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盧思浩說:"不到別人生活中指手畫腳,是難得的修為。"
用一根手指指著別人的時候,三根手指正指著自己。
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學會用一顆理解的心看待對方的不足,才真正標志著人格的成熟。
遇事不指責,是深到骨子里的教養(yǎng)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善意的溝通。
每個人都有面對不幸的時候,與其將矛頭直指對方,不如共同面對,冷靜思考。
想想生活中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孩子生病了,心里焦急萬分,卻聽到:"你怎么做家長的,孩子都不會照顧";
意外發(fā)生后,極力想挽回損失,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罵:"這一點小小的事情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
擁擠的公交上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不停地道歉,對方卻不依不饒:"走路不長眼睛嗎!
很多時候,由于認知不一,每個人的思維都有所差異,溝通方式也各有不同,很多時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而,"溝通"和"指責"是不一樣的。
指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帶著敵意和負面情緒去埋怨對方;
而溝通則是考慮到雙方的立場,出于關心,給予對方善意的提醒。
成熟的人有情緒而能操控情緒,不在情緒的影響下意氣用事。
高品質的溝通不是情緒的轉移,而是從心開始,相互理解。
動輒用指責的語氣苛待別人,有時非但沒有起到提醒的作用,更容易引起反效果。
不依不饒,最易雪上加霜;
保持客觀冷靜,才有大格局。
寬容體諒,是真正成熟的標志
在嘴上吵贏別人,是最無意義的勝利。
有一句話說,"與人溝通時,70%是情緒,30%是內容",當沒有正確地表達內容時,誤解就會因為情緒的激化而進一步加深。
很多時候,矛盾的產生不是兩人之間真的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將小事過于放大,哪怕不了解真相,也一定要爭個輸贏。
前段時間,經(jīng)??吹疥P于"讓座"的新聞。
一天,因為下雨,路面堵塞。好不容易等到一輛公交,大家紛紛擠了上去。
這時,一位老大爺看到座位上有個年輕人睡著了,于是走上去把他拍醒,說:"喂,給我讓個座。"
公交上給老人家讓座是一種修養(yǎng),但年輕人為了加班兩天熬夜通宵,實在太過疲憊,于是說:"抱歉,我身體不大舒服。"
老大爺卻指責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真不懂得敬老!"
周圍的人議論紛紛,用譴責的目光看著年輕人,他嘆了口氣,站起來把座位讓給老大爺。
沒想到,就在站起來的瞬間感到天旋地轉,之后便不省人事了。
這時,人們紛紛看向老大爺,對方卻理直氣壯地說:"我哪知道他這么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公交車上給有需要的人讓座,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但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便容易陷入狹隘之中;
在全面地了解事實的真相之前,不妄下論斷,是一種成熟,也是高情商的體現(xiàn)。
換位思考,寬容體諒,是人與人之間最善良的溝通方式。
形成相互體諒的思維習慣,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不接受無意義的指責
心理學家張德芬有一句話發(fā)人深省:"別為了那些不屬于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
為什么有的人總是活在焦慮不安里?
因為在完善自己的過程中,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目光,活成了別人希望的樣子。
破解這種焦慮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懂得拒絕莫名其妙的指責,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簽,活得輕松又自在。
但如果對方的指責只是為了抬高自己,便不必在意,當做沒聽見。
不要讓自己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懂得拒絕無理取鬧的指責,是一種成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