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01
《月夜》杜甫視頻朗誦_騰訊視頻月夜【盛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月夜》杜甫 視頻朗誦“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譯文】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么皎潔美好,你在州閨中卻只能一人獨看。
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兒幼女們,還不理解你望月懷人思念長安!
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頭發(fā)濕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讓月華照干我倆滿是淚痕的臉!
《月夜》杜甫視頻朗誦“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原創(chuàng)-高清正版...【譯文】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
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悄悄,西瞧瞧看著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
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fā),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
什么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學(xué)渣樂園——一起讀詩:王維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_杜甫月夜_網(wǎng)易...文化 詩詞 杜甫 唐詩賞析【譯文】
今夜的圓圓的秋月是多么皎潔美好,妻子卻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
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思念在長安的父親,還不能理解母親對月懷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烏云似的頭發(fā)被打濕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什么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
月夜杜甫在線試聽_唐詩宋詞_高音質(zhì)歌曲_九酷音樂【譯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在他鄉(xiāng)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染香的霧氣打濕你的鬢發(fā),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時能并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你我盡把淚痕擦干。
此詩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首聯(lián)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說透詩人在長安的思親心情;頷聯(lián)說兒女隨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親人之情,表現(xiàn)詩人懸念兒女、體貼妻子之情;頸聯(lián)寫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長思,充滿悲傷的情緒;尾聯(lián)寄托希望,以將來相聚共同望月,反襯今日相思之苦。全詩構(gòu)思新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情真意切,深婉動人。
這首詩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shè)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答案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月夜原文、翻譯及賞析_杜甫古詩_古詩文網(wǎng)【注釋】
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shè)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閨中:“閨”的本義是宮中小門,也用以指宮室、內(nèi)室,并特指婦女的居室。舊時女子未婚時守在閨中,結(jié)婚后一般也不輕易拋頭露面,于是被稱作“閨中人”,口語則稱作“屋里人”。本詩“閨中只獨看”一句中,“閨中”即指詩人的妻子,沿用以處所代人的習(xí)慣。
看,讀平聲。
憐:“冷”的繁體原作“憐”,有兩個義項:一是憐憫、同情的意思。如《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一是愛憐、愛惜的意思。如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詩:“獨憐幽草澗邊生”。本詩“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句中“憐”是同情的意思。在古代漢語中,“憐”和“憐”是兩個字?!皯z”還可以讀líng,聰明伶俐的意思。
憐:想。 未解:尚不懂得。
云鬟:古代婦女的環(huán)形鬢發(fā)。
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來的膏澤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為云鬟在夜霧籠罩之下,所以把霧說成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濕,玉臂生寒。阮籍詩《詠懷·其十四》“明月耀清暉?!?清輝:指月光。
倚 :“倚”在古漢語中用作動詞,是斜靠著的意思。本詩“何時倚虛幌”,句中“倚”是斜靠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是偏斜的意思。成語有“不偏不倚”。另外,還有合著(音樂)的意思。如按曲譜填詞,這樣的長短句又叫“倚聲”。值得注意的,“倚”和“依”二字都有“依靠”的意思,但詞義輕重不同?!耙馈笔强拷澄铮饬x輕;如王之渙《登鸛鵲樓》詩:“白日依山盡”?!耙小笔强吭谀澄锷希饬x重。
