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3年1月20日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講述的是姜子牙輔佐西周文、武王滅商興周的故事。作者是誰至今還有爭議。但業(yè)界主流認為是明朝許仲琳所著。
全書一百回,寫的是武王伐紂的故事。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姜子牙歸隱,西伯侯訪賢,得姜子牙之輔佐,武王才完成討伐紂王的大業(yè)。后七十回主要寫商、周兩國的戰(zhàn)爭,并且摻雜有宗教的斗爭,闡教幫助周,截教幫助商,各顯道術(shù),互有殺傷,結(jié)果截教失敗,紂王兇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姜子牙回國封神,使有功于國的人和鬼各有所歸。
許仲琳:明朝中期南直隸應(yīng)天府人,號鐘山逸叟。生卒不詳,現(xiàn)在收藏在日本內(nèi)閣文庫的明代萬歷年間金閶舒載陽刊本上。書中卷二題作"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的字樣,這是關(guān)于《封神演義》作者身份唯一能找到的關(guān)鍵憑證。
而其它的幾種作者說,陸西星說,王世貞說,都沒有太多的考證資料支撐,大多都是屬于后世文人的猜測和推斷,特別這王化貞編寫的更屬于比較八卦或者猜測,王世貞是明嘉靖萬歷年間的文壇領(lǐng)袖之一,是明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在文學(xué)和歷史領(lǐng)域的成就都很高,官運也很好,一直做到南京刑部尚書,死后還追封了太子少保。
《封神演義》是我國唯一一部能與《西游記》并肩在中國流傳度最廣、影響力最深遠的神魔演義小說。小說中很多情節(jié)都是家喻戶曉,比如姜太公釣魚、哪吒鬧海、比干挖心等。但是小說中姜太公可沒在渭水邊坐著傻等機會從天而降,而是寫了不少推銷自己的廣告歌,在周文王(周武王的爹)踏青郊游的時候,找了幾個群眾演員,先讓一名群眾演員扮漁夫,登場大唱:“日逐洪濤歌浩浩,夜觀星斗垂孤釣。孤釣不如天地寬,白頭俯仰天地老”,這就吊起了文王的胃口,接著又讓一名群眾演員扮樵夫出場,開口又唱:且橫牧笛歌清晝,慢叱黎牛耕白云。王侯富貴斜暉下,仰天一笑俟明君”,這樣一步步將文王引到了渭水河畔,最終如愿以償,成為了大周的宰相。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自我營銷成功的經(jīng)典案例了。
比干挖心,首先這個挖心可不是小說瞎編的,在《史記》中就有記載說這比干天天在商紂王帝辛耳邊啰啰嗦嗦說個不停,最后把紂王給惹毛了,說我不是聽說圣人都有顆七竅玲瓏心嘛,把你的挖出來瞧瞧,看看有幾竅。這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起以死納諫的忠臣故事,而小說里對這段也演繹得非常精彩,比干被挖心前得到姜子牙開的一個秘方符水,喝下后護住了五臟,得以挖心而不死,走出王宮,然后跨馬如飛,一口氣跑了好幾里,之后遇到了一個婦人在賣菜。婦人:賣菜賣菜,又新鮮又甜的空心菜。比干:大嬸,這菜無心能活,人無心能活否?婦人:菜無心能活,人無心則死。比干:哎呀呀!天亡我也!
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很多。但是也基本上都是叫座不叫好,主要原因是歷來文學(xué)評論家對《封神演義》的評價都不高,而魯迅先生曾經(jīng)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這本書時說它
“似志在演史,而侈談神怪,什九虛造,實不過假商周之急,自寫幻想,較《水滸》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遜其雄肆。故迄今未有鼎足視之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全書擺出一副講史的樣子,卻又滿天神怪,不過是以商周為背景的意淫小說,沒有《水滸》的寫實,又沒有《西游》的天馬行空。盡管作者寫這本書時志向非常大,大有要寫成與《西游》和《水滸》三足鼎立的經(jīng)典巨著,但魯迅先生認為他的文學(xué)價值與《西游》和《水滸》還是差了幾條街。
而《中國神話史》的袁珂先生則認《封神》一書篇幅散亂,各個主要人物的塑造較為呆板或者不生動,特別姜子牙與孫悟空比起來,那差距立馬就出現(xiàn)了。
其實拋開文學(xué)層面的研究,《封神演義》對在中國神話史體系方面還是有一定貢獻的。中國的神話人物的總體印象是比較散漫雜亂無章的,特別是上古神史人物和封建時代神話人物是呈斷裂狀態(tài),上古神話是一堆人物,從盤古開天到女媧造人再到三皇五帝祝融共工在那兒挺熱鬧,一到封建神話時代又是一幫神仙玉帝如來觀音太上老君八仙孫悟空在那兒搭臺唱戲。相互之間沒有任何交集,但是又感覺有些藕斷絲連的關(guān)系。
