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位中原黃氏入閩始祖---黃元方裔多顯

黃氏入閩始祖---黃元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浙江省會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黃道隆棄官入閩,隱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縣平朋山,俗稱雙陽山。后來遷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戰(zhàn)亂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縣老家。西晉后期,黃道隆后裔黃知運,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守,有子黃元方(即黃彥豐),任晉安(今福州)守,為避亂遂于懷帝永嘉二年(308年),舉家入閩,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黃巷,黃彥豐即成為黃氏入閩始祖,從現在能夠查找到的史料看,黃道隆--黃元方應該是黃氏人閩第一人。
    
1、黃岸(674-756年)
字宗極唐號魁杰,隱士黃沖公子,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嫡系十一世孫。黃帝一百零一世孫。唐圣歷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進士,官歷翰林史館學士、徐州牧、升廣西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今福州東街)黃巷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qū)國歡鎮(zhèn)黃霞村)黃巷為入莆黃巷之始祖。配趙氏封開國夫人、繼邱氏封吉國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肅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及卒,朝廷哀之、壽八十有二。封開國公,賜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合葬延福寺后靈源山之原,被列為“莆田市涵江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子三長明經閩縣令謠、次典,季樂。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9位:黃仁穎、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樸、黃仕??;武狀元黃仁澤、黃鉞、黃瑞;為榜眼者2位:黃洽、黃艾、黃鳳翔;為探花者2位:黃暢、黃守魁(武)。為宰相者6位:黃鏞、黃洽、黃景仿、黃機、黃錫袞、黃仕俊。
 
2、黃守恭
 唐·高宗至武則天時代人。從外地徙居今泉州城西,是泉州“紫云黃氏”開基祖。 其父崖。岸從兄。黃守恭定居泉州后,督率家人僮仆辟田種谷,植桑養(yǎng)蠶,其桑園周長7里。由于刻苦經營,累資巨萬,富甲一方。熱心公益慈善,慷慨施舍,扶貧救困,人稱“黃長者”。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施舍整片桑園給高僧匡護建寺,即今泉州開元寺。(參見《泉州寺廟·開元寺》) 泉州志稱其“郡儒”。生有五子,依序命名為經、紀、綱、綸、緯,望子成才,經邦濟世。 舍地建寺后,家產殆盡。聽從匡護勸告,遣一至四子異地開發(fā),重振家業(yè),繁衍族裔。長子黃經到今南安小羅溪,次子黃紀到今惠安錦田,三子黃綱到今安溪參內,四子黃綸到今同安金柄。其妻不忿,憤然帶著妾生的五子黃緯到今漳州詔安。以后五子繁衍的族裔稱為“五安黃”。 黃守恭遣散所有仆婢,只留一、二小僮,在家安度晚年。墓在豐澤區(qū)北峰塔后村西山(參見《泉州古墓·黃守恭墓》)。
 
3、黃克綱
字善感,號幽軒,唐·永徽六年(655年)出生。泉州長者黃守恭第三子。垂拱元年(685年)因軍功封車騎將軍之職,旋辭退。于垂拱二年遷居安溪葛盤(今鳳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卒,葬于安溪縣城東門外鳳山之麓尾塘嶺下。為安溪黃姓始祖。
 
4、黃獻(820-900年)
字景陟號鞏溪、行艮十。浙江金華令昌朝四子、唐散騎常侍華孫、閩縣令謠曾孫、開國公岸玄孫。唐處士。黃滔胞叔、贈唐忠義司徒永福始祖黃峻胞弟。唐季因董昌冠亂,自泉州郡莆田縣涵頭黃巷遷興化縣鞏溪。為福建莆陽鞏溪黃氏之始祖。唐憲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廣明庚子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趙氏合葬永福梧桐西林教忠寺山南子一曹
 
5、黃滔 
字文江,唐·莆田人。莆陽黃岸六世孫,黃倜子,唐處士黃獻胞侄。乾寧二年(895年)進士,后除四門博士、歷監(jiān)察御史里行。朱溫繼唐,滔依王審知,累官至尚書,是泉州招賢院名譽“院長”。有《泉山秀句》卅卷。
 
6、黃碣
字德磊行震廿二峻公子、唐處士黃獻胞侄,諫議大夫黃峻子。閩小將。累官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遷威勝軍節(jié)度副使。唐光啟庚戌年董昌反,黃碣以死爭之為昌所害,子黃環(huán)媳林氏舉家同時殉節(jié)。越州鏡湖南事載新唐書忠義。董昌敗,詔贈大司徒謚忠義。配康氏贈夫人,子一環(huán)贈承事郎,崇祀忠義祠鞏溪嗣祖,立曹仲子珍公為嗣,孫祿居永福一都龍嶼科第甚多為狀元黃定大魁之族、裕居永福西林。
 
7、黃宗旦 (973 ~1030年)
  字叔才,北宋·太祖開寶元年(973年)生于惠安縣錦田村。禹錫孫,觀子。出身簪纓世家,小即能文善詩,志向遠大。七歲初春,與群童嬉游春前葆光池畔。其祖父黃禹錫以《早春》為題命他即景賦詠。宗旦吟就七絕一首:“一望晴川碧水開,葆光池上暖初回。就中 喜有龍門客,躍出洪波只待雷?!弊娓钙嬷?,聞者亦皆嗟異。事傳京師,縉紳稱為神童,《早春》為神童詩。宗旦刻苦力學,曾上京,以文贄寇準、王禹傋、錢若水等公卿名流,頗受器重。文壇領袖歐陽修稱他為“閩中名士”。淳化間(990-994年)舉進士,因同場考生有抄其文章,以落選。及至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與同縣文人李慶孫同中甲科進士,名列榜眼,惠人稱之為“國朝才子黃宗旦,天下文章李慶孫。”宗旦登仕后,先任蘇州知州。剛直廉潔,勤政愛民,卓有聲譽。尤善鑒士,經賞識者,無不知名。百姓為之豎碑志念。時王質通判州事,黃宗旦以年少易之。王質對每事喜爭論。黃宗旦嘗得強盜數人,以詫王質。王質說:“公何從知其為賊?”黃宗旦說:“吾以術鉤得之。”王質說:“仁者之政,以術鉤人致之罪而又喜耶!”黃宗旦大服。極稱王質說:“您是真君子也”。晚年轉任直史館編修,治學嚴謹,著作頗豐,因目疾,乞休致。其后又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著有《襄州集》十卷,后世散佚,僅存幾篇詩文流傳至今。子堯允亦知襄州,父子繼牧,一郡鄉(xiāng)人榮之。孫翰以上舍知柳州。
 
8、黃中庸(1023-1100年)字長行號雷山居士,行金二十,宋進士大理評事黃寵之子。自興化縣游洋鞏溪遷興化軍城西(今雷山巷110號)為莆田府城西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佑癸巳登狀元鄭獬榜進士,歷官北??h令,太常博士,故相馬溫薦其才,除浙江提刑,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其孫曾聲名雀起,簪纓世濟,績學多才,其后多以甲第顯名,時羨四世聯登八進士。宋天圣癸亥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元符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卒。居官忠公廉平,為蔡京所惡,入元佑黨禁。有詩選在《莆風清籟集》配安人周氏封北??h君。葬永福西林廣業(yè)里龜嶺教忠寺山北,祠祀郡鄉(xiāng)賢,《福建通志》、《興化郡志》、《莆陽比事》皆有傳,子五長諱禹次諱仲季諱修四諱由五諱伸。
 
9、黃國鎮(zhèn)
字子芳行水十五。師孔長子,宋元符庚辰進士。莆田坊巷人,官福清蔚、福建路提刑。為官廉潔自恃、孤介不可犯。每游佛寺僧煮茗飲之必償以錢而去。及致仕,一路荷籠,縱步南歸,尚友錄興化郡志有傳。其裔居郡城坊巷黃宅科第甚多,分福清新厝黃厝之派,希閔子國鎮(zhèn)孫黃祖舜,南宋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字繼道。宣和進士。榮績素著,累遷權刑部侍郎,進《論語講義》,舉賢才,薦李寶智勇雙全。
 
10、黃徹
字常明號太甲,晚號鞏溪居士,行元十七。宋進士太常寺卿黃中庸孫、宋特奏進士侍御史禹長子。宋宣和甲辰狀元沈晦榜進士,從政朗知岳州平江縣事。以子府貴贈通奉大夫平海軍僉判。有惠政士民德之,致仕歸囊無金、宅無華閣,調育兒孫,由是孫曾雀起,皆公之德,克濟其美。著述《鞏溪詩話》十卷入載《四庫全書》,厥后宰相陳俊卿為之序?!端问贰匪囄闹尽ⅰ陡=ㄍㄖ尽酚休d。宋元佑癸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淳熙甲午年六月廿一日卒。配陳氏、林氏安人俱封渤??h君,子四長豐次廓季府四冀。
 
11、黃鐘
字器之號定齋,翁源令黃修子。宋進士太常寺卿黃中庸孫。從陳昭度游學,居興化縣何巖,理學大儒。宋乾道已丑進士,累官德化尉、漳州府錄事參軍。平生喜著述。有《周禮集解》、《杜詩注釋》《何巖風土記》、《荀揚續(xù)注》、《史要》諸書。祀興化郡鄉(xiāng)賢,《興化郡志》、《一統(tǒng)志》、《萬姓統(tǒng)譜》、《閩書》有傳。配盧氏葬仙游黃家社汾水,子一希孟。
 
12、黃府(1130-1210年)
字大方又字用藏行火二十一號東美。宋進士平江令黃徹季子。與理學大儒朱熹同齡。宋隆興元年進士與兄豐同年登第,官潭州長沙知縣,簽書平江軍節(jié)度判官,從政郎,轉知楊州江都縣令,晉階平海軍僉判封典加三品銜至通奉大夫。清慎廉介,有惠政,士民德之,仕至年老以疾疏請終養(yǎng),致政歸。自福建興化軍城西(今莆田雷山巷110號)黃太常寺卿第徙莆田黃石水南之金墩,為世界江夏金墩之始祖,官歷孝宗、寧宗、哲宗三朝。欽賜廟號為“金墩”,謚“清惠”??ぶ居袀?。其生前親筆崖書遺跡“宋石煙靈”今尚存。宋建炎庚戌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嘉定庚午年八月十王日卒。其子孫簪纓世濟、績學多才,聲名鵲起,出將入相。其金墩祖祠聯載曰:“黃府進士三尚書,金墩入閣一相國”、“榜眼探花文武巍科,鳳翔守魁卿督及第”、“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光升汝良錫袞治國”、“鞏溪雷山四代聯登八進士,閩浙金墩出將入相一狀元”實為古興化縣全邑科第之冠。配涵江塘南陳士楚侍講長女封長沙縣君宜人,欽賜御葬莆田城西北磨雞峰山華巖寺東,喝形金鳳煦卵穴。秘書陳淵為之銘??ぶ居袀鳎右话彩芜M士翰林院館閣??薄O二新州府教授黃近居莆田黃石金墩;校書郎黃遠居黃石清江境之下墩。
 