虛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雙照: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與上面的"獨看"對應(yīng),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與上面的"獨看"對應(yīng),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淚痕:隋宮詩《嘆疆場》“淚痕猶尚在。”
【作者簡介】
百科詳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1371篇詩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別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jīng)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yù)之后裔(杜甫為杜預(yù)二十世孫)。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fēng)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jīng)過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
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稱他的詩為“史詩”。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答案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fēng)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fēng)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shù)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清初文學(xué)評論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guān)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xiàn)代研究者的贊賞。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xué)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guān)。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guān)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因官職卑微,也沒有什么名聲,未被囚禁,但身陷叛軍占領(lǐng)之地,安危難測。當此之際,親情最難釋懷,于是寫下這首五律,表達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gòu)思采用從對方設(shè)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xué)此法度。
【句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么皎潔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閨中獨看。開篇寫得既突兀又形象。詩人身在長安,不寫長安的月夜,卻寫起鄜州的月色;不寫自己懷念妻子,反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種寫法雖違常規(guī),但細細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內(nèi)。正是因為詩人在長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獨看”,雖是描寫想象中妻子孤獨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時感情是那樣的真摯和凝重。妻子如此,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種寓主觀于客觀,以客觀寫主觀的手法,新穎而別致。“鄜州”,今陜西省富縣。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上一聯(lián)寫懷念妻子,這一聯(lián)寫思念兒女,抒發(fā)無言的懸念之苦。詩人在遠方憐愛著小兒幼女們,想著他(她)們還不懂得想念遠在長安的父親,還不理解母親望月懷人,思念長安!兒女幼小,不懂世事,詩人自是無限憐愛。同時,也進一步顯出妻子之“獨”。她攜兒帶女,獨處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遙憐”一詞,道出詩人無限的憂思和憐愛,同時也反襯出妻子的遙念和傷悲。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說:“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之不能思,又進一層。須溪(劉辰翁)云:'愈緩愈悲’是也?!?div style="height:15px;">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散發(fā)著芳香的頭發(fā)已為霧氣所濕。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應(yīng)該感到凄寒。這兩句描繪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籠罩在清光夜霧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繪了一個似乎近在身旁卻又遠在天邊的幻象,詩人神思恍惚的情態(tài)也可以想見。明末王嗣奭《杜臆》云:“語麗而情更悲”。“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霧”,夜霧本無香,香是從云鬟中散出。“云鬟”,婦女如云一樣的鬢發(fā)。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答案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何時能團聚,雙雙依偎在薄帷前,共賞和今天一樣的月光?讓月光照干我倆兩地相思的淚痕!
