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些疑問1962年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第一次全面的勘察。經(jīng)過仔細的測量,秦陵的封土高55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約12萬平方米,相當于17個足球場的大小。
之后有一個牧童,在秦陵周圍放羊的時候,有一只羊掉到了地洞中,牧童打著火把下去尋找,結果誤闖到秦陵地宮里,驚訝之下引發(fā)大火,將秦始皇陵燒毀?!驹娜缦隆?/div>
如果史書的記載沒錯,那秦始皇陵應該只是一個空冢,里面的奇珍異寶已被盜掘一空。
為了破解這個謎團,2002年國家秦始皇陵863考古計劃正式啟動,這次行動匯聚了全國100多名頂尖考古專家,并且使用當時最先進的遙感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全面的探測。
隨后考古隊在秦陵周圍鉆探了五萬多個小洞進行勘察,他們發(fā)現(xiàn)秦陵地宮的墻體厚達五米,還找到了地宮隧道入口,同時也監(jiān)測出了不少的盜洞,其中最大的盜洞直徑1米,深度9米。
但是這些盜洞無一例外地全都偏離了方向,通過遙感發(fā)現(xiàn)墓室內(nèi)的陪葬品擺放整齊,并且墓道內(nèi)的環(huán)境比較干燥,沒有出現(xiàn)滲水的情況。
種種跡象表明秦始皇陵歷經(jīng)千年并沒有被破壞,保存得十分完整。
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好消息,要知道中國已知的,五百多座帝王陵墓幾乎全部被盜,截止到今天只有兩座沒有被盜,一座是唐高宗李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另一座就是眼前的這個秦始皇陵。
第二:百噸水銀從何而來?
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封土之上的汞含量,要比周圍土壤的汞含量高出幾十倍。如果數(shù)據(jù)沒錯的話,這很可能就是地宮內(nèi)部水銀揮發(fā)的結果。
并且遙感技術也監(jiān)測出了地宮中有大量的液體在流動,這些液體難道就是水銀么?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經(jīng)記載秦陵里使用了大量的水銀來模擬江河湖海,并且用某種機關使其不斷地流動,而水銀在密閉空間里揮發(fā)的極慢,所以至今依然流淌在地宮中。【原文如下】
而且專家還檢測到地宮中有一個金屬物體的位置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專家解釋由于水銀比銅的密度大,所以這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銅棺飄在了水銀上。
通過全方位的勘探,地宮中的液體東北方最多,南方次之,西北方最少。這樣的分布恰好符合中國山川湖泊的走勢,看看地圖我國的東北方是大海,南方是長江和湖泊,西北少河流氣候干旱。
如此看來《史記》的是真實的,地宮中的確暗藏了大量的水銀。
但是新的問題卻出現(xiàn)了,要讓銅棺漂浮的話至少需要上百噸的水銀才能實現(xiàn)。
但史書記載即使到了宋代,一年的水銀產(chǎn)量也只有1.1噸,這個上百噸的水銀等于宋朝100年的產(chǎn)量,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大家都百度不得其解,這么多的水銀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專家們查閱資料,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發(fā)現(xiàn)了一名叫巴清的女富豪,從事采煉丹砂的生意,掌握了先進的冶煉技術,在當?shù)匦纬闪藟艛啵e累了大量的資本,家族興旺延綿數(shù)代而不衰。【原文如下】
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記載巴清是唯一一個為秦始皇陵提供丹砂的供應商。
而丹砂作為制作水銀的重要原料,被源源不斷地運輸?shù)角亓甑氖┕がF(xiàn)場,然后再通過冶煉技術將丹砂提煉成水銀,就這樣地宮中才擁有了這上百噸的水銀。
秦始皇為了表彰巴清的功績,允許她擁有私人軍隊,還建設了一座“懷清臺”以昭天下。
好,既然水銀的疑問解決了,那么這座巨大的封土之下究竟還隱藏了哪些秘密呢?考古專家們也迫切地希望能夠早日探明真相,他們決定繼續(xù)深入勘察,但一個更大的謎團卻出現(xiàn)了!
第三:神秘的九層祭壇
當考古隊員使用遙感探測器對封土進行更深入的勘查時,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重力異?,F(xiàn)象,這個發(fā)現(xiàn)讓考古隊段長感到非常的驚訝,因為只有建筑物才會引起重力異常,難道這個封土下還有大型的建筑?
段隊長非常不解,自己從事考古工作幾十年,也閱覽過無數(shù)的歷史典籍,從來沒有聽過說封土下面還有建筑的,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他覺得可能是隊員們的測量出現(xiàn)了錯誤,隨即便親自帶隊重新進行了勘察,結果依然顯示重力異常,并且還檢測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夯土臺。
為了解開謎團他立即采取行動,使用洛陽鏟垂直測量,結果一鏟子下去果然發(fā)現(xiàn)了6至7厘米的夯土層,難道封土下面真有一個巨大的祭壇么?
隨著勘查的深入,最終探明封土下面的建筑上寬下窄,類似一個倒立的金字塔形狀,底部為長寬500米的正方形,一共九層,表示九五之尊的意思。整個建筑等于十層樓那么高,面積是五個足球場的大小。
從造型上來看,這的確是一座祭壇,但祭壇是供后人祭祀先祖用的,都是修建在地面之上。
而這個祭壇卻修建在封土之下,考古隊段隊長非常不解,腦中突然閃現(xiàn)驪山腳下的那個傳說,難道這真是為了讓秦始皇在死后登上這座九層祭壇,從而俯瞰他的帝國?