13、黃安石
字公介行土三十九。通奉大夫、平海軍僉判黃府子。登宋紹熙癸丑狀元陳亮榜進士、歷官朝請郎、南陽縣令、翰林院館閣???、朝奉大夫。簪纓世濟、績學多才,惟公為最;時羨四代聯登八進士?!镀侮柋仁隆酚休d。配林氏封南陽縣君,合塋莆田城西雷山巷太平山之東,子二黃近、黃遠。
 
14、黃景昉(1596~1662年)
  字太穉,號東崖,明·晉江東石人。入仕后,徒居縣城,府第在寬仁鋪(今泉州市區(qū)涂門街)。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生。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初選庶吉士。時權宦魏忠賢勢焰方熾,御史吳裕中因言事忤魏忠賢,被杖身亡,湖南同鄉(xiāng)沒有一人敢前往吊喪,黃景昉拿出自己的薪俸資助吳裕中遺屬治喪。崇禎元年(1628年),黃景昉授翰林院編修,參與修篡《熹宗實錄》。歷官庶子直日講。思宗親臨經筵,向臣下征詢用人之道。黃景昉直言不諱向思宗反映朝廷考選不公的諸多弊端,他以推官成勇、朱天麟為例,認為他們都是廉潔奉公、很有才干的人,聲望素著,卻不能選用;還為原刑部尚書鄭三俊鳴不平,認為鄭三俊是四朝元老,朝野公認為官清正,雖然有些過失,但長期系獄是不公正的。事后,黃景昉又專門寫了奏章,論述朝廷在用人方面的得失是非。后來,思宗采納黃景昉的意見,釋放鄭三俊,調整成勇等人的職務。不久,黃景昉升詹事府少詹事。崇禎十四年(1641年),晉詹事,兼管翰林院。時翰林庶吉士停選多年,黃景昉上疏請求恢復。不報,黃景昉自作主張,召還修撰劉同升、編修趙士春充實翰林院。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景昉召對稱旨,由詹事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蔣德璟(泉州福全所人)、吳甡同時入閣,并為輔臣。有一次召對,黃景昉竭力推薦原右中允黃道周,認為黃道周品質清修,學識淵博,順便訴說黃道周家貧子幼窮苦之狀。思宗心有所動,不久黃道周得賜還故官。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景昉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南京管理長江的官員原有文武二員,思宗準備裁革文臣,專任武臣誠意伯劉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揚被任命后遲遲未上任,思宗命削其官籍。黃景昉認為思宗處理這兩件事過于輕率,上表諫諍。思宗很不高興。于是,黃景昉連連上書要求引退。崇禎十六年(1643年)九月,黃景昉離京返鄉(xiāng),在閣僅10個月。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監(jiān)國,旋稱帝,是為隆武帝。黃景昉入直,未久告歸。唐王失敗后,黃景昉蟄居家中近20年,以著述為事。清·乾隆《泉州府志》稱其“文尚古奧,詩亦洪壯”。著有《館閣舊事》、《讀史唯疑》、《宦夢錄》、《經史要論》、《經史匯對》、《雙聲疊韻譜》、《古今明堂記》、《制詞》六卷、《東崖詩稿》四卷、《鹿鳩詠》、《燕楚游詠》、《國史唯疑》、《館寮十志》、《讀諸家詩評》、《御覽備邊略》等十多種。清·康熙元年(1662年),黃景昉卒于家?!陡=ㄍㄖ尽份d:“墓在一都磁灶山?!?br> 
15、黃夢松(1579~1637)
南安十七都埔頭(羅山埔心村)人,明朝進士,累官浙江京衢江兵備道、副檢察使。
 
16、黃克晦(1524-1590年)
  字孔昭,號吾野山人,生于明·嘉靖三年甲(1524年),惠安崇武人,以號行于世。明·嘉靖、隆慶、萬歷間著名的詩人,是個沒有功名的“山人”。兼擅書、畫,世人稱之為詩書畫“三絕”,名氣很大。凡作山水,唯畫一人。嘗曰:“林泉野趣,第吾欽略?!币蜃蕴栁嵋吧饺恕W婕闹蔟埾h。明代行衛(wèi)所制,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抽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防倭,置衛(wèi)所以備防御。其先祖黃養(yǎng)賜是時始遷崇武。其父黃晚,字元曦,號蘭軒先生,性懨曠,不窺生事而家貧,獨好觀諸子百家、方技稗諧諸書;善鼓琴,通醫(yī)書,是個胸有大志而又不拘細節(jié)的名土。黃吾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資質聰慧,小時讀書“即出驚人語”。崇武為惠邑瀕海重鎮(zhèn)(明代屬永寧衛(wèi)),地處泉州灣與湄洲灣交界,為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防要隘;地勢雄偉,風景秀麗?!昂lo山空,則渾涵太虛,肅氣時臨,則狂瀾驚波?!秉S吾野生長其間,沐浴水色山光,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他自幼對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悟。小時候酷愛繪畫,常于“沙岸上畫沙作山水景物”。師事自然,接受自然的洗禮,使其日后形成胸襟曠達、豪放不羈的“??汀苯髴选?黃吾野十多歲時隨父客居永春。因其神思慧語而結識了一位姓李的藏書家,受其賞識,讓他到家中博覽群書。吾野在他的書齋“昆侖圃”中讀書十載?!皶冮]戶,夜焚膏,若諸生治舉子業(yè)”?!肮视谧邮钒偌?,多所淹貫”。除沉酣于古籍,他也不忘臨模古今畫譜字帖。他以后所寫下的詩作有許多是以題畫為題材的。 由于天資聰穎,抱負不凡,其畫造詣日深。他后以畫投顏范卿。顏范卿,字廷渠,永春人,明·隆慶年間任九江郡丞,后官至左史?!邦佋唬鹤赢嫻ひ?,然一藝士也,何如學詩?詩工,則畫非徒藝也。乃于顏左史家學詩三年,盡窺唐人之奧。” 黃吾野詩成后回到故鄉(xiāng)。從此,崇武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成了他吟詠的主題?!叭~舟隨意觀滄海,門外春潮日一回”;“扶桑夜半赤日升,東灣銀濤色如赭”;“別有樓臺除蜃氣,鄰居恍惚隔情川”。其詩曠意高古,有唐人形跡。所以無論是家鄉(xiāng)縉紳詞客,還是遠近的隱逸高人都求與其聯袂唱和。同井里的張鷗波、張得山等尤和他來往甚密。其中張得山,“吾野素高其趣,為題《海山漁樵圖》并歌以贈之”。他們還合力修復業(yè)于荒圮的云峰庵隱居其間,相與唱和。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倭寇攻占崇武城,黃吾野全家搬到泉州城中避難。黃吾野與詹仰庇結為朋輩;與俞大猷有深交,詩篇唱和。當地官員和學土名流歆羨他的才華,爭相結識,要和他詞章唱酬,但他無意于追逐功名利祿,決心仿效司馬遷遍游名山大川,以豐富生活,擴展視野。隆慶間(1567-1572年),黃吾野離家出游。曾從顏廷渠到江州,兩入粵,轉吳楚,適金陵,歷齊、魯、豫、燕、趙,登泰、衡、嵩、華諸岳,以及匡廬、武夷,足跡幾遍全國,見識和詩因之大進。所到之處,詠景抒情,多和名士唱酬,當時的名詩人如金陵焦從吾等都曾與他聯章唱和。往江州有《匡廬唱和集》,入楚有《楚游集》,入燕有《北平稿》,還有《金陵游》、《金臺詩》、《宛城集》、 《五羊草》、《西山唱》等四十卷,大都散佚。他游歷嵩山少林寺均留下《少林寺》詩云:“雨晴云半出,峰翠辨東西。壁古留僧影,徑幽蝕馬蹄。委苔山果滑,劇霽野禽低。登覽還明發(fā),層樓且一躋?!比f歷三年(1575年)四月,黃吾野第一次進北京,在寺壁題詩,為人所傳揚,聲名大震。據說有一年元宵節(jié),京都大放花燈,他作了一幅《雪里梅花霧里山》的畫,轟動都下,受到神宗皇帝的召見,要他留在京城做官。他無意仕途,當得知母親在家生病時,便離京返鄉(xiāng)?;氐郊亦l(xiāng)后,在奉母之余,尋訪詩社舊侶,自得其樂?,F在泉州清源山、南安九日山、惠安大岞山等處還留有他的石刻詩作。萬歷八年(1580年),俞大猷逝世,黃吾野寫詩悼念。萬歷十三年(1585年),黃吾野之母去世。萬歷十六(1588年),他已年逾花甲,但仍踐京師舊友之約,第二次進京。在京師住了兩年,與友人蘇紫溪再登泰、嵩二岳。萬歷十八年(1560年)六月間,黃吾野得病回歸泉州家中。臥床兩個多月,同年八月二十八日于窮愁潦倒中去世。死后葬于泉州東門外鳳凰山。文學成就有黃吾野詩集當時已行世的有《金陵稿》10卷,《北游草》、《薊州草》各6卷,《宛城集》3卷,《匡廬集》10集,《五羊草》4卷、《西山唱和集》及《觀風集》7卷,總共有70卷之多。工部尚書黃克纘曾刻其詩于聊城,凡六卷。由于歷經變亂,散失不少,現存《吾野詩集》5卷,是黃吾野五代孫象潛整理重刊的。由于兩宋的積貧積弱,人們希望新的王朝能像盛唐一樣國家強大、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明初,詩壇以模仿唐詩為主流,興起復古的風氣。永樂以后,因統(tǒng)治者的喜好,倡導儒雅雍容的風格,“臺閣體”詩盛行,柔糜文風占了統(tǒng)治地位。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聲,豪放剛勁的風格幾乎喪失殆盡,文壇上一片凋零。及至明代中葉,為掃除“臺閣體”造成的文壇頹風,以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等為首的前后“七子”,在明中葉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此舉雖然一肅“臺閣體”遺風,但又復陷入只重音調、拘泥格律的擬古泥沼。萬歷間的“公安”、“竟陵”兩派,亦各有不足,走入極端。此時,黃吾野崛起海隅,馳騁中原,與之抗衡,比肩爭價。黃吾野生活廣闊,豐富了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詩作甚多,尤以山水詩和題畫詩見長,間或也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體裁多樣,與當時大家李攀龍、謝臻、王元美及沈加則齊名。其詩發(fā)乎性情,止乎禮義;筆力蒼勁,蘊藉豐富;體裁具備,格律謹嚴,音調優(yōu)美。無疑為當時的詩壇注入一劑新鮮的血液。與他同時代著名的詩人、四明沈明臣稱其詩“情自景生,語必自鑄,字不虛設,日新造構……睹之若虛,即之必有,執(zhí)之無著,察之自呈。蓋才情高邈,臻侶密致。故格調優(yōu)美,音律鏗鏘,氣完而神定,色渾而味永……”(《清源文獻》)。 王元美尊崇他:“山有武夷,人有孔昭。”俞大猷贊揚他:“精思若得鬼神功,無敵應登李杜壇。”清·乾隆時惠安知縣黃彬對他尤為心折,憑吊以詩:“三絕螺陽老布衣,當年姓氏動京畿……鳳山無數累累冢,獨拜先生七字碑?!秉S吾野兼擅書、畫。畫師沈周,筆力蒼勁,時稱“神品”。明·曾景評他的畫道:“大抵非寒江蓑笠之筆,即煙雨柴桑之況,畫意與詩情相雜而見?!彼臅ㄔ煸勔喔?,因而有詩、書、畫“三絕”之譽。
 
