皇帝”,因此英國國王也可以稱作“皇帝”,但他(她)的這個皇帝頭銜實際上是“進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