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辨?zhèn)沃~香爐11
丁孟
故宮(微博)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組組長,碩士生導師,中國錢幣學會理事,中國青銅器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會員,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微博)文物鑒定委員。
明晚期,來自民間的鑄爐大師成為重要推手。以石叟為例,其善制嵌銀絲文房銅器,工整致密,精雅絕倫,底款刻“石叟”二字,字體兼有篆隸,質(zhì)樸不俗。張鳴岐是另一位明代銅器名匠,善制銅手爐,爐皆用錘敲成。爐蓋極嚴密,雖久用不松,尤奇者爐中炭雖炙甚,而不過熱。時人稱之為“張爐”。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就廣受贊賞。
鎏金四季花卉銅爐
高9.5厘米,口徑12.5厘米。腹部運用鏨花技術,裝飾水仙等四季花卉。口沿、底邊、紋飾、三足均鎏金,紫檀蓋,壽山石鈕。底有“云間胡文明制”鎏金篆書刻款。
辨識要點:胡文明,明代鑄銅工藝名匠,時稱“胡爐”,或稱“胡銅”。此爐款式注重觀賞性,質(zhì)地精美。
嵌銀絲牡丹紋銅香爐及瓶
爐作鼎形,立耳,折沿,方唇,圓腹,三柱足。紋飾均以錯銀絲構成,頸部為卷云紋,腹部為雙線勾勒的牡丹紋,足外側為云雷紋。有“石叟”款。
辨識要點:此爐銅質(zhì)精美,腹上花卉圖案線條流暢,生動自然,系明末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