17、黃公度(1112年-1158年)
  字師憲,南宋·莆田人,紹興八年(1138年)狀元。1138年,黃公度到泉州府任推官,同榜進士、莆田人龔茂良(參見《泉州人名錄·龔茂良》)也同時到泉州任南安縣主簿;紹興十二年(1142年)秋,同時離任。離任前夕相約同游九日山,留下《抱琴歷高峰》摩崖詩刻一首(參見《泉州山川·九日山》)。黃公度一生仕途坎坷。泉州推官離任后,調任平海軍節(jié)度判官兼(泉州)南外宗正簿,后除秘書省正字。為官清廉,因忠言直諫而受秦檜排斥,罷官歸家,后為主管臺州(今浙江臨海)崇道觀。秩滿,為廣東肇慶通判。秦檜死后,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被召赴闕,授考功員外郎。由于在肇慶已患病,無及時治療,入朝不到一年,卒于位,終年48歲。著有《漢書刊誤》、《知稼翁集》等。 黃公度是歷史上官職最低的一名狀元。龔茂良與他“辱交最久,知公平生尤詳”,對他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人生,憤恨不平,為其寫了傳略。
 
18、黃龍御
  字道孝,號新陽,明·德化西關后場人。歲貢。家貧苦讀,善書法,工聲律,曠逸清高。以歲薦授壽寧訓導,升教喻。九仙山彌勒洞外巖壁有其詩刻。
 
19、黃巖孫(1218~?)
  字景傅,號蒼磐,南宋·惠安人。明·萬歷《泉州府志·卷十七》有傳。巖孫生于仕宦之家,曾祖翰,進士及第,任柳州知府,祖□,國子監(jiān)出身,授商州通判,父佑,太學生,贈奉政大夫。巖孫稟性異質。幼承家學,(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初授仙溪(今仙游縣)縣尉,歷任尤溪知縣、福州通判,遷宗正丞。 巖孫任仙溪(仙游)尉時,百姓追念前任縣尉段全、凌景陽二公,巖孫作思賢堂,并撰《仙溪縣尉廳思賢堂記》。記云:“事俗而不自為俗者,學充于事也。官庳而不自為庳者,人大其官也?!彼麨楣伲灰粤x理之學為政。在任期間,“興學校,通水利,建橋梁,修邑(仙游縣)志。”“邑志”指《仙溪志》(參見《泉南著述·仙溪志》),保存仙游一邑史實。 咸淳年間(1265~1274年)調任尤溪縣令,修建南溪書院,建四齋及講堂,供學生入學學習。又作夫子燕居堂。 巖孫受業(yè)于理學大家朱熹,精通理學,曾為朱熹《太極通書》、《西銘》二篇作注疏。又把朱熹與門人問答、書語及諸儒之說有創(chuàng)見者,其間亦說明自己的理解,分門別類編輯成《性理輯解》一書,刊于書院。他任福州通判時,又??墩嫖魃阶x書記》、《性理集注》等書及詩文集100多卷。其中《仙溪志》影響最大。 黃巖孫的道德文章,歷來受到人們的尊敬。明·何喬遠《宋·進士黃巖孫故居》對黃巖孫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詩云: “靈秀山前日欲西,□杯懷古未分攜。錢□蜀昶有諸國,宋葦秦皇是此溪。莫道滄江千里遠,速將巒岳一峰齊。諸賢惟有巖孫在,笑殺群峰壓呂稽?!?br>20、黃宗漢(1803~1864年)
  字壽臣(一說字季云,號壽臣),清·泉州鎮(zhèn)撫巷人,嘉慶八年(1803年)生。七歲喪父,由嫡長兄黃宗澄(嘉慶二十四年舉人)教養(yǎng)成長。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人副榜。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式中舉,道光十五年(1835年)聯捷進士。初選庶吉士,散館改兵部主事,充任軍機章京,歷任員外郎、郎中,升御史、給事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出任廣東督糧道,調雷瓊道。歷山東、浙江按察使。任御史時,多所彈劾。云貴總督桂良昏庸廢事,只因他的女兒是皇弟恭親王奕昕的福晉(王妃),無人敢言。黃宗漢不懼權勢,上疏彈糾。咸豐元年(1851年),黃宗漢遷任甘肅布政使。咸豐二年(1852年),擢升云南巡撫,未到任,又調浙江巡撫。上任后,正逢湖州漕糧擱淺,改留變價,虧銀30多萬兩,布政使椿壽情急自縊。黃宗漢疏清原米按新辟漕運路線運送京師,獲得允準,保證京城的糧食供給。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黃宗漢分兵江蘇、安徽境內,堵截太平軍進入浙江要道。小刀會在上海起義,切斷海運,黃宗漢建議改在江蘇瀏河受兌,使漕糧順利北運。清軍重兵駐江南,后勤任務十分繁重,黃宗漢致書專辦軍務的欽差大臣向榮,建議江、浙、贛三省按月定額接濟,有效地解決江南大營軍餉難題。咸豐四年(1854年),文宗賜御書“忠勤正直”匾額,特詔褒獎,提升四川總督。黃宗漢在四川總督任內,積極鎮(zhèn)壓少數民族的反抗。因未經常向朝廷奏報政務,累遭詔斥,降級降品。咸豐六年(1856年),被調回京都補內閣學土,兼刑部侍郎、順天府(今北京市)尹。咸豐七年(1857年)冬,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廣州淪陷。黃宗漢任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他力主抗擊英法聯軍,沿途廣招義勇。經過家鄉(xiāng)時,募集神槍手,集中一二千名準備調用。到廣東后,駐扎在惠州。聯絡紳民,辦團練兵,設立團練總局。在籍侍郎羅淳衍、京卿龍元僖、給事中蘇廷魁與他密切配合,銳意收復廣州,時人稱之為“一督三紳團”。他們張貼告示,大造輿論,激勵士氣,同時禁止華人為洋人雇傭,斷絕對敵人的接濟與貿易;號召軍民“如敵軍進入境界,槍殺勿論”。并懸賞格,凡做內應幫助光復省城或擒獲敵首巴夏禮者,給予重賞。當敵人偵知“明則三紳出頭,暗則一督主意”時,威迫清廷撤辦他們。黃宗漢身處逆境,仍堅持抗御外侮。咸豐八年(1858年)五月,英法聯軍再犯天津,清廷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廣東新安鎮(zhèn)(今寶安縣)鄉(xiāng)勇義憤填膺,殺死幾個張貼告示的人。敵人惱羞成怒,調兵攻陷新安鎮(zhèn),并稱“和議既成,而一督三紳仍作梗和議,必須查撤”。清廷府認為黃宗漢“有礙和局”,免去他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之職,調任四川總督。不久,黃宗漢被召回京城,改以侍郎后補。咸豐十年(1860年),授吏部侍郎。黃宗漢在京期間,與載垣、瑞華、肅順等過往甚密,經常商議救亡大計。當英法聯軍進迫北京時,文宗與寵妃那拉氏逃亡熱河承德,留恭親王奕昕與敵人議和。黃宗漢為圖救亡,力阻帝妃回京。因此,那拉氏對他恨之入骨。咸豐十一年(1861年),那拉氏被尊為慈禧太后。她勾結奕昕殺害載垣等八大臣,黃宗漢也因“迎合載垣,行為不端”而獲罪,被革職并宣布永不敘用,追回“忠勤勁直”匾額。黃宗漢在京兩年,杜門謝客,自號“望云老人”,日搜秘籍,潛心學問。同治二年(1863年),得陳慶鏞延請主講泉州清源書院,挈領家眷及數萬卷書南歸。途經上海縣得病,寄寓泉漳會館。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黃宗漢在上海寓所病逝。墓葬泉州涂門外赤土山村。所著有《籌防紀略》、《籌海紀略》等。故宅位于泉州市區(qū)鎮(zhèn)撫巷門牌52-62號的黃宗漢故宅群,布局巧妙合理、雕琢精美;室內外廳堂陳設奇珍異品,古色古香,玲瓏別致,富有特色。它是泉州古城集民間人文景觀于一體的一個縮影,至今保護完好。 
 
21、黃伯善
  字達兼,號菊山。明·晉江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一世孫。領嘉靖庚子(1540年)鄉(xiāng)薦,初選昌化(今屬浙江?。┙讨I,壬子(1552年)分校貴陽,官至衢州府同知。著有《菊山文集》、《菊山詩集》等。
 
