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看網絡小說的時候,看到排行榜前面的有些小說叫什么回到明朝當王爺之類的,點開一看,里面的主角都是明朝的王爺,然后他們各種有權有勢,逍遙自在。其實這些作者大多都是意淫出來的,真要是穿越到明朝當王爺,恐怕要跟他們寫的那種逍遙自在的生活截然相反了。
提到明朝的王爺,我把其分成四個時期,這四個時期的王爺們過的日子是不一樣的。跟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朱元璋像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怎么樣才能把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對于朱元璋來說是一個大難題。而反觀中國之前歷朝歷代的傳統(tǒng),無非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其中秦朝實行郡縣制,但是二世而亡;漢朝實行分封制,但是爆發(fā)了“七王之亂”,對王朝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朱元璋這個時候,也是在郡縣制和分封制之間陷入了迷茫。
經過長久的思考,還有大臣的建議,朱元璋最后選擇了分封制與郡縣制并行。他的考量是,統(tǒng)治這個龐大復雜的帝國需要一套成熟的官僚體制,歷代王朝已經發(fā)展基本成熟的郡縣制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為了朱氏子孫能夠永坐江山,分封制又是非常必要的。農民階層出身的他,對于子孫的信任是遠遠高于他身邊的大臣的,所以說他希望通過分封自己的子孫來拱衛(wèi)朱氏江山。
朱元璋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
當時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四個兒子,他把他們分封在全國各地,尤其以邊關最多。就這樣他的兒子們就形成了一道在朱元璋看起來非常堅固的防線,鞏固著中央王朝。
明初藩王分封圖
這個時候的王爺手中的權力是很大的。因為他們中的大部分需要鎮(zhèn)守邊關,所以都是手握重兵,動輒數(shù)萬的兵力。燕王朱棣被封在北京,寧王封在熱河,晉王封在山西,遼王封在遼東,代王封在大同,肅王封在甘肅,他們又叫作塞王。每一個王府都配有自己的軍隊,而且在接到皇帝的命令以后,還可以命令指揮當?shù)氐能婈?。當有軍事行動時,地方軍隊還要接受這些親王的指揮。軍事大權在握的親王們,如同一個個土皇帝,不僅生活上非常優(yōu)渥,還享有尊崇的地位。無論是吃穿用度,還是婚喪嫁娶,都是普通人遠遠趕不上的。
據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而且朱元璋還規(guī)定,在中央危險,當朝天子被佞臣迷惑的時候,親王還可以出兵國都清君側,燕王朱棣就是以這個借口發(fā)兵南京,篡奪皇位的。要知道歷朝歷代,皇帝們都是非常忌諱有人帶領重兵進軍國都的,可是在朱元璋時期,卻是一個例外。
一句話總結這一時期的王爺們就是,大權在握,地位超然。
建文帝朱允炆像
在朱元璋確定了親王制度以后,經過若干年的發(fā)展,有些親王的實力已經很強了。就比如寧王,他擁有大明朝最強的騎兵——朵顏三衛(wèi),這支軍隊也在后來朱棣反叛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就是燕王朱棣,一直在暗中發(fā)展自己的力量,實力不可小窺。
朱允炆繼位以后,面對他的這些叔叔,他很難得到一個皇帝應有的尊重。面對這些威脅他聽從了方孝孺等人的建議,開始著手削藩。
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橚,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隨后,建文帝又先后廢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那些手握重權的王爺們開始慌了起來,誰也不知道這把劍什么時候就插到了自己的頭上。
手握重兵的藩王
這一時期,王爺們的權力相較于朱元璋時期發(fā)生了一點變化。建文帝削去了藩王的軍事權和行政權。規(guī)定親王不得節(jié)制地方文武官員,禁止他們干預地方事務,所以王爺們雖然還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但是面臨中央的威脅,他們也不得不重視起來。生活上的舒適和心理上的壓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成了這一時期明朝諸王不得不面臨的一個事實。
一句話總結,腦袋系在褲子上,雖性命無憂,但仍誠惶誠恐。
明成祖朱棣像
公元1402年,朱棣打敗了建文帝,取得了這場內亂的勝利,并于南京稱帝。朱棣深知自己的皇位的來源,他是從王爺篡位當上皇帝的,所以他更加清楚親王對于自己統(tǒng)治的威脅。于是繼位之初,他就開始著手削藩。
剛開始的時候,他吸取了建文帝削藩失敗的教訓,也為了籠絡人心,穩(wěn)定局勢,他先后恢復周、齊、代、岷諸親王以前的封號。由于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所以朱棣把他們全部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于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樂四年死于火災。后來他的地位穩(wěn)固之后,又繼續(xù)削藩大業(yè),周、齊、代、岷諸王再次被削,把谷王貶到了長沙,隨后廢為庶人。又把遼王的府兵給削了,把齊王的府兵也給削了,隨后又把他貶成庶人。至此,削藩大業(yè)基本完成。
這一時期的親王們,主要分為兩種。被削的很慘的,以及被削的一點慘的。很慘的失去封號,淪為庶人,有點慘的權力只保留了一點,但是仍然可以享受朝廷供奉。
一句話總結,幸運者留藩茍活,不幸者淪為庶人。
明宣宗朱瞻基像
到了朱棣他兒子和孫子在位的時候,又打起了這些親王的主意。
明宣宗時期,朝廷多次鼓勵邊軍將官征調藩王護衛(wèi),繼續(xù)削弱藩王的軍事權力。此外還禁止二王相見、禁止宗室與勛貴聯(lián)姻、禁止宗室出仕、禁止宗室來京朝覲奏事、禁止藩王私自出城以及廢止藩王其它一些特權等。
不過雖然在政治、軍事上對這些親王打擊力度比較大,但是在經濟上對他們還是非常優(yōu)待的。經常給予他們田莊一類的豐厚賞賜。根據《明實錄》中田土賞賜記載不完全統(tǒng)計,湖廣地區(qū)藩王田土數(shù)目約占萬歷六年湖廣田土總額的二十分之一。萬歷時期,分封在河南的親王的土地約占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還多,約是全國的百分之一。
土地
相當于皇帝通過主動贍養(yǎng)宗室的方式,消滅了宗室的威脅,換取了宗室的順從。
一句話總結,衣食雖無憂,但自由誠可貴。
史載:“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yè),并能世襲罔替。”
朱元璋定下的分封制,經過后代的演變,使得親王們逐漸變成了被國家包養(yǎng)的“豬”,只要不犯事,國家出錢讓你舒舒服服的活著。于是明朝親王們以不能做官從政,被禁錮了人身自由等代價,為自己換來了國家的終身包養(yǎng)。看完這些,不知道還有人愿意回到明朝當王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