妻子擔(dān)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淚下。詩人想到妻子憂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傷心落淚。這是補足前面未曾說出的憂思之淚。兩地“獨看”,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虛幌”,薄而透明的帷帳?!半p照”,指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與“獨看”對應(yīng),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詩以結(jié)尾為難,既要收得住,又要宕開去,給人以遐思。此詩結(jié)句可謂深得其中三昧。
【賞析】
詩人首聯(lián)點明時間、地點:“今夜”,實指今夜,也希望只有“今夜”;“鄜州”,妻室所在的地方;“閨中”,指代妻子。明明是詩人在長安望月,思念妻子,卻從對方著筆,想象遠在鄜州的妻子獨自望月,思念長安的丈夫。構(gòu)思獨特,曲折深婉.一“獨”字,寫盡了妻子孤單落寞的凄楚情狀,既顯示了夫妻之間往日相守的深情,又飽含詩人對妻子獨居異地的憐惜之情,而且還與下聯(lián)的“未解憶長安”、尾聯(lián)的“雙照”照應(yīng)。所以,“獨看”是全詩的詩眼所在。
頷聯(lián)聯(lián)想“小兒女”的情狀:孩子還小,既不懂父親在長安處境的危惡,更不懂母親是怎樣牽腸掛肚地思念他們遠在長安的父親。小兒女的“不解”襯托妻子的“獨看”,并點明“獨看”在于“憶長安”。不僅憶身在長安的夫君,更憶以往全家在長安團聚的美好時光、盼望重回長安完聚。從而加重了看月時的孤獨,使“憶”更加悲切落寞?!斑b憐”,相隔遙遠,即使愛憐也無濟于事,更突出了孤單凄惻的情懷。這些都是對“獨看”的進一步延伸。
頸聯(lián)進一步描繪妻子看月憶長安的情狀:“香霧”和“清輝”寫環(huán)境的清麗;“云鬟”和“玉臂”寫妻子的秀美;“濕”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了的結(jié)果。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望,秋夜的霧氣沾濕了秀發(fā),清冷的月光灑滿潔白如玉的雙臂,思念的淚水正充盈眼眶??美麗專情的妻子形象躍然紙上,聯(lián)想中滲透著詩人對妻子無限關(guān)愛的深情,“語麗情悲”。
尾聯(lián)正面抒寫自己的離愁和對妻子的思念:“何時”對應(yīng)“今夜”;“虛幌”,薄而透明的窗簾,照應(yīng)“閨中”;“雙照”對應(yīng)“獨看”。什么時候才能共倚窗帷、共賞明月、共訴離情?這一問,既是詩人與家人團聚的殷切期盼,伉儷情深、相思如渴,盡在其中;又是詩人渴望故土收復(fù)、戰(zhàn)亂止息、天下人都能闔家團聚的美好愿望,感時憂國、關(guān)懷蒼生,暗含其里。首尾關(guān)合,章法緊密,境界深遠。
全詩構(gòu)思新穎,用語精工,結(jié)構(gòu)巧妙,筆法婉曲。它先作反敘,再行旁村,復(fù)設(shè)想象,更加照應(yīng),首尾相聯(lián),清通一氣,在藝術(shù)上已完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賞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兒女暫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時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閨中:指妻子。“閨中人”的省稱。只:副詞,用于謂語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個范圍??勺g為“只有”。獨看:一個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個人望月懷人。對面寫起:詩人對月懷念妻子,卻設(shè)想成妻子對月懷念自己。“獨”字為下二旬張本。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遙:遠。從長安至廊州相去甚遠。憐:憐憫。小兒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憶長安:懷念長安。意思是懷念身在長安的父親(詩人自己)。這里以“長安”代指身在長安的人。 設(shè)想兒女不解母親憶念之情,體貼入微。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香霧:帶有脂粉香的霧氣。云鬟:烏黑如云的頭發(fā)。濕,打濕。設(shè)想夜深霧起,妻子的鬟發(fā)被水氣沾濕了。清輝:指月光。玉臂;潔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jīng)鲆庖u來?!鹪O(shè)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無限。
何時倚虛幌(huǎng),雙照淚痕干? 何時:什么時候。期盼之詞。倚:相倚。虛幌:薄而輕的帷幔。“倚虛幌”是團聚的具體形象。雙照:“雙”承“獨”,“照”承“月”,月光同照兩人,反襯此刻“獨看”。淚痕干:眼淚不再流淌。反襯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對團聚的期望。以設(shè)想團圓的情景結(jié),仍扣月夜。
【賞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應(yīng)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jīng)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lián)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fēng)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lián)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yīng)該和“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jié)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lián)之中?!敖褚灌~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dān),哪能為她分憂??!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xiàn)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lián)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xí)?dān)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jié)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jié):“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答案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guān)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半p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