造成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自兩漢以來二千余年的封建時代中國是以佛教道教兩大宗教為主流宗教,神仙體系也自然以佛教神仙體系與道教神仙體系為主。佛教是從印度過來的,來到中土的時候自然也帶來了相對就已經(jīng)很成熟神仙體系什么三世佛、六大菩薩、五百羅漢,三千諸佛等七七八八的,佛教神系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他不需要從技術(shù)上解決中國上古神系人物的形象變遷問題,因為他是現(xiàn)成的。而本土的道教并沒有像佛教一樣有自己嚴密的神仙體系,整體的架構(gòu)是非常松散的。而佛祖進了中原,就非常接地氣,有大量解決底層百姓精神困苦的教義,還有很多形象生動的神話人物和故事,自然信徒就多了。
但是早期的道教過于迷戀養(yǎng)身和煉丹,但那些都是貴族階層才玩得起的高消費,對于大眾來說太高冷,同時神仙體系也過于散亂,在早期張道凌創(chuàng)立的正一教中,道家的神系中后世熟悉的神仙恐怕就只有一個老子化身的太上老君了,這和佛系神仙比起來顯得形單影只怪可憐的。其它的則是五花八門,各派各支都有不同的說法,一片混亂。
后來道教的一些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在各方面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改革,其中一條便是道教神仙的建立與完善,東晉道教名家葛洪(也就是西游記里四大天師之一的葛天師)便編纂整理了道教的《神仙譜》,在葛天師的《神仙譜》92人得以封神成仙。而到了南梁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中,又有了以“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太上老君)為首的更加嚴密的道系神仙體系。這個神仙榜的人物已經(jīng)增加到600多個。到了北宋王若欽《列宿萬靈朝真圖》,道家的神仙體系就更為寵大了(神仙的編制在逐漸擴大,不曉得有沒有退休一說)。
《封神演義》則是把封神這件嚴肅的事情普及化演義化,以達到更好的道教思想文化普及作用,就像歷史專家在大學(xué)課堂講史,雖然專業(yè),但受眾者小?,F(xiàn)在草根歷史寫手天天給你侃歷史,通俗易懂,輕松就把歷史給學(xué)了(但是這種學(xué)習(xí)方法不推薦,因為野路子太多很容易誤導(dǎo)人)。所以《封神演義》就用一個商周神仙公務(wù)員招考的橋段,輕輕松松就打造出了一個道家神系以及諸神眾仙的來龍去脈。
從時間節(jié)點來說,《封神演義》選擇商周這樣一個時間節(jié)點也是等于《山海經(jīng)》《淮南子》《天問》等上古神話故事到《西游記》《八仙東游記》《白蛇傳》等兩種不同時代神話之間搭了一個橋梁,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山海經(jīng)》里神仙們打來打去,基本上都是炎黃兩大部落的紛爭,但《山海經(jīng)》里沒有告訴讀者所有神話故事的同一個結(jié)局,那就是炎黃終將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字,一個民族的整體骨架。而《封神演義》替它完成了這個掃尾命題,你看小說里第一男主姜子牙是誰的后裔呢?神農(nóng)炎帝,史料記載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 神農(nóng)居姜水以為姓“。而他輔佐的西歧姬姓又是誰的后裔呢?黃帝公孫軒轅,《史記周本紀》記載,姬姓的先祖叫后稷,是黃帝的曾孫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你看,來自炎帝后裔的姜姓子孫姜子牙輔佐來自黃帝后裔的姬姓子孫姬發(fā)成為了天下的共主,人間黃帝的子孫得了天下,神間炎帝的子孫主宰封神,天上人間,炎黃子孫共同開創(chuàng)新了秩序,為華夏的人史當(dāng)然還有華夏的神史譜寫新的篇章。這樣的一個構(gòu)架,它和中國歷史的走向是完全一脈相承高度契合的??!作者把道家封神的時間節(jié)點選擇在了商周,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啊,想當(dāng)考究了。
當(dāng)然一部作品,當(dāng)它非常和諧,并且符合主流價值,還有神啊怪啊打得滿天飛的精彩噱頭,肯定就能獲得市場的認可大賣,而至于它其實的一些小瑕疵,到成為了可以原諒和忽視的技術(shù)性小毛病了。所以《封神演義》能火,它并不是平白無故的。但它終究是一部小說,小說更多考慮的是文學(xué)價值,而《封神演義》的文學(xué)價值也說了,所以它能火但總體不出彩也就這樣了。
為啥姜子牙、哪吒、楊戩和李靖等人為啥沒有封神?為什么要進行封神?既然寫了我就順便說一下這些緣由:首先封神榜中所有封神的前提是你必須已經(jīng)死了,就是你的肉身已經(jīng)不存在了,這也是為啥姜子牙、哪吒等人沒有封神的原因。但是哪吒、楊戩等人早已肉身成圣不需要再多此一舉了。只有姜子牙永遠是個凡人,重新輪回。
按《封神演義》的設(shè)定是當(dāng)時的神仙分兩類,一種是自由神仙,沒有官職,自由自在,逍遙快活,
這種俗稱散仙,比如曹寶、趙公明這種的。一種是職業(yè)神仙,就是有官職在身,但是限制很多,很不自由,說白了就是公務(wù)員。封神的意思就是盡量把散仙統(tǒng)一規(guī)范管制起來,免得成為治外之神,這樣天帝不容易管控。所以被封神大都是原來是凡人,或者原來是妖精,動物修煉后有一定修為的或者是一些散仙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