22、黃正升
  字淑彥,明· 南安市豐州人,豐州燕山黃氏五房十世祖,鄭成功的姐夫。《豐州燕山黃氏族譜》載:“公諱正升,字淑彥。按察使澄曾孫,侍郎養(yǎng)蒙之孫。崇禎末年(1664年),李自成猖亂,弘光登極。公與岳父鄭芝龍議恢復,仕至五軍都督,封同安侯,加封太子少保,賜蟒玉。保障閩南,駐扎金山,統(tǒng)舟師,入援南都(南京)。所從多族房弟侄,誓死效忠。后與五仆俱被執(zhí),殉節(jié)。歿之時日莫稽,僅招魂,葬其衣冠。”黃正升及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期的抗清行為,對鄭成功后來被賜“國姓”,走上反清復明的道路及光復臺灣關系十分密切。
 
23、黃慎(1687~1770年)
  字恭壽,別號癭瓢山人,清·福建寧化人,僑居江蘇揚州。以畫名世,善草書,又工詩,時稱“三絕”,是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有《蛟湖詩抄》四卷行世。黃慎曾應巡臺御史楊玉波(名開鼎,字峙堂,號玉波,揚州人)之邀赴臺灣,因故未果。返寧化前,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順道游南安等地。《蛟湖詩抄》有五律《過南安買舟止宿梅花山》(見“泉州山川·梅花山”)。
 
24、黃鳳翔(1538-1614年)
  少名鳳翥,字鳴周,號儀庭,晚號止庵,別號田亭山人,明·泉州晉江潘湖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二世孫。嘉靖已亥(1538年)誕生于泉州城內熙春鋪市曹巷黃宅(今鯉城區(qū)通政巷與會通巷交界處,通政小學校址)。黃鳳翔從小就學于潘湖仁穎書院,博覽群書,精通文史。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殿試第二名(榜眼)?!叭锌频诓环?,明及第自鳳翔起”。初授翰林編修,奉命在內書堂教習小內侍讀書,與修撰羅萬化、編修趙志臬,采古內侍可供鑒戒的人和事,以及輯錄《貞觀政要》、《禮經》、《學記》、《月令》、《世子》一些內容成書,教小內侍誦習。萬歷(1573-1619年)初,黃鳳翔參與編修《明世宗實錄》后,調升為修撰,纂修會典,管理誥敕,充經筵官(在皇宮進講四書五經之官)。萬歷五年(1577年),黃鳳翔參與主持會試。當時執(zhí)政張居正依仗權勢,專橫獨斷。江西吉水進士鄒元標上疏彈劾,張居正不經中書門下二省,擅自傳旨杖鄒元標,意想置之死地。黃鳳翔為人正直,在朝中仗義執(zhí)言,特把那些遭到張居正非難的諫疏編纂起來,在朝中散播,讓大家明白真相。萬歷八年(1580年),張居正二子會試,示意主持會試的黃鳳翔給予關照,遭嚴詞拒絕。同朝其他大臣的類似舉動,他照樣秉公辦事,不徇私情。萬歷十年(1582年),黃鳳翔升右中允,管司業(yè)事。萬歷十二年(1584年),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由于他“嚴課程,絕私情”,國子監(jiān)培養(yǎng)出很多優(yōu)秀人才。萬歷十六年(1588年),黃鳳翔又被調到都城北京任國子監(jiān)祭酒。次年升任北京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充經筵講官。是時,邊事告急,外擾不斷,神宗只顧游宴尋樂,正直敢言的人受到排斥,善于阿諛奉承的小人卻加官進祿。更嚴重的是,國家財政收入不是用作用兵養(yǎng)士之資,而是大部分被皇帝和大臣撈去作為“自營私蓄”,或被用來修建寺廟。作為禮部大臣的黃鳳翔,痛心疾首,上書給神宗說:“為今大計,惟用人、理財二端”,并歷數前朝舊事,向皇帝說明“平居無極言敢諫之臣,則臨難無敵愾致命之士”。希望他能起用一些“直聲勁節(jié)”的人,如鄒元標、潘士藻、孫如法等人。他還勸皇帝把國家收入用到有利于富國強兵的方面去,并且應該對老百姓寬容優(yōu)恤,使他們能夠生活下去。他說:“與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廣施于孓遺之赤子!”但是,他的這些正確主張,都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納。繼而神宗要于次年冊立皇太子舉行“國本”典禮,囑咐“毋使外庭”知道。時閣臣王家屏、禮部尚書于慎行、侍郎李長春及黃鳳翔急上明春冊立儀式,神宗發(fā)怒,認為這是密諭,不宜傳出,立將黃鳳翔、于慎行、李長春奪俸三月。諸人不敢有言,唯黃鳳翔復上疏諫諍,但奏章被有司扣下不報。為此,他感到十分失望和灰心,屢屢要求引退。萬歷二十年(1592年),黃鳳翔又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黃鳳翔改任吏部官職。四月再調升南京禮部尚書,以養(yǎng)母故,疏乞養(yǎng)親歸。神宗以黃鳳翔素有清望,不許,再請許之。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黃鳳翔復起任故官南京禮部尚書,以親老復疏力辭,以新銜在籍調用。從此他就不再外出當官。黃鳳翔事母至孝,其應命屢辭,并以養(yǎng)母故,最后母以壽終,而黃鳳翔年且六十,執(zhí)喪哀毀,不異少壯。黃鳳翔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詩書靡不涉閱,要必終其卷,帙審其條貫,鉤其正謬,刪其重復,每讀一書,輒有論著。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設道學之名而體道學之實;粗飯果腹,革鞘納足,蒼衫稱身,屋宇不事裝飾,一生溺于學問,為文深淳爾雅,為故鄉(xiāng)名勝寫了不少的碑記和題詠。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記》、《嘉靖大政編年錄》、《田亭草詩集》、《續(xù)小學》、《異夢記》等,還主持編篡萬歷《泉州府志》。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十二月十四日,黃鳳翔卒于泉州府城南家中,終年七十六歲。訃聞,神宗未及覽,復有旨起為南京禮部尚書,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神宗知黃鳳翔歿,有旨如例予賜祭二壇,仍加一壇,造墳安葬。墓在泉州東郊田頭亭下路虎頭山南麓。天啟初,賜謚文簡。黃鳳翔八個兒子均在鯉城區(qū)繁衍,各自建造宅第。自鳳翔起,其家族四代八進士,舉人有10人,遂為泉郡望族。
 
25、黃徽孕
  字吉臣,號天庵,明末·泉州人,萬歷間禮部尚書黃鳳翔孫(參見《泉州人名錄·黃鳳翔》)。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四世孫。明·崇禎九年丙子(1636年)、崇禎十年丁丑(1637年)聯捷進士。初授積溪(今安徽省內)令,后調桐鄉(xiāng)(今浙江省內)令,官至刑部主事。 黃徽孕在北京任職時,正是明末農民戰(zhàn)爭蓬勃發(fā)展的時候。明·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義軍從西安出發(fā),東渡黃河,開始向北京進軍;三月抵達北京西大門--昌平,十九日占領北京城,崇禎自縊于萬歲山東邊歪脖子槐樹上,明亡。明·寧遠總兵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李自成軍敗退。清·多爾袞打著“義師為爾復君父仇”的旗號,并向清軍《約法三章》,即“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進軍北京。清軍攻占北京后,多爾袞又發(fā)表“吏來歸,復其位,民來歸,復其業(yè)”的文告,博得明朝官紳好感。此時在北京的黃徽孕、黃熙孕(明·戶部主事)兄弟,逃避了甲申之變(1644年)后也官復原職,由清廷重新起用。早已降清的泉州南安人洪承疇總督軍務、招撫江南時,黃熙孕升為兵部侍郎,負責招撫福建,使清軍入閩“無遺鏃染刀”。清·順治元年甲申(1644年),黃徽孕被起用御史,出撫山西,負責追殲李自成起義軍?!度莞尽份d他在山西“開國之初,實嘉賴焉,按順天綜理煩刷,蘇息雕敞”。任務完成后返京,遷太仆寺卿。 父瀚中病逝,黃徽孕回泉州守制三年,除補原官,后晉兵部左侍郎。清·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典試武闈,深念中樞為天下兵馬,居中調度稽核兵餉,條陳過于切直,忌者論奏他抗疏。順治帝視其奏,實是有人誣告,不予理睬。同年,以病乞休,后卒于家。 府邸與與后來任湖廣按察使丁煒的府邸東西并列,在泉州城內花巷,稱太仆埕。太仆埕坐南朝北,占地約三畝,為三進三開間磚木石結構,一進的大門刻有“太仆”二字的石匾額。后來門衰祚薄,民國期間凋零破損,任其坍塌。解放后,府第先后被征用,大埕已在現市政府的大門內,建筑物蕩然無存。
 
26、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谷。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知太和縣,授國史編修諸職。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首創(chuàng)江西詩派。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曾題九日山《八石蓮花銘》(見《泉州山川·九日山》)。
 
27、黃潤 
  字以誠,號東石,明·晉江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士,官至山西左參政,分守潞安。著有《經濟備考》、《東石漫稿》。
 
28、黃河清 
  字應期,別號蓮峰,明·南安人。十歲能文,以奇童稱。弱冠,登弘治十五年壬戍(1502年)進士,官吏部郎中、太常少卿、南京右通政使。清節(jié)自守,典選得人。博學雄才,俯視一切,以文章名于弘、正間。與王陽明、湛井泉、李崆峒、邊庭實等相頡頏。居家為鄉(xiāng)民筑永利圳。卒于官。著有《蓮峰集》傳世。
 