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nèi)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賞析】
這首詩以《月夜》為題,抒寫夫妻懷念的至情,反映了亂離時代的相思之苦。全詩語淺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緊密,而不失流暢清麗,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五律至此,無愧詩圣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緣景物而發(fā),或睹物思人,或觸景生情。望月懷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寫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滯。一代詩圣,落筆見奇,因情造象,不寫自己望月懷妻,而將相思之情幻化為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設(shè)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子的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這類景象,都是詩人意中之景。其寫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說:“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
【賞析】
天寶五年(746),杜甫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把妻子兒女寄養(yǎng)在離長安二百里外的奉先縣,自然是分離要比團聚的時候多。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詩人任胄曹參軍不久,抽空回奉先探親,但迎接他的是幼子餓死的噩耗。詩人把那次探親旅途見聞、遭遇和感想,寫成著名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有“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詩人慚愧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zé)任。幾乎是在詩人寫這首長詩的同時,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把家搬到更遠的白水縣。次年六月潼關(guān)失守后,杜甫又攜家到鄜州暫時棲身。當詩人得知肅宗李亨即位靈武后,為了報效朝廷,他于七、八月間只身去投奔肅宗,以至于在途中被亂軍俘虜。
這首詩大約寫于中秋之夜,這本是和平年代舉家團圓賞月的節(jié)日,所以詩從月寫起。詩人推測妻子此刻正在鄜州棲身之所望月懷人,為親人不能團聚而嘆息,為丈夫在長安的處境而擔(dān)憂。在封建社會,妻子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丈夫,“夫榮妻貴”是公認的信條。杜甫在長安奮斗十年,未能榮進,不僅使妻子未獲顯貴,而且淪落到連平常人也不如的處境。喪子,逃難,這主要是由于時代造成的悲劇,但詩人卻內(nèi)咎是自己未能盡職,欠了妻子許多債。詩人感念共患難的妻子,不說中秋之夜自己不能安寢,千言萬語想對妻子訴說;而設(shè)想“寄異縣”的妻子望月懷人,久久不能入睡。這種從對面寫起的手法,充分顯示出詩人對妻子的真摯感情。整首詩就是在這種推測、設(shè)想中展開的,讀來感人至深。妻子是和兒女一起生活的,詩中卻說是“獨看”,這是因為以前他們曾經(jīng)“同看”過,在他們的患難生活中,曾有過許多次的“共度良宵”的經(jīng)歷,顯出今夜妻子形單影只的難堪。還因為妻子的心事,眼前的兒女年幼無知,無法理解,更不會替母親分憂──詩的下面兩句對此作了解答?!皯涢L安”很可能包含往日一家人在長安城中共同生活的情景,更主要的則是指今日丈夫身陷亂軍集中營里;安危未曉,生死未卜。妻子為詩人承受了多大的精神負擔(dān)。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答案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一聯(lián)是對妻子望月懷人形象的描繪。詩人設(shè)想夜深了霧氣會浸濕妻子的“云鬟”,清冷的月色里,妻子的“玉臂”也會感到寒冷。詩人用“云鬟”“玉臂”來形容自己妻子的外貌特征,所傳達出的是詩人對妻子的眷戀之情;而這份深愛之情正是做丈夫的對妻子的最好安慰。清代沈德潛說:“五六語的情悲,非尋常袱艷?!碑斚氲狡拮討n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詩人不免傷心落淚。想象中妻子也在落淚。兩地看月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jié)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jié):“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蔼毧础钡臏I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清晰可辨。
