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廬圖 五代 荊浩 絹本水墨 縱185.8 X橫106.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荊浩,生卒年不詳,五代后梁畫家,沁水(今河南濟源)人。擅畫山水。是一位在中國繪畫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畫家,北方山水畫的開創(chuàng)者。全景構 圖和皴法技巧始于荊浩。此圖為其名作,畫廬山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 宏大,構圖以“高遠”與 “平遠”相結合,畫法勾、 皴、染兼有,充分發(fā)揮了 水墨畫的長處。
秋山晚翠圖 五代 關仝 絹本淡設色 縱140.5 X橫57.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仝早年師法荊浩,最后自成面目,與荊浩共同成為北方畫派的奠基人,畫史上將他們并稱“荊關”。此圖畫山峰峭拔,秋林叢生, 澗水曲下,氣勢壯偉。然章法不夠完整,疑為巨幅通景山水中之一幅。
關仝的作品具有“筆愈 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的境界。他筆下的山如刮鐵,石體堅凝, 樹木有枝無干,這在他的《山溪恃渡圖》中可見一斑。此圖具有鮮明的北方特色,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表現,筆力勁挺,用墨厚重,已沒有荊浩作品中由于規(guī)范而略顯板滯的山石結構,更多地表現了真山實水的飛息。
山溪待渡圖 五代 關仝 絹本淡設色 縱156.6 X橫99.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仝早年師法荊浩,最后自成面目,與荊浩共同成為北方畫派的奠基人,畫史上將他們并稱“荊關”。此圖畫山峰峭拔,秋林叢生, 澗水曲下,氣勢壯偉。然章法不夠完整,疑為巨幅通景山水中之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