29、黃克纘 (1550-1634年)
  字紹夫,號鐘梅,明·泉州晉江二十都梅林鄉(xiāng)(今石獅市永寧鎮(zhèn)梅林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十二月。自小聰明機智,膽識過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犯永寧,兄被逮,黃克纘時十二歲,“慷慨對賊,愿請代兄死,賊奇而釋之”。萬歷四年(1576年),黃克纘鄉(xiāng)試中舉;萬歷八年(1580年)進士。初任壽州知州,后擢刑部員外郎,出知贛州府,累官山東左布政使。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日本攻陷朝鮮時,山東守臣議增兵,令六郡百姓捐軍餉45萬兩,罷兵后仍年征26萬兩,百姓不堪重負,黃克纘奏請罷之。境內濟寧、金鄉(xiāng)沿河15州縣發(fā)生水災,黃克纘請折漕栗救濟災民。由于黃河堤決,河道北徙,濟寧及魚臺、單縣民田淹沒無數,年賦十萬兩銀無法繳交。黃克纘曲加謀劃,用其他財賦充填,減輕百姓負擔。明·神宗為修建遭火焚毀的乾清、坤寧二宮及皇極三殿,加緊向地方派款。其中尤以礦稅為最,大批內監(jiān)四出坐索收稅,搜刮盤剝,攪得民不卿生。黃克纘明查暗訪,掌握確鑿罪證,上疏論劾山東稅使陳增貪贓枉法,其爪牙殺人劫財,奸污婦女,以及臨清稅使馬堂每年課征16萬兩白銀,實際上繳內廷不及半數,余者中飽私囊等貪贓枉法罪行,請求給予懲辦。同時建議將所沒收的贓款,用以修理黃河堤岸。疏上,不報。災后,山東連年歉收,稅收卻依舊催科。黃克纘力為調劑,與民裁闊狹、蠲煩苛,惠政甚著。后多次平盜,因功擢升兵部尚書。萬歷四十年(1612年),詔以故官參贊南京機務。因遭御史李若星、魏云中無端彈劾,遂歸家候命,居三年,才正式上任。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冬,宮中隆德殿遭火災。黃克纘抓住時機,上疏力陳弊政,痛述20年來,稅使四出,搜刮民財,百姓為繳納捐稅,賣妻鬻兒,而宮中大興土木,奢華揮霍,耗盡民間膏血;守衛(wèi)邊疆的戰(zhàn)士,卻餓著肚子上陣,月糧積欠數百萬。同時陳訴由于連年災荒,有的地方已經到了父食其子、妻食其夫的慘境,切望神宗皇帝“大悔前愆,一更舊轍,收羅人才,以濟時艱,罷稅停織(捐),與民休息,大渙居積,以安邊疆”。疏上,又不報。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召黃克纘理京營戎政,后改刑部尚書。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受神宗顧命,褒為“安邦固本大臣”。不久,復受光宗顧命。天啟元年(1621年)冬,加太子太保;越年,再次出任兵部尚書。其時,朝廷正為“三案”--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謀殺太子的“梃擊案”、光宗致死的“紅丸案”和光宗死后的“移宮案”紛爭,兩派每每為各自利益,互相攻訐。黃克纘則執(zhí)意持平居中,兩不依附,常常弄得兩頭挨罵,有時甚至連卷入派系斗爭的熹宗亦感不悅。但黃克纘認為,“受職自有定分,名節(jié)千古不磨”,還是堅持自己的見解。后以病請歸,詔加太子太傅。天啟四年(1624年)十二月,熹宗召黃克纘為工部尚書。其時宦官魏忠賢權傾朝野,又值朝中重建三殿。黃克纘裁魏珰(魏忠賢)紫階石費30萬兩,魏珰又取南畿舊殿廢銅。黃克纘曰:“留都定鼎之所,誰敢萌不臣之心遷其重器者?”聲色俱厲。魏珰益怒,遂引疾歸。三殿建成后,加封黃克纘太子太師,不受。崇禎元年(1628年),魏黨垮臺后,黃克纘起為南京吏部尚書,不就,復遣官存問。崇禎七年(1634年),黃克纘于家中去世,謚襄惠。墓葬南安二十三都上壩山。著有《數馬集》、《杞憂疏稿》、《性理集解》、《百氏繩愆》、《春秋輯要》和《古今疏治黃河全書》4卷。
 
30、黃貽楫(1850-1900年)
   字遠伯,號霽川、濟川,清·泉州承天巷內人。兩廣總督黃宗漢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其父黃宗漢因累肅順案,吞金自盡,黃貽楫伏闕上書辨冤,時稱孝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探花進士,初授翰林院編修,后任館閣???。篤志文法,勵精圖治、多謀善斷,力為賢良伸張正義。轉任刑部主事,嚴辭慎處。歷官湖北侯補道,復調禮部主事,精研古學,校注古籍。光緒元年(1881年)入值南書房,不久任廣東學政,在任期間,整頓學院,獎掖人才,累官至太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義和團運動興起,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先是利用義和團殺洋人,后又利用洋人殺義和團。在這場斗爭中,黃貽楫力勸朝廷對外宣戰(zhàn),但未被采納,便棄官歸里,任泉州清源書院山長。同年卒。
 
31、黃梧陽
  字喈南,清·泉州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貢。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
 
32、黃搏扶 
  字祝堂,泉州人,清末進士,官朝儀大夫。
 
33、黃士珍
  清·泉州人。1661年,鄭成功抗清主力東渡臺灣。為截斷沿海民眾對鄭氏糧餉、油、鐵、桅船的接濟,康熙接受黃梧(鄭氏的降將,封海澄公)建議,于1661年8月下詔,宣布沿海大規(guī)模遷界。10月,福建、浙江、廣東、南京四省近海處,各移內陸30里。令下,即日百姓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界處居室盡放火焚毀,片瓦不留,民死過半,枕籍道途。即使一二能到達內陸者,也無擔石之糧,苦不堪言。興化、泉州、漳州三府最為慘烈。為了修挖界溝,筑界墻、建城寨、立墩臺哨位,強征沿海千萬民夫。守界弁兵見有人越界,一經發(fā)現,格殺勿論。 遷界令下,黃士珍(字邦仕)的房子恰好在界外,其母早逝,其父正病危在床,一時走不了。他苦求巡界哨兵,給予多住幾天,待父辭世,再從界外遷入。十日后,父病故,士珍一貧如洗,只好用房子的扇翼作棺木草草收埋。最后離開了這塊生養(yǎng)他的土地。十年后黃士珍又潛入界外,把雙親的遺骸裝入瓦棺,準備帶回界內安葬時,被守界哨兵抓住,他痛哭流涕,孝子之義感動了他們,便刀下留情將他放回。 遷界后,黃士珍無以為生,生活煎熬,令父母遺骸無法入土奉安,他只好將二甓藏于石罅中,時常去哭泣。鄉(xiāng)人見狀,非常感動,舍出一塊地供埋葬其父母遺骸。 黃士珍在貧困中傾心竭力培養(yǎng)子女。長子志文、三子朝章皆急公封儒林郎。次子朝陽中試舉人后,出任長壽(今四川長壽縣)知縣。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黃士珍贈儒林郎,其孝義旌表立祀,安溪李光地次子李鐘僑(康熙壬辰進士)為他立傳。泉州古榕巷東段“天旌孝子祠”有“天旌孝子”匾,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為表彰黃士珍之孝義,有司贈予的。
 
34、黃際良
  名克藏,字豪亭,清·永春縣卿園(今石鼓鎮(zhèn)卿園村)人。乾隆間(1736~1795年),黃際良壯年到呂宋(菲律賓)經商,來往于呂宋、廣東和福建之間。中年時,已頗有積蓄,仍繼續(xù)奔波。 有一年,黃際良備足貨物,搭貨船離開大陸要到呂宋售賣。同船有100多名農村失業(yè)者,是想到南洋謀求生計的。貨船航行到第六天上午,海上突起狂風濁浪,水手砍倒船桅,船身失去控制,隨風浪飄泊顛簸了三天三夜,最后被風浪送到蘇祿島。 蘇祿島是海盜巢穴,盜首丐無集合黨羽圍襲。海盜綁架人的目的在于勒索財物,沒有財物的,就將其當做“豬仔”販賣。黃際良苦苦哀求,把隨帶全船貨物作為自己和水手們的贖金,海盜也就當場將他們釋放了。其余100多人因無錢可以自贖,將被押走,驅入深山墾荒。100余人同聲哀啼,黃際良于心不忍,再三向盜首丐無懇求,愿籌集資金來替他們贖身。丐無為其感動,允諾暫不將“豬仔”販賣,議定每人贖金100元,限定時間取贖,雙方對天立誓而別。 黃際良脫難回家,為兌現誓約,變賣所有財產籌集1萬余元資金,如期到蘇祿島交給丐無。丐無也信守誓約,將這100多名“豬仔”釋放。黃際良為救同船難僑,家徒四壁,但并不灰心,向親友借貸資金,重新到呂宋經商,后來仍然發(fā)家致富。 黃際良享年94歲,子孫繁多,代有聞人。多年后,其族人經過江西省住宿某旅館,館主詢問其籍貫姓名,知為永春黃際良族侄,即有老叟來請至其家,熱情款待,指堂上畫像說:“此吾祖恩人黃良官(即黃際良)也?!?黃際良事見永春《卿園黃氏族譜》、民國《永春縣志》。
 