【賞析】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nèi)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在一二兩聯(lián)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yīng)該和“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jié)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lián)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dān),不能為她分憂。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xiàn)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思而學(xué)教育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jié)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jié):“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蔼毧础笔乾F(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對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采用這種從對方設(shè)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里生發(fā)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后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賞析】
安史之亂后,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羌村,然后自己北上追尋肅宗,卻被叛軍扣留,送往長安。這首《月夜》,就是杜甫羈縻在長安期間思念妻小的詩作。這首詩高明之處,在于自己濃濃的思念之情溢于言外,卻無一字描寫自身,而是以對妻小當下情境的想象呈現(xiàn)出來。詩人暗夜里獨對明月,油然而起相思,然而在詩中,“獨”這一字,卻是用在妻子身上的?!蔼殹弊旨群侠碛植缓侠怼F拮优c杜甫天各一方,兩人皆是獨自對月,然而妻子還有兒女相伴,似乎還算不得真“獨”。頷聯(lián)對此作出了解釋,兒女年幼,尚不能理解這家人分散的離憂,從心境上而言,妻子仍然是孤獨的。而兒女不會思念一句,又能反襯出詩人對妻子在這樣一個良夜必然也如自身一般思念對方的堅定信心。正如前人總結(jié)的,不言我思家人,卻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兒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這樣反復(fù)曲折的筆法,也只有杜甫才能用的這么出神入化。
以人襯我的手法,并非杜甫首創(chuàng),《詩經(jīng)》中已經(jīng)有所運用?!段猴L(fēng)·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錢鍾書認為,這里父親如果是當面對人囑咐,應(yīng)當說“嗟女行役”,而這里是“嗟,予子行役”,應(yīng)該理解為行役在外的人思念親人而想象出來的口吻,以此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豳風(fēng)·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蓖瑯邮切幸墼谕庵?,不過這里是即將結(jié)束征役返回家鄉(xiāng),“鸛鳴于垤,婦嘆于室”以下,都是想象家中妻子勞作憂思的情狀,從而將自己一腔情思表達的淋漓盡致。杜甫將這種手法用得更加純熟,層次更加豐富,語意更加曲折,讓后世之人激賞不已。李調(diào)元《雨村詩話》說:“古人善用反筆,善用傍筆,故有伏筆,有起筆,有淡筆,有濃筆,今人曾夢見否?”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一句,用語極為艷麗,在杜甫詩中是非常罕見的。杜甫對妻子,最常稱的是“老妻”,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fēng)雪。”《自閬中領(lǐng)妻子卻赴蜀山行》:“何日干戈盡,飄飄愧老妻?!薄肚矏灧畛蕠拦ざ崱罚骸袄掀迲n坐痹,幼女問頭風(fēng)?!薄都念}江外草堂》:“偶攜老妻去,慘澹凌風(fēng)煙?!倍鸥θ畾q上娶弘農(nóng)縣司農(nóng)少卿楊怡十九歲的女兒為妻,這位楊氏女嫁給杜甫后,沒享受幾年安逸生活,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窘?jīng)r,帶著八九個孩子,加上杜甫年幼的弟弟,粗衣布服,食不果腹,卻無怨無悔。這是我們讀杜甫詩能清晰感受到的這位老妻的形象。而老妻的妍媸形象如何,比較模糊?!跋沆F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即使加諸一般的美人身上,也已經(jīng)算的用筆很重了,杜甫卻毫不慳吝地用來描寫自己的妻子,足見在杜甫心目中,楊氏女是當?shù)闷鹨晃淮竺廊说?。這也是杜甫用情至深的一個表征。梁啟超說杜甫是“情圣”,真可謂杜甫知己。霧濕云鬟,月寒玉臂,可見癡念之深。杜甫推己及人,認定兩人必是同對明月,竟夕相思。就如《紅樓夢》里寶黛二人,“一個在瀟湘館臨風(fēng)灑淚,一個在怡紅院對月長吁,卻不是人居兩地,情發(fā)一心!”詩最末一句“雙照”的美好愿望,是對“獨看”的回應(yīng),將“獨”這一詩眼坐實了,可見杜甫做詩的森嚴法度。雙照之淚,既是久別重逢的喜極而泣,又是回憶離散的悲傷之淚。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也正是此意。
【賞析】
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shè)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賞析 】
《月夜》杜甫與妻子楊氏,漂泊患難30年的悲苦愛情
開元二十四年(737年),杜甫去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jié)果落榜,于是去兗州投奔父親,開始了游歷齊趙之地,在那里他認識了他一生唯一的妻子楊氏。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29歲的杜甫與19歲的司農(nóng)少卿楊怡之女結(jié)婚,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而岳父司農(nóng)少卿則相當于財政部和農(nóng)業(yè)部的副部長,兩家自然時門當戶對,杜甫雖然年長妻子十歲,但兩人并沒有代溝,婚后的生活也很美滿。
天寶五年(745年),33歲的杜甫結(jié)束了“裘馬頗輕狂”的漫游生涯,與妻子楊氏來到長安謀求科舉仕途,不幸的是他參加過多次科舉考試,均未及第,父親去世后,他家道中落,沒有生活來源的二人時常是饑寒交迫,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后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zé)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43歲,至長安也十年有余,這期間全是妻子楊氏操持著整個家,為養(yǎng)活妻兒而接受了這所學(xué)無用之職。不料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看望妻兒,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div style="height:15px;">
