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是權(quán)臣桓溫所立,是個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盡管他即位時已五十多歲,但仍像個孩子似的被桓溫操控,整日里活得戰(zhàn)戰(zhàn)栗栗,如臨深淵。
才當了八個月皇帝,司馬昱就憂憤成疾,病情急劇惡化,眼看著就要撒手人寰。無疑,擺在司馬昱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確定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但這對司馬昱而言,是個天大的難題。司馬昱左思右想,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司馬昱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不是他沒有兒子繼承皇位,他一生共有七個兒子,尚在人世的也還有兩位;也不是他的兒子不適合即位,剩下的兩子司馬曜和司馬道子,均沒有任何智商身體上的缺陷。
當然,也可以說這兩位皇子不適合繼承皇位。說不適合,是針對權(quán)臣桓溫而言。司馬昱心知肚明,桓溫早有篡晉自立的野心,他恨不得司馬昱禪位給他,怎么甘心司馬昱傳位于子?
司馬昱也是要面子的人,他不甘心做漢獻帝,但又擔心兒子被桓溫所害。而避免兒子被桓溫所害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傳位給桓溫。傳位給桓溫,他又覺得沒面子。司馬昱就在兩難之中糾結(jié)了很久,最后,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既可以保全兒子,又避免被世人嘲諷為漢獻帝的方法。
這個方法的結(jié)果,還是讓位給桓溫,只不過讓得比較隱晦。司馬昱在遺詔中寫道:“立司馬曜為儲君,以桓溫為輔政大臣,依周公居攝故事?!币簿褪钦f,讓桓溫當攝皇帝。攝皇帝等于代理皇帝,歷史上王莽也曾居此位,但眾所周知,王莽后來給自己轉(zhuǎn)正了,當了真皇帝。
司馬昱的本意,就是默認桓溫效仿王莽。寫完這段話,司馬昱又擔心桓溫不能體會他的用意,又在遺詔中補上一句: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也曾說過這樣的話,但那不過是試探忠心,而司馬昱卻真心實意。司馬昱既已寫在遺詔上,便形成了契約,而所謂的可輔與否,并沒有評判標準,將來完全由桓溫說了算,讓位給桓溫的用意,簡直昭然若揭。
司馬昱心想,桓溫將來縱然篡位,有他的遺詔在,也可以名正言順的稱帝,就不必再謀害天子了。他終于可以放下?lián)鷳n,含笑而去了。卻不料,遺詔剛寫好沒多久,便被人發(fā)覺,破壞了他的讓國計劃。
破壞司馬昱計劃的是侍中王坦之。他當著司馬昱的面,將遺詔撕了個粉碎,說:“這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是宣皇帝(司馬懿)和元皇帝(司馬睿)辛苦創(chuàng)下的,你有什么資格拱手讓人!”
司馬昱心想,宣皇帝那貨的天下哪來的,不是篡奪自曹魏?但見王坦之也是一片苦心,又聯(lián)想到連王氏這樣的世家大族也不支持讓國給桓溫,桓溫將來若篡位也絕非易事,不禁大喜:王侍中果然是忠臣啊!
就這樣,在王坦之的建議下,司馬昱將遺詔改為: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依然讓桓溫輔政,給了他極大的權(quán)力,但同時,又逼著他做諸葛亮。
司馬昱死后,桓溫礙于形勢,果然沒有篡奪晉朝政權(quán)。王坦之一言,扭轉(zhuǎn)了天下大勢,也讓東晉多茍延殘喘了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