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發(fā)育異常疾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fā)病,主要以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或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等癥狀起病。頸動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以頸內動脈管缺如及單側或雙側頸內動脈未顯影為特點。此外,由于本病屬于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在生長發(fā)育中常合并多種血管發(fā)育異常(如異常分支、代償性迂曲擴張、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等)或較易發(fā)生出血或缺血性腦卒中[,],故對本病的診斷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對本病報道較少,因此,對我院收治的4例患者進行報道并結合文獻復習,旨在提高臨床及影像醫(yī)師對本病的認識,避免漏診、誤診。
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影像科行頭頸部CTA檢查的8 225例患者,其中經臨床影像確診為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的患者共4例,男性1例,年齡35歲,女性3例,年齡分別為43、44及53歲。診斷標準為:(1) CT掃描骨算法顯示頸內動脈管缺如;(2)CTA示單側或雙側頸內動脈全程未顯影;(3)合并多種顱內血管發(fā)育異常(如異常分支、代償性迂曲擴張、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等)。
二、影像學檢查
4例患者均行頭頸部CTA檢查。采用GE DISCOVERY CT750HD(GE公司,美國),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設置:Auto(150~625 mA),層厚0.625 mm,層距0.625 mm,球管轉速0.4 s/rot,螺距0.984,進床速度39.37 mm/s,準直40 mm,掃描野30 cm。對比劑:優(yōu)維顯370,高壓注射器注射,流量4 ml/s。掃描范圍:顱頂至主動脈弓層面。原始圖像導入AW4.4工作站進行血管重建。2例患者行顱腦MRI平掃,采用GE Signal 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GE公司,美國),層厚5 mm,層距6.5 mm。掃描方式:橫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掃描序列:自旋回波序列T1WI(重復時間400 ms,回波時間15 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重復時間2 100 ms,回波時間102 ms),彌散加權成像(DWI,重復時間4 600 ms,回波時間81 ms,b=1 000),視野24 cm。
三、圖像評價
所有圖像均由2名高年資影像診斷醫(yī)師采用盲法評估,意見不同時經協(xié)商達成一致。評估內容:頸內動脈管發(fā)育情況,頸內動脈顯影情況及顱內是否存在血管發(fā)育異常。
結果
一、4例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患者的就診原因及影像學資料
4例患者主要以SAH、TIA、癇性發(fā)作或頭痛等非特異性癥狀起病。影像學表現(xiàn)為頸內動脈管缺如、頸內動脈全程不顯影及伴發(fā)顱內血管異常,同時部分患者出現(xiàn)基底動脈增粗、顱內出血及動脈瘤,詳見及,,。
表1
4例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
圖1
例1男性,35歲,A:顱腦CT示右側頸內動脈管缺如(黑箭頭),左側頸內動脈管正常(白箭頭);B:CT血管造影(CTA)血管重建圖像示右側頸內動脈全程未顯影(長箭頭),左側頸內動脈虹吸段動脈硬化、狹窄(三角箭頭);C:顱腦CTA示右側大腦中動脈由右側后交通動脈供血(箭頭),右側大腦前通脈由對側大腦前動脈經前交通動脈供血,Lie分型:A型
圖2
例2女性,53歲,A:顱腦CT示左側頸內動脈管缺如(箭頭),右側頸內動脈管纖細;B:CT血管造影(CTA)示右側頸內動脈纖細,并間斷顯影(箭頭);C:CTA血管重建圖像示左側頸內動脈全程未顯影(箭頭),雙側大腦前動脈由發(fā)育不全的頸內動脈供血,雙側大腦中動脈由后交通動脈供血,Lie分型:E型;D:左側后交通動脈見囊袋樣擴張(箭頭);E:顱腦MRI示左側大腦后動脈及后交通動脈迂曲擴張(箭頭)
圖3
例3女性,43歲,A:顱腦CT及CT血管造影示右側頸內動脈管缺如(黑箭頭),左側頸內動脈管正常(白箭頭);B:右側頸內動脈全程未顯影(長箭頭),左側頸內動脈顯影正常(短箭頭),右側鎖骨下動脈走行于食管后方并起始于主動脈弓,右側頸總動脈及右側椎動脈管腔變細(三角箭頭)