35、黃虞稷(1629-1691年)
  字俞邰,號楮園,清初晉江安海金墩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四世孫。 明末清初泉州著名藏書家。生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黃居中之子(參見《泉州人名錄·黃居中》)。黃虞稷受父親黃居中熏陶,從小刻苦向學,嗜書成癖。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十六歲入江寧郡學,博覽群書,于典籍“問無不知,知無不舉其精義”,被當地藏書家丁雄飛視為知已。時值清兵大舉南下,江南戰(zhàn)亂頻仍,許多名家珍藏版籍散失殆盡,黃虞稷千方百計慎守先世藏書,幸得保全。他還廣泛搜購他人流散市上的藏書,充實自己的珍藏。幾年間,黃虞稷在其父黃居中千頃齋藏書六萬余卷的基礎上,增至八萬多卷,成為江南屈指可數的大藏書家之一,連當世名儒、藏書家錢謙益在編纂《列朝詩集》時,也得向其借書,因之得以“盡閱本朝詩文之未見者”。黃虞稷擁有豐富的藏書,從不矜嗇,公之同好,互相研究考訂。他“常與江左諸名士約為經史會,以資流覽,借閱者無虛日”。他又和好友丁雄飛等人建立“古歡社”,盡出家藏秘本,互通有無,相與質疑問難,參訂發(fā)明。為使當時歷劫幸存的珍貴版本書籍得以廣泛流傳,黃虞稷還會同藏書家周在浚,共同發(fā)起征刻唐宋秘本藏書。他們從各自家藏中精心挑選出唐、宋秘本96種,詳加校訂,編成《征刻唐宋秘本書目》一卷,刊刻發(fā)布,廣泛征求有財力的有識之士刊印出版,希望以此帶動海內藏書家,共出所藏珍本。此一舉動,得到許多學者的積極響應。朱彝尊、魏禧等五人聯名發(fā)表《征刻唐宋秘本書啟》,張芳還專就此事撰文,愿天下人共襄盛舉。不久,納蘭性德刊刻《通志堂經解》,首先收入黃虞稷和周在浚提供的經部書籍。其后,在官纂《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和私刊《知不足齋叢書》中,又陸續(xù)刊印《征刻唐宋秘本書目》中的絕大部分珍籍。黃虞稷利用家藏的珍本,常與當時的名士學者論事校書,視野大開,學識益廣。龔佳育是金陵藏書兼刻書的名家,黃虞稷在他府中立館,一面教其子弟,一面為其校書。龔氏刊行的《授經圖》、《春秋纂例》諸書,大都經黃虞稷校正。在校訂藏書中,黃虞稷看到《宋史·藝文志》載止于南宋·咸淳年間,遼、金、元三史《藝文志》均付闕如,雖在《文淵閣書目》和《國史經籍志》諸書中略有記載,卻又大都“草率”“誕妄”,不足為憑。至于有明一代,盡管作者輩出,著述閎富,卻無一完備的書目。遂在他父親所撰6卷《千頃齋藏書目錄》的基礎上,重編成《千頃堂書目》32卷。主要補錄明代著作,并附載宋、遼、金、元四代著述所闕,同時在每條書目下,盡可能地記述作者爵里、字號、科第,有的還略志該書的內容或編撰的情況?!肚ы曁脮俊啡珪唇?、史、子、集四部排列,總計收錄明人著作14000余種,附載宋、遼、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種,使南宋末以至明代數百年間所有學人士子紛然雜陳、汗牛充棟的著述,初步條分縷析,“燦然大備”。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特命內外大臣推薦人才,開博學鴻詞特科。黃虞稷以“博雅能文”,尤深諳經籍目錄之學被推薦進京。未及應試,忽報喪母而奔歸守制??滴跏四辏?679年),開館纂修《明史》,由內閣學士徐文元(玉峰)擔任監(jiān)修總裁。徐文元以黃虞稷學問深博,文筆雅健,特薦舉參與纂修。黃虞稷乃以布衣入翰林院,食七品俸祿,就任《明史》纂修官。黃虞稷在明史館,分纂《列傳》和《藝文志》。在編纂過程中,他以自己的《千頃堂書目》為底本,利用史館的有利條件,博采諸家書目,去其繁雜,輯其未備,反復考訂,纂成《明史·藝文志稿》。明史總裁王鴻緒依據黃虞稷的《藝文志稿》進行刪改、增補,砍掉宋末、遼、金、元四代附載著錄,編為《明史稿·藝文志》。其后張廷玉又按此稿校訂,改編成后來的流通本《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原編的《明史·藝文志稿》卻湮沒失傳。然而,《千頃堂書目》卻一直以鈔本形式廣為流傳,并先后得到朱彝尊、杭世駿、盧文弨、吳騫諸等學者的推崇和校補,日臻完善,成為中國目錄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黃虞稷兼任《大清一統(tǒng)志》的纂修官,負責纂修福建全省分志??滴醵四辏?689年),《大清一統(tǒng)志》的總裁官徐乾學乞假回鄉(xiāng),特旨準帶《一統(tǒng)志》稿回昆山總纂。徐乾學疏請準帶黃虞稷“隨往相助,一如在館供職,庶編輯易成”。黃虞稷隨徐乾學往太湖包山書局編纂《大清一統(tǒng)志》。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大清一統(tǒng)志》的總纂工作基本完成??滴跞辏?691年)七月,黃虞稷積勞成疾,抱病回歸江寧(南京),到家僅5天便與世長辭。黃虞稷詩文頗稱雅健,王士禎、毛奇齡等人時常稱贊他的詩作。毛奇齡在答贈他的詩句中有“秋盡論詩逢沈約,年來講《易》有田何”的稱譽。黃虞稷天性孝友、好義??滴跏吣辏?678年)應召進京,路過山東,看到山東旱蝗成災,餓殍遍野的慘狀,隨即為民請命,報請有司施賑救濟。南京舊有福建義冢,因年代久遠,葬無隙地,黃虞稷帶頭捐資購地,擴充地域。清初,福建沿海戰(zhàn)亂,有許多福建籍婦女被擄到南京販賣,黃虞稷即會同好義者集資為其贖買,并遣送回籍與家人團聚。故里有敦善堂,專行濟藥、施棺善事,他亦時加資助。黃虞稷祖籍的故居在安海鎮(zhèn)朝天境,祖宅門首原懸有木刻楹聯一對,曰:“一篇書目傳千頃;十則家規(guī)韻五言”。除《千頃堂書目》外,所著有《我貴軒集》、《建初集》、《朝爽閣集》、《蟬巢集》、《史傳紀年》和《楷園雜志》諸書,但大都失傳。
 
36、黃謙
  字思遜,號柏山主人,清·乾隆、嘉慶間南安官橋文斗村人。出身書香門第。叔父黃大振,乾隆間歲貢,乾隆、嘉慶間任陜西興安府學。黃謙未登科舉,而于音韻學有較深的研究,尤其對泉州方言的研究用功最深,嘉慶五年(1800年)著《彙音妙悟》一書,創(chuàng)“三推成字法 ”,是系統(tǒng)保存泉州方言詞匯的地方韻書,也是我國認識漢語應走拼音化道路的第一人。
 
27、黃璣
  字允衡,明·泉州南安人。明·弘治八年己卯(1495年)舉人,官清遠知縣。
 
38、黃養(yǎng)蒙
  字存一,號小竹,明·南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第二名。官至南北二京戶部侍郎。欽賜祭葬。
 
39、黃鼎象
  字毓鉉,號朝臺(《南安府志》作“朝吾”)。明·南安人。神宗萬歷十三年(1585年)舉人。官南雄府(在今廣東省北部)通判。有《清源居士集》。
 
40、黃培松(1855~1925年)
  又名爾琴,字賢禮,號菊三,清末民初·南安縣仁宅鄉(xiāng)后坑壟村(今屬洪梅鄉(xiāng))人,咸豐五年(1855年)出生,祖籍安溪尚卿。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試不中。因身體魁梧,膂力過人,便棄文習武,拜晉江羅溪(今屬洛江區(qū))武舉人黃紀堂為師。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舉,黃培松獲鄉(xiāng)試第二名;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科會試,獲第一名;殿試欽點狀元及第。相傳黃培松殿試時,使用兵器是大刀,舞弄中突然失手,大刀幾乎著地時,他靈機一動,用腳踢起,繼續(xù)飛舞。事后,考官召問此法,他回答魁星踢斗??脊僬J為其武藝有獨創(chuàng),狀元便為他所得。黃培松初授花翎一等侍衛(wèi)。不久,出任廣東參政、游擊,旋升瓊州總兵,記名提督。以軍功賞“卓卓勇巴圖魯頭品頂戴”。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國同盟會根據孫中山主持制定的計劃,由黃興率領革命黨人在廣州舉行起義,進攻兩廣總督衙門。兩廣總督張鳴岐調集大批清軍前來鎮(zhèn)壓。革命黨人與清兵展開鏖戰(zhàn),因力量懸殊,犧牲和被俘100余人。被俘的革命黨人受審時,黃培松以協督職務參與審判,并受命為監(jiān)斬官。黃培松會審革命烈士,引起泉州革命黨人的憤慨。武昌起義后,泉州革命黨人發(fā)動群眾將泉州開元寺前為黃培松中狀元樹立的狀元牌坊拆毀。民國二年(1913年),黃培松為福建護軍使,駐福州。民國四年,廈門革命黨人組織反袁起義失敗,黃培松任福建漳泉總司令,駐廈,加強鎮(zhèn)壓革命黨人,并與廈門豪紳、商會總理黃世金勾結,破壞革命,時稱“二黃”。革命黨人為密除“二黃”,派楊子熙行刺黃世金,又派莊漢民利用黃培松來泉之機,途中攔截,但均未成功。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執(zhí)政,薩鎮(zhèn)冰為福建清鄉(xiāng)督辦,舉黃培松為會辦。黃培松目睹革命黨人為國捐軀的壯舉、清政府的腐敗、袁世凱的賣國、南北軍閥的混戰(zhàn),對時局的認識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濫施刑殺。國民政府為此贈以“培威將軍”稱號。民國十一年(1922年),黃培松辭職解甲,隱居廈門,倡建廈門江夏祠。民國十四(1925年)年,黃培松病卒于福州。子二:長子黃孟奎,曾任福建省教育廳長;次子黃曼士,遷居新加坡,在僑界頗有影響。
 
41、黃仁穎(900-962年)
  字福佑,號潘湖翁,五代·泉州晉江潘湖人。莆陽東里唐御史黃滔孫。父黃珦,字玉卿,官大理評事,二夫人歐陽氏所出。黃仁穎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學,善詩文。少年時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時常登上獅山甲第亭攻讀。后梁·貞明三年(917年)春闈,黃仁穎赴京城成都應試,考取明經學究及第;然貞明四年(918年)進士科落第,深以為恥,復歸潘湖家中,益研群書。累十載寒窗,至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春,泉州府文廟皂莢樹舊生半莢復生全莢。黃仁穎赴后唐京都后,知貢舉禮部左侍郎裴皋見黃仁穎胸懷大志,便勉勵他再度應試,終于在同光三年(925年)通過會試,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高中丁亥科狀元(該科取進士23人)。黃仁穎榮登狀元衣錦還鄉(xiāng)月余,又趕回后唐京都洛陽參加吏部試。初授編撰、校書郎。這時,后唐正處于方鎮(zhèn)叛亂、中原扳蕩時代。明宗李嗣源聞黃仁穎甚為知名,在當朝丞相馮道薦辟下,特召入鳳閣輔助,隨即賜為護鑾學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識丁,樞密使安重也識字不多,常讀不通奏疏,明宗無奈,只得置端明殿學士。黃仁穎清廉儉樸,一生信奉歐陽詹的文章德業(yè),深得明宗賞識,也為朝臣們所敬重,先后歷迪功郎、四門學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擠,被貶為中書舍人。長興四年(933年),明宗病歿;十二月,閔帝李從厚即位;翌年四月,李從厚義子李從珂發(fā)動兵變,攻進京城洛陽,奪取帝位,朝政由宰相馮道與趙鳳主共同主持。黃仁穎又歷后唐·未帝李從軻、后晉·石敬瑭朝,遷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學士,負責通讀和協助處理奏章。后晉·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黃仁穎見朝政無所建言,便辭官歸晉江潘湖歐厝里。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黃仁穎卒于家,享年62歲。南唐主·李煜賞其才,特賜黃仁穎謚號“文杰”。子偃贅于潘湖歐厝官至南唐弘文館工書南京判官。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載于《中華姓氏詩選·黃氏卷》:“縹渺空中絲,朦朧道傍樹。翻茲時間吹,惹彼花上露。悠揚絲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計脫纏綿?天長春日暮?!北彼巍ご笥^四年(1110年),潘湖鄉(xiāng)人為祀以“不二爭第一”、“文章德業(yè)雙馨”的黃仁穎,里人歐陽珣率歐陽族人鴆資倡建潘湖仁穎書院,以志前賢。
 
