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歷史上,西北方向的西夏國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宋朝與西夏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但始終是敗多勝少。西夏屢屢擊敗宋朝軍隊,但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出現(xiàn)了,西夏國擁有50萬軍隊,但這個國家沒有繼續(xù)進攻宋朝,拿下宋朝的西北地區(qū),而是向西拓展自己的勢力范圍。按照道理來說,宋朝比西邊的回鶻富庶的多,為何西夏國沒有東進呢?
西夏國原本向宋朝稱臣,屬于宋朝名義上的藩屬國。但是在李元昊稱帝以后,西夏國開始與宋朝平起平坐,這是宋朝絕對不能接受的,等于打了宋朝的臉。宋朝與西夏之間開始了長期的戰(zhàn)爭,西夏軍隊的戰(zhàn)斗力遠強于宋朝軍隊。與西夏的戰(zhàn)爭中,宋朝軍隊屢戰(zhàn)屢敗,例如好水川、三川口等幾次慘敗。此時,宋朝西北地區(qū)的防御已經(jīng)被撕開了口子,西夏應該長驅(qū)直入,進攻宋朝的甘肅東部、陜西中部。但西夏沒有繼續(xù)進攻宋朝,而是主動求和。這是因為西夏的國力太差,西夏全國只有200多萬人口,全民皆兵的情況下,能夠集結50萬軍隊。但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國力根本無法支撐。西夏的常備軍不到10萬,依靠貧弱的國力和有限的兵力,西夏國沒有實力與宋朝長期對峙。
宋朝是一個擁有好幾千萬人口的泱泱大國,軍隊數(shù)量有100多萬,損失幾萬軍隊對于宋朝根本不算什么。如果西夏軍隊攻入關中地區(qū),很有可能被各路宋朝軍隊合圍。西夏國的人口少,真正的黨項族人就更少了。即使西夏國拿下了關中地區(qū)(10%的可能性),自己也會淹沒在宋朝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對于西夏來說,統(tǒng)治的成本太高,超過了自己的預期。此外,西夏并非只有宋朝一個對手,北方的遼國與西夏逐步交惡,如果西夏陷入與宋朝的拉鋸戰(zhàn),大遼國會不會南下,這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西夏國的南邊是青唐吐蕃政權,吐蕃人和黨項人是老冤家,青唐吐蕃的實力不算差。一旦有機會,青唐吐蕃不會錯過進攻西夏的機會。因此對于西夏國來說,自己打疼宋朝,迫使宋朝與自己和談就可以了。
宋朝比西邊的回鶻要富庶很多,但對于西夏來說,進攻回鶻才是最實際的。在西北各個政權中,回鶻是最富庶的。西夏進攻回鶻,能夠獲得大量的財富,統(tǒng)治成本又比較低。在與宋朝的戰(zhàn)爭告一段落以后,西夏向西擴大自己的地盤,逐步攻占了瓜州、沙州等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絲綢之路是東方與西方進行貿(mào)易的主要通道。西夏攻下回鶻大部分地區(qū)之后,扼守了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西夏對來往的商旅征收重稅,這為西夏獲得了大量的財富。鑒于這樣的情況,宋朝開始轉移向海洋貿(mào)易。但仍有很大商品需要從中亞地區(qū)獲得,宋朝為此付出了高出了幾倍的代價。從往來商旅中獲得稅收,成為西夏國一種固定收入。
西夏國全力向西發(fā)展,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獲得中亞地區(qū)的文明。西夏軍隊的武器、戰(zhàn)術更具有中亞文明的色彩,例如著名的鐵鷂子重騎兵,就是從中亞地區(qū)學到的。在鎧甲設計和武器制造上,西夏仍然采用了中亞文明的成熟技術。在西夏國遺留的歷史上,同時存在來自于東亞和中亞的文明。但西夏不可能全力向西發(fā)展,因為西夏的四周都有強敵,西夏根本無法全力向一個方向發(fā)展。擊敗了回鶻部落以后,西夏要面對強大的喀喇汗國??箛侵衼喌貐^(qū)的強國,西夏在各方面都不算喀喇汗國的對手。西夏與周邊各個政權都爆發(fā)過戰(zhàn)爭,但自己又不能僅限于一個方向。
除了向西和向東發(fā)展之外,西夏國甚至開始打遼國的注意。西夏與遼國接壤的地區(qū)以草原為主,生活著很多游牧民族。西夏不斷的慫恿遼國境內(nèi)的游牧部落,進入自己的控制區(qū),而且還忽悠一些部落發(fā)動叛亂。遼國派遣軍隊鎮(zhèn)壓,西夏竟然出動軍隊接應叛軍。西夏國利用這樣的方式擴大自己的國力,最終激怒了北方的遼國。公元1044年,遼興宗率領10萬軍隊御駕親征。西夏與遼國爆發(fā)了著名的河曲大戰(zhàn),遼國軍隊先勝后敗。西夏見好就收,擊敗遼國軍隊以后,迅速向遼國主動求和。西夏游走于各個政權之間,從而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北宋、金國滅亡的時候,西夏幾次乘火打劫,反應了這個小國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