二、4例頸內動脈患者臨床資料及體征
例1
男性,35歲,陣發(fā)性右側肢體活動不靈伴頭暈、頭痛2周。頭痛為持續(xù)性脹痛,以右側枕部為著,站立不穩(wěn),右側傾倒,右側面部感覺麻木,額唇部明顯。體檢:雙側巴賓斯基征(-),頸軟,克尼格征(-),雙側上、下肢肌力Ⅴ級。臨床診斷:腦梗死。
例2
女性,43歲,陣發(fā)性頭昏伴右側肢體乏力1年余。體檢:腦神經(-),雙側巴賓斯基征(-),頸軟,克尼格征(-),雙側肌力正常,雙側感覺正常。臨床診斷:TIA。
例3
女性,44歲,發(fā)作性四肢抽搐,牙關緊閉伴意識不清2周,每次發(fā)作約2 min自行緩解。體檢:腦神經(-),雙側巴賓斯基征(-),雙側肌力正常,雙側感覺正常。臨床誤診為顱內感染。
例4
女性,53歲,發(fā)作性頭暈伴頭痛5 d,每次持續(xù)數(shù)分鐘緩解,逐漸出現(xiàn)雙下肢麻木不適,行走乏力。12歲時患SAH,繼而出現(xiàn)偏癱,自服中藥,逐漸恢復至正常。體檢:雙側巴賓斯基征(-),雙下肢肌力Ⅳ級,左側肢體痛溫覺及觸覺減低。臨床誤診為雙側頸內動脈閉塞。
討論
由于頸內動脈是大腦最為重要的供血動脈之一,其很少發(fā)生解剖變異,被認為是人體最穩(wěn)定的血管之一。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最早于1787年由Tode于尸檢中首先發(fā)現(xiàn)并報道,發(fā)病率小于0.01%,其中雙側頸內動脈缺如更為罕見[]。
一、發(fā)病機制與胚胎學
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的具體病因尚不明確。有學者認為是由于胚胎時期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引起頸內動脈繼發(fā)性退化所致。另有學者則認為是由于胚胎期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導致頸內動脈發(fā)育中斷。本研究中有患者出現(xiàn)頸內動脈缺如合并對側頸內動脈及頸內動脈管不同程度變細,提示頸內動脈在不同發(fā)育時期停止發(fā)育的可能,故本研究結果更傾向于第2種觀點。
在胚胎學中,頸內動脈由7種不同的胚胎分支動脈共同發(fā)育形成。(1)顱內段由第三動脈弓發(fā)育;(2)顱內上升段由第二、三動脈弓發(fā)育;(3)水平巖段由第一、二動脈弓發(fā)育;(4)破裂孔上升段由第一動脈弓及原始上頜動脈發(fā)育;(5)水平虹吸段由原始上頜動脈及背側眼動脈發(fā)育;(6)床突段由背側及腹側眼動脈發(fā)育;(7)末端分支由原始眼動脈及大腦前動脈(ACA)發(fā)育;以上任何一支動脈發(fā)育異常均會導致頸內動脈結構改變[]。頸內動脈于胚胎第4周發(fā)育完成,而頸內動脈管則在胚胎第5、6周發(fā)育完成,如頸內動脈未發(fā)育則會造成頸內動脈管缺失。先天性頸內動脈發(fā)育缺如會造成繼發(fā)性顱內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顱內相應血管發(fā)育異常,如缺如側大腦前、中動脈由頸外動脈系統(tǒng)經顱底吻合支供血(Lie分型F型)或缺如側大腦前、中動脈由擴張的基底動脈、同側后交通動脈(PCOM)及對側前交通動脈(ACOM)供血(Lie分型A、B、C型)等[,,]。
二、就診原因與人口學資料
分析本組4例患者臨床影像學資料并結合文獻中32例經CTA或MRA聯(lián)合CT確診為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患者的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36例患者中,平均發(fā)病年齡38.2歲,其中1~20歲發(fā)病者9例,21~40歲者9例,41~60歲者12例,60歲以上者6例。分析結果得出,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各發(fā)病年齡段人數(shù)較平均,其中以41歲以上中老年患者相對較多(18/36,50%),本組4例患者基本在此年齡段發(fā)病,此年齡段患者常以頭暈、頭痛、肢體無力等TIA癥狀起病(12/15),可能與側支循環(huán)代償不足或動脈硬化開始發(fā)生,相應代償血管硬化或狹窄后代償能力不足有關。在1~20歲青少年患者中,首發(fā)癥狀以劇烈頭痛、嘔吐、惡心等SAH癥狀為主(6/10),同時存在動脈瘤者6例(6/10),其可能與顱內代償血管發(fā)育不全、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動脈瘤形成并破裂有關。在未發(fā)現(xiàn)動脈瘤而出現(xiàn)SAH的患者中,其機制可能與動脈瘤已經發(fā)生破裂或側支循環(huán)發(fā)生缺血性血管痙攣破裂有關。
