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當(dāng)中,皇帝出了不少,王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沒有那個朝代跟大明朝的王爺一樣,老是起兵造反,要知道朱元璋可是真的像養(yǎng)豬一樣養(yǎng)著這群“朱”,從出生到入土的包辦,根本不用愁活路??善陀心男┎慌滤赖囊纯棺约医y(tǒng)治,誰稀罕做王爺,要做就做大的。
朱棣,給藩王造反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朱棣作為藩王是明朝第一個造反成功的,從此之后順風(fēng)順?biāo)蔀榱四莻€全天下最尊貴的九五之尊,很多藩王是一輩子都打不到這樣的高度。不管是之前的建文帝削藩太狠了造就了朱棣的起義,還是朱棣之前就有這個心,皇帝位子的誘惑確實太大。身為老朱家子孫的他們,肯定多少人都是在覬覦這個位子,畢竟同樣都是朱元璋的子孫,為何他們能上去,自己就上不去。
造反的風(fēng)險有多高,朱棣為了防止自己失敗,是真的算是破釜沉舟了,將自己的兄弟一個個拉下水,就是為了拉攏他們變成自己的勢力,這樣的才能以藩王之力和王室對抗。
朱棣造反成功有一個繞不開的因素,那就是正好建文手里真的沒什么可用之人,都是些儒臣文生,將領(lǐng)基本上都被他的父親朱元璋殺完了,可用的可能就那個李景隆了。可是李景隆這個人,說實話真的有些草包了,跟久經(jīng)沙場的朱棣相比,那就是不堪一擊,不攻自破。最后他還打開南京城城門,讓朱棣進(jìn)城,這樣建文帝拿什么跟他斗。
因為朱棣的成功給后世的明朝藩王做了“榜樣”,人人都有一顆做皇帝的心。他兒子朱高煦就是一個例子但是可惜遇上了不是建文帝的侄子。
朱高煦,夢想要有,萬一實現(xiàn)了呢!
因為朱棣的偏心,對待長子朱高熾有些看不上,更喜歡這個長得像自己,在靖難中立功無數(shù)的老二朱高煦,在最后的皇位繼承上,給了他這個老二無限的希望,于是便讓他擁有了很“美好”的夢想,成為一個像自己父親那樣,當(dāng)上皇帝的人。
懷抱著這樣的夢想,就有了同樣造反計劃,朱棣病逝并不是在北京城中,而是在征戰(zhàn)回家的途中,當(dāng)時并沒有人知道朱棣已經(jīng)病逝,全是仰仗著楊榮、金幼孜這些支持太子的文臣,不然憑著朱高煦之前陷害太子黨,將很多太子這邊的文臣入獄之后,太子面臨的就是無人可用。
這樣的一出鬧劇之后,朱高熾才有了自己的應(yīng)有的位置,但是已經(jīng)籌劃了多年的漢王怎么肯善罷甘休,跟自己哥哥斗完了之后,就跟侄子斗。可是人家朱瞻基可沒有他爹這樣的仁慈,一旦侵犯到了自己的皇位,肯定就不會手軟,而漢王他卻把他想成了軟弱的建文帝。最后自己作死,讓宣宗把他直接蒸死在了大銅鐘當(dāng)中。
朱宸濠,人活就是一口氣,失去的總要拿回來
寧王朱宸濠造反,可和之前的兩個人造反完全不同,更多的是咽不下這口氣。他是第四代寧王,第一代寧王朱權(quán)就是在朱棣這里受氣了,還是接連著受了三代窩囊氣。朱棣作為老哥,之前明明答應(yīng)好的,江山得到了可以分一杯羹,但誰知道不僅沒有分,還讓自己遷封地,越遷越小,越來越不喜歡,王府呢因為朱棣也是越改越小,這個憋屈事情本來就憋在了心里20多年,迫于皇權(quán)之下,只好先妥協(xié)。
好不容易熬到了朱棣去世侄子繼位了,想著這怎么也得賣叔個面子,就試試看看能不能換封地,結(jié)果人家說一句:已經(jīng)呆了20多年了,看來住習(xí)慣了吧,還是別換了吧叔,可是噎住了這老寧王。沒想到侄子剛上去了就不在了,孫子輩的朱瞻基上去了,那就試試唄,可是就是這個孫子把自己罵的跟個孫子一樣,還得給人家寫賠禮道歉信,這個心理堵得呀,就這樣老寧王抱著這樣的遺憾去世了。
到了朱宸濠這一代之后,他們寧王家時代都知道朱棣這一家子的所作所為,人家也咽不下這口氣,于是早早就打算好了造反,那就是自己的也要到京城去當(dāng)皇帝,你們這一家子皇帝真不厚道。人活就是一口氣,失去的總要拿回來。
朱元璋給這些藩王們提供的條件可是不錯的,逢年過節(jié)有錢賞,有新衣服穿,而且生孩子了國家給養(yǎng)著,地方上的稅收你可以拿一部分,根本不用出去掙錢養(yǎng)活自己。可是偏偏這些王爺們就是玩點刺激,想爭爭皇帝位子。其實也不是作死,更多的皇帝這個位置本身充滿的誘惑力,足夠他們割舍一切去得到它。
不管是朱棣、朱高煦還是朱宸濠,都是為了各自的目的,想方設(shè)法得到這個皇帝位子,因為王爺即使再好,也不過是王爺,皇帝再差勁,那都是全天下權(quán)力最高的人,更不用每天囚禁在這一畝三分地,沒有自由、沒有權(quán)力,也沒有人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