42、黃守魁(1551-1621年)
  原名一魯,字國參,又字君賢,號哲齋,晚號金湖,明·泉州晉江潘湖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二世孫。嘉靖(1522-1566年)間,倭寇剽掠,為避征役,幼隨父日章與母匐伏于南安白鶴山(今屬美林鎮(zhèn)玉葉村),戈戟間亡失,被賊獲去,欲挈之東,其祖父天倫貸金贖回。讀書不沾沾章句,志在四方,適有欲入都門者,與偕行,寓長安四、五年,試中書歲滿,例出為郡判。未周年,黃守魁即投筆棄去書篋,讀太公陰符諸書,務為天下敵,乃隸籍于南安鶴山密云中,衛(wèi)執(zhí)武經。萬歷七年已卯(1579年),黃守魁應順天試,中式第四名武舉,效用于薊遼總督。萬歷十年壬午(1582年),復舉順天試;至萬歷十七年已丑(1589年),遂成進士,殿試一甲第三(武探花)。計前后諸武試暨進士,掛名不出四名之外。黃守魁初授南京浦子口守備操撫,王用汲見而奇?zhèn)ブ?,升河南都司僉事;調江西,升四川都司駐建昌,從征土酋楊應龍,敘功加秩。升大同參將,轉福寧參將。擢廣西參將未任,調松潘副將,征建南有功,執(zhí)世職土豪不用命者,置之法,恩威大著,升四川正總兵官。天啟元年(1621年),升南京五軍右府,實授驃騎將軍。秋,復有援遼之命,升南京大總督。催調漢士兵,偕監(jiān)軍提戈而前,至重慶,俟撫軍交兵即行。適是時,土酋奢崇明作亂,突殺巡撫徐可求,道守令將并死者四十余員。時各兵已出川江。黃守魁僅留麾下數百在舟中,倉卒聞變,戎服登岸搏戰(zhàn),手刃梟賊,賊眾吾寡,難與匹敵,為賊酋所迫,前至重慶閱江樓。黃守魁高坐艦頭,賊酋羅列尚俯伏有退宿狀,未敢加害。俄而逆黨張彤出槊刺家丁黃順墜江,聲言擁黃守魁為主。黃守魁叱之說:“我督爾等五年于茲矣,朝廷何負于爾,爾何故反耶?”聲裂江濤,復疊疊為陳大義。不應,奮力大罵;又不應,飛矢貫膈,拔去箭鏃復罵。黃守魁手無寸鐵,麾下或死或散,賊酋以數人擁黃守魁,而眾散城市屠殺,又到舟中掠家屬。黃守魁乘間奪酋刀,以身殉職,年七十。妾萬氏投水歿焉。麾下得脫者,密備棺衾葬之江側。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十七日也。事聞,欽贈都督同知,謚武烈,賜祭葬,遷塋于潘湖歐嶺黃厝山麓,塋朝潘湖。蔭子黃兆昌千戶世襲。因功德卓著,其裔遂取其“金湖”為其祖號。撰有《潘湖白鶴拳譜》、《潘湖臨漳文山本宗錄》等。
 
43、黃錫袞(1621-1707年)
初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明武探花南京大總督守魁曾孫。明末清初·晉江潘湖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五世孫。年七齡能詩,日誦千言,蚤歲母徐氏受以書,輒念不忘;父授以語,應答如響。就學于郡城南潘湖仁穎書院鄉(xiāng)塾,受知于房師湯晴嶺及舅父徐以任之門,少有才名。后出家拜教于梨洲,弱冠為諸生,治學嚴謹,持家儉約,待人厚道,風節(jié)高峻,詩翰清美,素有名望。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九歲,與族親黃志美同中“鐘垣榜”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十歲,與本邑霞行張潛夫同中“魏藻德榜”,聯第會元、三甲第十五名進士;后世亂歸家。清·順治五年(1648年),考選庶吉士,授檢討。順治八年(1651年),晉翰林院編修,受命典試江南,授修撰。順治九年(1652年),遷為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晉通奉大夫。順治十一年(1654年),授為弘文院侍讀學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訓被采納。在其任內,革除錢糧陋規(guī),嚴禁州縣官迎送,博得較高聲望。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秋,丁父憂,歸故里守制三年后復原官。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春,丁母憂回籍,服除,遷巡按湖廣兼理湖南鹽法;因業(yè)績素著,被召回京師,晉大理寺寺丞,不久擢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滴踉辏?662年),遷為兵部右侍郎??滴跷迥辏?666年),晉兵部左侍郎,致力整飭綱紀,澄清吏治??滴趿辏?667年),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抑豪峻,絕饋遺,輕省贖,以民望授通議大夫銜。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以有惠政,誥封榮祿大夫??滴跏辏?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吳三桂據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響應;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廣東反清;史稱“三藩叛亂”。黃錫袞以兵部左侍郎掌武英殿事,率軍經略抵御參與叛亂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軍威,平寇有功,有旨復召入閣,在位施惠政尚清議,氣節(jié)高雅,澡德浴身,倚毗良殷,器識老成,還以文武之長才,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鰲拜;力贊提督施瑯請設官鎮(zhèn)守議,出師于臺??滴蹙拍辏?680年)八月,贊襄機務,協助國朝舉賢才、振綱目、定國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課吏材,入閣輔政,榮績茂著,晉東閣大學士(宰相)兼兵部左侍郎。尋解兵部事,任直講筵官兼署武英殿大學士事,其它兼官如故。欽賜御匾“卿相揚祖武”。黃錫袞居官潔,剔奸氅,抻勢指,顧旬日間,大有功德。侃侃所建白,多切時弊。以政望擢光祿大夫加太子太傅。黃錫袞在朝官居相國,克篤臣誼,才猷練達,勤于職守,見解獨樹,品行端莊;位至極品,生活儉樸,所得俸祿,常用之接濟族人及寒貧之士,平生也不接受饋贈。為官于廷,不忘布衣,以言行一致,服官長達三十余年之久。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當如救焚,拯溺不遲疑。鄉(xiāng)里誰家有冤諸大事均力為所司,有司慮國用之余必奉民,故里鄉(xiāng)賓感念其助民之恩。他生前與田洋普角孫孕騏、孫孕驥相善,結為兒女姻親;與明袞、曇袞二弟情同手足,誼同師友;孝敬上輩,繼先圣之業(yè),教養(yǎng)并舉,故儒風毓秀無負于鄒魯之鄉(xiāng)??滴踟ノ迥瓯?686年)二月,以老謝事,疏辭歸里??滴跛氖甓『ィ?707年)五月,卒于家,時年八十有七。事聞,誥贈太子太傅、柱國光祿大夫,謚文僖。欽賜祭葬,本里宗屬志美公奉命為之撰銘。墓在一都鐵灶山法藏寺西南近處,塋朝潘湖。妣柔順,福建總督姚啟圣妹,誥封正一品衛(wèi)國夫人。著有《潘湖叟黃中堂詩集》、《金湖湖口紀聞》、《黃大學士文集》、《兵法要則》等數十卷,藏于家。
 