結合文獻報道[,,,,,,,,,,,,,,,,,,,,,],一部分臨床癥狀可能與影像學分型有關,如發(fā)育延遲或遲滯,常合并染色體發(fā)育異常,表現(xiàn)為雙側頸內動脈缺如(Lie分型C型多見)。三叉神經痛主要由基底動脈增粗或動脈瘤壓迫三叉神經引起(A、B、C型多見)。視野缺損或視力下降,主要由ACOM增粗擴張或動脈瘤形成壓迫視神經引起(A、B型多見)[,,]。此外,本組病例中出現(xiàn)1例癇性發(fā)作患者,以往文獻中未見報道,其可能與血管發(fā)育異常導致腦組織易缺血、缺氧,繼發(fā)葡萄糖供應減少、代謝產物蓄積、細胞內外例子濃度失調,促使神經細胞膜電位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過度去極化所致。
三、影像學表現(xiàn)
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影像學主要特點:(1)CT骨算法顯示頸內動脈管缺如;(2)CTA或MRA示頸內動脈全程無顯影;(3)合并顱內多種血管發(fā)育異常,有時可見基底動脈及PCOM迂曲擴張。Lie[]將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中的血管發(fā)育異常分為6型:A型:單側頸內動脈缺如,缺如側ACA通過ACOM由對側ACA供血,缺如側大腦中動脈(MCA)由同側PCOM供血。B型:單側頸內動脈缺如,缺如側ACA及同側MCA由ACOM供血。C型:雙側頸內動脈缺如,雙側頸內動脈供血區(qū)域由PCOM形成頸-椎基底動脈吻合支供血。D型:單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缺如,缺如側通過形成海綿竇間吻合支由對側頸內動脈供血。E型:纖細的雙側ACA由發(fā)育不全的頸內動脈供血,MCA由同側PCOM供血。F型:經頸外動脈-上頜內動脈至顱底形成側支循環(huán)供血。在本組4例及文獻復習32例患者中(A型18例、B型8例、C型6例、E型1例、F型3例),單側頸內動脈缺如28例(A型18例,B型8例、E型1例,F(xiàn)型1例),雙側頸內動脈缺如8例(C型6例、F型2例),基底動脈及PCOM迂曲擴張者19例,存在動脈瘤者11例(ACOM 7例,PCOM 4例)。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單側頸內動脈缺如以A型居多(18/28,64%),B型其次(8/28,28%)。雙側頸內動脈缺如以C型多見(6/8,75%)。既往文獻報道[],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患者動脈瘤發(fā)生率為24%~34%,是健康人的近10倍。本研究結果中,動脈瘤發(fā)生率約為30%(11/36),以ACOM多見,其可能與顱內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及大部分顱內異常供血循環(huán)均經ACOM供血,從而導致ACOM供血壓力增加有關。
四、鑒別診斷及治療
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容易漏診或誤診,易被誤診為動脈閉塞、動脈夾層、動脈瘤、煙霧病等。在影像學表現(xiàn)中,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與頸內動脈閉塞均表現(xiàn)為頸內動脈未顯影,需要對此進行鑒別。頸內動脈閉塞常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等基礎疾病引起,發(fā)病年齡偏大,可急性起病或慢性閉塞,急性起病常發(fā)生腦梗死,慢性閉塞者往往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但CT骨算法示頸內動脈管完整,且一般于頸內動脈起始段可見閉塞殘端。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發(fā)病年齡較年輕,CT示頸內動脈管缺如及顱內血管發(fā)育異常,不易發(fā)生腦梗死。同時,影像學顯示頸內動脈管缺如也是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與動脈夾層、煙霧病等后天性疾病的主要鑒別點。迄今為止,對于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還缺乏有效治療的治療手段,主要以對癥治療、手術處理動脈瘤及血管發(fā)育異常為主,以維持代償供血動脈血流通暢,減輕代償血管供血阻力。
綜上所述,在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患者中,兒童、青少年多以SAH癥狀起病,中老年人則多以TIA癥狀起病。臨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缺血性或出血性腦卒中,行CTA或MRA檢查發(fā)現(xiàn)頸內動脈全程不顯影、頸內動脈管缺如并顱內血管異常時,應想到本病可能。CTA較MRA可以更清晰地顯示頸內動脈管缺如,同時可以觀察頸內動脈及顱內血管情況,為診斷先天性頸內動脈缺如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