就這樣,雷雨斷斷續(xù)續(xù)下了十多天,一家人在泥濘中相互拉扯著往前走。756年,不忍心看著妻兒跟自己漂泊流浪,杜甫將妻兒安頓在鄜州,只身北上,卻不料又被叛軍抓獲押回長安囚禁近一年,長安凄冷的夜,她想到了獨自一人帶著八個孩子的妻子楊氏,寫下了感人的《月夜》:
此時的杜甫已經(jīng)44歲,卻用這種肉麻的詞思念妻子,而妻子也已經(jīng)34歲了,獨自拉扯這么多孩子,儼然從一個千金小姐變成為一個村婦,而杜甫卻用“云鬢”與“玉臂”來形容自己的妻子,只是因為他太愛自己的妻子了。
杜甫于757年才找到肅宗,“去年潼關(guān)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這是何等的落魄,隨后杜甫被授予左拾遺,此時的他卻不知妻兒如何,“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比聞同罹難,殺戮到雞狗”,“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
后杜甫得以機會去找妻兒,“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櫪上追風(fēng)驃。(《徒步歸行》)”一年多未通音信,妻子以為他已經(jīng)不在了,杜甫和妻子楊氏在羌村過了一段恩愛的夫妻生活,這些在杜甫的《羌村三首》里可見:
小兒子貧血,兩個女兒穿著補丁的褲子都蓋不住膝蓋,但在羌村,杜甫也卻是過上了這十幾年來最平靜的日子,也算是妻子楊氏最滿足的日子,““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fù)光,癡女頭自櫛。學(xué)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758年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9年,早就對朝廷不滿的杜甫辭官,又開始了漂泊生活,直到764年杜甫做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期間的六年,杜甫一家借住在浣花溪旁的一座古寺里,生活在饑寒交迫,《百憂集行》:
代宗大歷元年(766年)杜甫一家到達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過上了天倫之樂。這段時間也是二人結(jié)婚25年最幸福的時光,《江村》:
但好日子卻是如此的短暫,768年杜甫的靠山嚴武去世,杜甫又開始了漂泊,大歷五年(770年),59歲的杜甫乘船由湘江轉(zhuǎn)汨羅江,因貧病交加,在昌江中的一條破船上凄涼地死去,妻子楊氏變賣衣務(wù)才買了棺材將丈夫入殮,隨后楊氏與子女們一路顛簸回到了洛陽鞏縣的陸渾山莊,丈夫走后,楊氏生活清苦,不久也抑郁而死,這個千金小姐,至嫁給杜甫,多數(shù)時間是在漂泊、擔(dān)心與操勞中度過的。但在杜甫的詩中,他親昵地稱楊氏為“老妻”、“瘦妻”、“妻孥”,可見杜甫是深愛著自己的妻子的,杜甫一生也就僅此一任妻子,這在盛行一妻多妾的唐代實屬難得。
因為杜甫死的早,文采斐然的他并沒有給心愛的妻子立傳,我們也無從知其姓名,但這并不妨礙歷史記住這個偉大的女性,在貧困和動亂中,兩人共生了9個兒女。杜詩中寫到妻子的竟有二三十首之多,真切地記錄了這對患難夫妻30年的艱難處境和情感歷程。
杜甫的次子杜宗武因貧病交加,不久也死了。孫子杜嗣業(yè)“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夜”,直到四十三年后的元和八年(813年),才東籌西湊,費盡周折,將杜甫與楊氏合葬于家鄉(xiāng)首陽山前的祖墳里。
《唐詩歸》:譚云:“遍插茱萸少一人”、“霜鬢明朝又一年”,皆客中人遙想中相憶之詞,已難堪矣。此又想其“未解憶”,又是客中一種愁苦,然看得前二絕意明,方知“遙憐”、“未解”之趣(“遙憐”二句下)。鐘云:“淚痕干”,苦境也,但以“雙照”為望,即“庶往共饑渴”意(末句下)。
》:紀昀:言兒女不解憶,正言閨人相憶耳。故下文直接“香霧云鬟濕”一聯(lián)。虛谷以為未及兒女,殊失詩意。入手便擺落現(xiàn)境,純從對面著筆。蹊徑甚別。后四句又純?yōu)轭A(yù)擬之詞,通首無一筆著正面,機軸奇絕。馮舒:只起二句,已見家在鄜州矣。第四句說身在長安,說得渾合無跡。五、六緊應(yīng)“閨中”,落句緊接鄜州、長安。如此詩是天生成,非人工碾就,如此方稱“詩圣”。許印芳:《三百篇》為詩祖,少陵此等詩從《陟岵》篇化出。對面著筆,不言我思家人,卻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兒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寫閨中人,語要情悲。結(jié)語“何時”與起句“今夜”相應(yīng),“雙照”與起句“獨看”相應(yīng)。首尾一氣貫注,用筆精而運法密,宜細玩之。
》:詩有借葉襯花之法。如杜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自應(yīng)說閨中之憶長安,卻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此借葉襯花也。總之古人善用反筆,善用傍筆,故有伏筆,有起筆,有淡筆,有濃筆,今人曾夢見否?
《唐詩矩》:尾聯(lián)見意格。結(jié)云云,則今夕天各一方,淚無干痕可知,此加一層用筆法。題是《月夜》,詩是思家,看他只用“雙照”二字,輕輕綰合,筆有神力。
《峴傭說詩》: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少陵“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是身在長安,憶其妻在鄜州看月也。下云:“遙憐小兒女,未解憶安長,”用旁襯之筆;兒女不解憶,則解憶者獨其妻矣。“香霧云鬟”、“清輝玉臂”,又從對面寫,由長安遙想其妻在鄜州看月光景。收處作期望之詞,恰好去路,“雙照”緊對“獨看”,可謂無筆不曲。
劉后村《詩話》:“故人陳伯霆讀《北征》詩,戲云:子美善謔,如'粉黛忽解包’、'狼籍畫眉闊’,雖妻女亦不恕。余云:公知其一耳。如《月夜》詩云:'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則閨中之發(fā)膚,云濃玉潔可見。又云:'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其篤于伉儷如此?!?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