段隊長翻閱典籍終于在《漢書》中找到這八個字:中成觀游,上成山林。其中這個“中成觀游”應該說的就是秦始皇的靈魂離開墓室,登觀出游俯瞰眾生的愿望。
第四:地宮奇珍知多少
1)黃金鳧雁
晉朝的《三輔決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項羽入關后派了三十萬人盜掘秦陵。
在挖掘的過程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只金雁,只見它躲開人群躍出墓室,騰空幾丈一直往南飛去,令在場的人驚懼不已。
按理說在春秋時期,魯班祖師已經(jīng)能制造出可以飛的木雁,那么幾百年后的秦朝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個好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即便如此在不看重科技的古代,兩千年前就能制造出這樣復雜的機械,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是科技史上的一個奇跡。
2)長明燈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意思是說秦始皇地宮里面的長明燈是使用人魚油做的,可以長明不滅。
這個人魚油其實是鯨魚的油,《史記》中也講過徐福忽悠秦始皇出海捕獵鯨魚的故事,只不過歷史學家都覺得不太靠譜。
一直到2002年,湖南湘西的里耶鎮(zhèn)出土了36000枚簡牘,上面的確記載了秦始皇在山東芝罘出海獵殺鯨魚的事情。
3)傳國玉璽
完璧歸趙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塊曠世奇玉原本歸趙國所有。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命人將和氏璧雕刻成玉璽,永傳后世象征著皇權和地位。
由于至今沒人見過傳國玉璽,只是傳聞此璽方圓四寸,上面雕刻著一條龍,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表示皇權天授,正統(tǒng)合法的信物,也因為如此歷代皇帝你爭我奪,幾經(jīng)易手,最終下落不明銷聲匿跡。
那么秦始皇作為傳國玉璽的創(chuàng)造者,他有沒有可能把玉璽帶到了地宮之中呢?而后世出現(xiàn)的傳國玉璽都是贗品呢?
仔細想想也是可能的,畢竟秦始皇非常貪戀權力,肯定希望死后到了陰間也是正統(tǒng)的帝王,而且他能建造如此龐大的地下宮殿還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還有什么事是他辦不到的呢?
4)上古神書
神州大地在上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文化。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流傳下來的文化典籍也是極其豐富的。
但是到了秦始皇登基后為了統(tǒng)一思想,進行了焚書坑儒的行為,致使眾多珍貴的典籍被焚毀。
比如《山海經(jīng)》《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黃帝外經(jīng)》《魯班書》《太公兵法》等等這些上古神書都被毀于一旦。
但相傳秦相李斯在焚毀前,已經(jīng)事先抄錄了一份,藏在官方檔案館中。那么這些古書會不會最終被埋在了秦陵地宮里呢?如果有朝一日這些上古神書能夠重見天日,那必將引起全世界的轟動。
5)青銅棺材
《水經(jīng)注.渭水》中曾描述,赤眉軍起義攻入長安后,盜掘秦始皇陵,然后“消槨取銅”。【原文如下】
同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記錄,這樣看來秦始皇的棺槨很可能就是青銅打造的,按照常規(guī)2米乘1米的尺寸,那么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之一。
而依據(jù)考古學家的勘測,秦陵地宮中的確有一個金屬物體在移動,這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青銅棺材。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由于水銀比銅的密封大,這樣銅棺材便能浮在水銀上面,讓秦始皇躺在他的棺槨里,飄蕩在以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之上,繼續(xù)巡視著他的帝國。
雖然我們目前已經(jīng)通過遙感技術探測出了秦陵地宮內(nèi)的大致情形,但是畢竟不是現(xiàn)場發(fā)掘。地宮中到底有多少奇珍異寶,我們沒有還看到。
但是從已經(jīng)出土的青銅車馬和龐大的兵馬俑軍陣上來看,這些陪葬品就已經(jīng)精美異常了,可想而知地宮中的寶藏肯定是無與倫比的。
那肯定會有朋友問,為什么國家不去進行考古挖掘呢?就連三星堆這個距今五千年的遺址都已經(jīng)重啟挖掘工作了,秦陵為何遲遲不開始呢?其實這個還真不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難度太大!
第一:危險性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秦陵地宮里面藏有大量的水銀,而水銀形成的汞蒸氣是有劇毒的,貿(mào)然開啟不僅會破壞文物,而且會危機人們的性命。而且這樣做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防盜。
另外《史記》中記載秦陵地宮內(nèi)安裝了一套自動發(fā)射的暗弩設施,一旦有人進入就會觸發(fā)機關。
第二:技術難關
很多人都知道當年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一個個色彩斑斕、栩栩如生。
就是因為技術手段落后,所以不到幾分鐘就全部氧化掉了,成了現(xiàn)在灰突突的樣子,非常的可惜。這樣的例子在考古界比比皆是,所以我們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是不會去重蹈覆轍的。
第三:文物保護政策
1956年明定陵挖掘時,因為保護不當,導致成千上萬的字畫、綢緞迅速腐化,成為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從此之后發(fā)現(xiàn)和保護便成為了考古界的基本決策,一直延續(xù)至今。除非在已經(jīng)被盜或者被破壞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搶救性發(fā)掘。
不過這些年隨著人工智能和虛擬現(xiàn)實的不斷發(fā)展,全息透視技術也開始嶄露頭角,說不定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在不打開墓室的情況下,一覽秦陵地宮的盛況!好,本期內(nèi)容就講到這里,
完整視頻版點擊此處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