44、黃光昇(1506-1586年)
  字明舉,號葵峰,明·泉州晉江潘湖垵邊人。教諭黃綬之子。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一世孫。黃光昇秉性好學,年少時就學于潘湖仁穎書院,精通賦役、理訟、律獄等知識。明·嘉靖七(1528年)中舉人,嘉靖八年(1529年)中進士,授浙江長興知縣。因“賢聲蔚著”,被調入朝廷任刑部給事中。后因母親吳氏在潘湖去世,回家守制。制滿后,補兵部。居官清介,不事田宅,子孫至無以為衣食。居家杜門,以經史為業(yè)。在官嚴誣告、權輕重、詳訟詞、懲奸慝、省佐證。在朝時曾兩次得罪當政宰相夏言,被逐出朝廷,后任浙江僉事三年。進參議,調任廣東副使,轉任四川參政、廣東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在浙江任上,他筑海塘,治湖蓄水,疏浚山陰、會稽(今紹興縣)、蕭山、諸暨四縣的水利工程;提倡興學,獎勵知識分子;編寫縣志,政績顯著。廣東沿海民眾,有的挾舸入海和夷人互市,時有搶掠。黃光昇到廣東后,設立稽查,核驗冊籍,逮捕寇賊,從此不復為患。由于不法官吏侵削,“夷市”課稅入庫只有十分之一,黃光昇進行整治,秋毫不染,征得“夷稅”十減其六,而課入庫銀卻加倍增長。安南(越南)內部莫正中與莫宏冀兄弟爭立王位,莫正中逃來廣東避難,而安南大臣范子儀借口迎還莫正中,率兵攻掠欽、廉二州(今廣西欽州縣和合浦、靈山等縣)??偠綒W陽必進命黃光昇速調東莞、新會二縣守兵,授俞大猷作戰(zhàn)方略,伏兵海島,范氏大敗。隨后,莫宏冀斬范子儀首來獻,納貢如前,明朝廷承認莫宏冀繼承王位。中國與安南邊境恢復安定。之后,黃光昇又討平連巖黎民的叛亂和新會陳文伯剽掠。為長久之計,黃光昇又編定廣東全省瑤民的冊籍,因此進官副都御史,督撫四川省。黃光昇 在四川擔任參政、布政使期間,上疏請求停止采辦丹砂、淘金,每年可節(jié)省水陸郵費數十萬金,減輕百姓負擔。世宗崇信道教,篤信方士陶仲文,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542-1543年)營造大享殿、大高元殿等三殿,急需很多巨木,而這時四川無巨木可供采伐。黃光昇不加重百姓負擔,“度郡邑大小,地理之遠近”,使各地合理負擔,還命位尊望高的官吏向當地夷民購買,轉運之費,暫時向其他省份借支,做到不加賦而又順利完成巨木的采供任務,受到世宗嘉獎,拜為兵部侍郎,總制湖北、四川、貴州三省。又因討平苗民叛亂和招回流民600戶有功,被召入工部任左侍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升任南京戶部尚書。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京振武營因總督糧儲侍郎黃懋,官裁軍餉,惹起變亂,黃光昇一面疏請恢復軍餉原額,一面及時處理負責處理軍庫主事黃鶚的不法行為,責成司法查覆,使“庫藏為之一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黃光昇被召入北京任刑部尚書。時嚴嵩秉政,黃光昇在任刑部尚書五年內不與私交,親自審理三大案件:一是審理薊遼總督侍郎楊選因“失城守”坐死罪,特旨楊妻流放二千里。二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嚴世蕃、羅龍文案。御史彈欬嚴嵩之子嚴世蕃在其母喪期內仍放任縱淫,并嚴嵩父子不法事。世宗罷嚴嵩相位,法司判嚴世蕃滴戌雷陽衛(wèi)(在廣東省),嚴世蕃同他的爪牙羅龍文逃回安徽徽州,經常誹謗朝政,建造園亭,聚眾4000人,氣焰囂張。南京御史林潤得悉這一情況,當即上疏。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世宗詔令逮捕嚴世蕃、羅龍文下獄,并令刑部尚書黃光昇、左都御史張永明、大理寺卿張守直審理。黃光昇查明嚴世蕃、羅龍文與??芡糁惫唇Y,聚集亡命之徒,南通倭,北通虜,準備叛亂,疾書上奏。嚴世蕃、羅龍文被處死,籍沒嚴嵩家產,計黃金3萬余兩,白銀25000余兩,其他珍寶所值又數百萬。三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戶部主事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勸說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班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論死。宰相徐階力救海瑞,黃光昇則把海瑞上疏比擬兒子罵父,以減輕罪責,并乘機把海瑞留在獄中,營護海瑞甚力(詳見《中國歷史大辭典》)。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才奏請釋放海瑞出獄。給事中沈束因向世宗進言,觸犯龍顏,被系詔獄達16年之久。黃光昇上疏乞求從寬處理,突然下旨釋放沈束為庶民。廷臣議論紛紛,黃光昇有難言苦衷,屢次向徐階表示辭歸之意。徐階一再挽留。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欽賜馳驛致仕,黃光昇趁機辭歸,回故里潘湖垵邊儒林書堂撰志著書。徐階也于隆慶二年(1568年)辭相。隆慶五年(1571年)四月,黃光昇被再起任南京刑部尚書。他力辭不準,只好勉強赴任。隆慶六年(1572年)十月,高拱指使下屬王時舉論劾。黃光昇就此回歸故里潘湖垵邊。歸家后,居鄉(xiāng)謙退,先世田廬之外少所增拓。郡國守相時造謁,與言國家大計及其平日歷官,厝履以為常。晚與縉紳耆宿為洛杜之游,品茶聊天,稱道而不亂。他閉門自重,論學重踐,摒元虛,大有吾泉文宗歐陽詹之風與儒家孔子、朱熹之范。晚年著書立說于南安葵山董埔,自號“葵峰”。有《四書紀聞》、《讀易私記》、《讀書愚管》、《讀詩蠡測》、《春秋采義》、《歷代紀要》、《昭代典則》、《陶集注解》、《杜律注解》等數百卷藏于家,而《讀易私記》學者宗之。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歲次丙戌農歷九月初七日卒于潘湖垵邊家中,終年八十一歲。海瑞及聞,悲傷至極,帶病前來奔喪,越年十一月十三日也瘁然卒于南京任上。神宗特遣福建左布政使陳馮孜造墳安葬,贈太子少保,謚恭肅;配留氏、王氏俱贈一品夫人?!吨I祭少保恭肅公》碑文長2米,寬1米,厚0.2米,現存于潘湖臨漳黃光昇研究會。墓在三十二都錦源山,舊有石翁仲、虎、馬、羊、馱龜、亭、欽賜祭葬坊在焉。
 
45、黃存中
  字魁草,號中舊,明·泉州惠安田邊人。建文(1399-1402年)中以人材選,初授中書舍人,轉禮部右侍郎,累官至南京禮部尚書,魁籍無考。按《龠山堂別記》載,建文四年(1402年)死于靖難。
 
46、黃汝良(1554-1647年)
  字名起,號毅庵,因喜讀《易》,改號易庵。明·晉江安平金墩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三世孫。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生。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黃伯善,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舉人,廣東廉州司馬,以廉潔勤政見稱。黃汝良從小知書好學。萬歷十三年乙酉(1585年)鄉(xiāng)試中舉,次年會試第二名、廷試二甲第十六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萬歷二十年(1592年),黃汝良奉旨冊封趙王。藩王倨慢無禮,要在王宮外安頓使節(jié)。黃汝良力爭,指出“天子無客禮”,堅持要入殿中行禮。冊封禮畢,隨即回京,所有饋贈禮物,一概不受。黃汝良自萬歷二十年(1592年)起,歷任南(京)、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兩次出任江寧、應天典試官。在主考中,他堅持擇優(yōu)錄取,從天從公,不避嫌怨。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黃汝良上疏請罷撤稅監(jiān)、礦監(jiān),嚴懲不法監(jiān)吏。時朝廷為彌補國庫匱缺,向全國各地派遣稅監(jiān)、礦監(jiān),榷征礦稅和其他雜稅,而榷稅太監(jiān)大都貪酷橫暴,許多地方的百姓紛紛起來反榷征、殺稅監(jiān)。朝臣言官曾不斷上疏,歷數稅監(jiān)罪惡,諫阻罷榷,但沒能遏止,有些正直大臣反而或被罷或被貶或至受刑治罪。黃汝良不顧身家安危,多次上疏奏罷稅榷,揭露監(jiān)丞胡汝煥等人的罪行。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會試,黃汝良以少詹事知貢舉,充任讀卷官。為嚴肅考場,他下令禁止催鼓,以免影響考生文思。這一科后來成為名臣的狀元楊守勤,就是由他選拔的。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黃汝良遷為禮部右傳郎、教習庶吉士。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會試,黃汝良受命為會試總裁。正好此科主考官李廷機、楊道賓、黃國鼎均為泉州晉江人,他們志節(jié)相同,持正不阿,從嚴不貸,都以為國選賢為已任,是科所選多賢才俊士,許多人后來成為輔弼卿相或名臣,單泉州就有探花張瑞圖、會魁楊道寅、進士楊瞿崍、林欲楫、蔡侃、蘇懋征等。黃汝良目睹朝政日非,即以母年垂暮為由,乞假侍養(yǎng),沒有得到批準。后又連續(xù)9次上疏乞歸,均不批復,直至母親去世,才獲準回鄉(xiāng)治喪守制。回安平后,家居杜門不出,無意仕途。天啟元年(1621年),在群臣交相推薦下,黃汝良起復為南京禮部侍郎,后北遷改任吏部侍郎。熹宗初立,朝政未修,百務廢弛。黃汝良上疏條陳政務“十策”,建議整頓朝綱,嚴明法紀,恢復宗法,整飭吏治。受到當權者猜忌,安排他出任南京禮部尚書。他乘此機會,再次乞歸回籍。天啟五年(1626年),熹宗召復黃汝良為禮部尚書,兼掌詹事府,總裁修纂《實錄》,黃汝良再三推辭,不準。翌年五月入都就職。時值魏珰(魏忠賢)把持朝政,專橫跋扈,大興讞獄,誅殺忠良。黃汝良嫉惡如仇,每當魏珰之面,除禮節(jié)性一揖后,即掉頭而去,不與交言,因而結怨魏珰。黃汝良受命總裁編修神宗、光宗《實錄》,必然要涉及晚明宮廷“三大要案”。魏忠賢要為“三案”翻案,命其黨羽編撰《三朝要典》,主要內容為纂集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有關“三案”的諭示、奏疏、檔冊,并加按語編成,目的在于阿諛魏忠賢,誣陷東林黨人,作一網打盡之計。并要,并要黃汝良編修《實錄》時,“凡事關三案者,均據《要典》補正”。 黃汝良對此大為憤慨,不因權勢高壓而屈從,持正據實,嚴加駁斥,力保忠良。因此魏珰視黃汝良為眼中釘,而黃汝良也以事勢難為,堅請休致。崇禎元年(1628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嚴懲魏忠賢及其黨羽。黃汝良賦《太平歌》十首以志慶。同時,就《實錄》和偽書《要典》有關“三案”一事,寫成《申大義、核信史》表章,上奏朝廷,議請為“三案”被害的楊漣、左光斗、高攀龍、袁化中、張慎行等人平反,提出要焚毀《三朝要典》偽書,校正《光宗實錄》中不實之詞,以重信史。表章上聞,得到贊許,詔加黃汝良為太子太傅,以原職起用。黃汝良陛見,又上“時務八要”,其中有關“恤民、懲墨、節(jié)財、練兵”諸條,得到嘉許。在文華殿召見時,黃汝良以“加派疊征,民命不堪”,直言不諱地勸告思宗“減征、輕賦”,以蘇民困。當時,朝廷正命群臣推薦首輔(宰相),許多人都矚目黃汝良。適值黃汝良上奏《祈雨疏》壽章,文中批評時政,語氣切直,觸犯思宗,此議遂罷。崇禎八年(1635年),黃汝良以年邁體衰,乞請休退歸里。辭朝陛見時,仍諄諄進言,請思宗“培元氣,持大體,急先務,寬小過”。崇禎十五年(1642年),思宗親下敕書,遣官饋送彩印羊酒到黃汝良府中存問。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鄭成功在安平舉義抗清,得到晚年居家的黃汝良大力支持,“自傾倉廩以助軍需”。次年無疾而終。著有《河干集》、《野紀朦搜》、《東宮大學講章》、《歷朝奏疏》、《皇明樂律志》、《山居聯句》諸書。
 
47、黃居中
明·晉江安海人,黃虞稷(參見《泉州人名錄·黃虞稷》)之父。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三世孫。萬歷十三年(1585年)舉人。初授上海縣教諭,后遷南京國子監(jiān)丞,遂全家徙居江陵(今南京) 。晚年特建“千頃齋”,用來珍藏書籍,畢生所收書籍達6萬余卷,著有《千頃齋集》、《千頃齋藏書目錄》、《文廟禮樂》等。 
 以上為福州東街(三坊七巷)中黃巷之裔歷代杰出名士人物傳選編 

 
    黃翰林 | 2005年 05月22日 10 : 17 
    Email:wlyyhuang@tom.com 
    個人主頁:www.tom.com

來源:網絡 制作:樵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朝尚書譜[43]:禮部尚黃鳳翔
福建泉州黃榜眼祖地考察記,名著人子須知經典案例,四代八進士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官常典 第二百七十六卷
《明史·南居益?zhèn)鳌吩募胺g
南居益
[轉載]古書例【德孝感動天地六十年尋得祖墓】【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