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章節(jié)與譯文(96-<66-68>)

作者:潘長宏 

 2022年12月23日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一本綜合性的醫(y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jīng)絡學說”、“病因?qū)W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yī)學,呈現(xiàn)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yī)學模式”(另據(jù)現(xiàn)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xiàn)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nèi)經(jīng)》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yī)學著作,被稱為醫(yī)之始祖。《黃帝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內(nèi)容最豐富的醫(yī)學巨著,集漢以前醫(yī)學之大成。它的成書標志著我國古老的醫(yī)學體系,由單純的醫(yī)療知識積累,發(fā)展為系統(tǒng)的醫(yī)學理論,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一直以來被尊為“醫(yī)學之宗”、“群經(jīng)之祖”。

《黃帝內(nèi)經(jīng)》還是養(yǎng)生保健的鼻祖?!饵S帝內(nèi)經(jīng)》開篇是上古天真論,講的是如何正確養(yǎng)生保健,以活到天年。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壽命,即120-150歲。幾千年來,《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醫(yī)學理論,一直指導著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和中醫(yī)臨床實踐。中國歷代名醫(yī)都是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理論指導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醫(yī)的。比如“經(jīng)方之祖”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其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就是繼承了《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醫(yī)學成果。

【黃帝內(nèi)經(jīng)-天元紀大-96-原文(66)】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愿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qū)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愿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鬼臾區(qū)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

  鬼臾區(qū)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tǒng)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區(qū)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qū)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huán)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shù)乎?

  鬼臾區(qū)曰: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愿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后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qū)曰:至數(shù)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于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shù)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shù)之要,愿盡聞之。

  鬼臾區(qū)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tǒng)之;乙庚之歲,金運統(tǒng)之;丙辛之歲,水運統(tǒng)之;丁壬之歲,木運統(tǒng)之;戊癸之歲,火運統(tǒng)之。

  帝曰:其于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鬼臾區(qū)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己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黃帝內(nèi)經(jīng)-天元紀大-96-譯文(66)】

黃帝問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臨治于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從而產(chǎn)生寒、暑、燥、濕、風等氣候變化,人有五臟生物志之氣,從而產(chǎn)生喜、怒、思、憂、恐等情志變化。經(jīng)論所謂五運遞相因襲,各有一定的主治季節(jié),到了一年終結之時,有重新開始的情況,我已經(jīng)知道了。還想再聽聽五運和三陰三陽的結合是怎樣的呢?

  鬼叟區(qū)兩次跪拜回答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五運和陰陽是自然界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是自然萬物的一個總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基礎和生長毀滅的根本,是宇宙間無窮盡的變化所在,這些道理哪能不通曉呢?因而事物的開始發(fā)生叫做“化”,發(fā)展到極點叫做“變”,難以探測的陰陽變化叫做“神”,能夠掌握和運用這種變化無邊的原則的人,叫做“圣”。陰陽變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間,則表現(xiàn)為深遠無窮,在人則表現(xiàn)為認識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在地則表現(xiàn)為萬物的生化。物質(zhì)的生化而產(chǎn)生五味,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而產(chǎn)生智慧,再深遠的宇宙空間,產(chǎn)身無窮盡的變化。神明的作用,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在天為無形之氣,在地為有形之質(zhì),形和氣相互感召,就能變化和產(chǎn)生萬物。天復于上,地載于下,所以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陽升于左,陰降于右,所以左右陰陽的道路;水屬陰,火屬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征;萬物發(fā)生于春屬木,成實于秋屬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終始。陰陽之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質(zhì)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區(qū)別,在上之氣和在下之質(zhì)互相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的形象就都顯露出來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于五運分主四時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qū)說:五運各能主一年,不是單獨只主四時。

  黃帝說:請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

  鬼臾區(qū)說:臣久已考查過《太始天元冊》,文中說:廣闊無邊的天空,是物質(zhì)生化之本元的基礎,萬物資生的開始,五運行于天道,終而復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氣,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懸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轉(zhuǎn),于是萬物有陰陽的不斷變化,有柔剛的不同性質(zhì),幽暗和顯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現(xiàn),寒冷和暑熱,按一定的季節(jié)往來,這些生生不息之機,變化無窮之道;宇宙萬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現(xiàn)出來了。我家研究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什么叫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區(qū)說:陰氣和陽氣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陰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運氣,各有太過不及的區(qū)別。例如開始是太過的陽年過后,隨之而來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過后,從之而來的是太過的陽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屬于什么氣,隨之而至的是屬于什么氣,對一年中運氣的盛衰情況,就可以預先知道。凡一年的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符的,屬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運之氣與歲支的五行相同的,屬于“歲直”之年,一年的中運之起與司天之氣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屬于“三合”之年。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是怎樣的呢?

  鬼臾區(qū)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上半年天氣主之,春夏為天之陰陽,主生主長;下半年地氣主之,球冬為地之陰陽,主殺主藏。天氣有陰陽,地氣也有陰陽。因此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變化情況,就要了解,五行應于天干而為五運,常動而不息,故五年之間,自動向西,每運轉(zhuǎn)換一次;六氣應于地支,為三陰三陽,其運行較遲,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環(huán)周一次。由于動和靜互相感召,天氣和地氣互相加臨,陰氣和陽氣互相交錯,而運氣的變化就發(fā)生了。

  黃帝說:天氣和地氣,循環(huán)周旋,有沒有定數(shù)呢?

  鬼臾區(qū)說:司天之氣,以六為節(jié),司地之氣,以五為制。司天之氣,六年循環(huán)一周,謂之一備;司地之氣,五年循環(huán)一周,謂之一周。主運之氣的火運,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氣和五運互相結合,七百二十氣,謂之一紀,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共六十年而成為一周,在這六十年中,氣和運的太過和不及,都可以出現(xiàn)了。

  黃帝說:先生所談論的,上則終盡天氣,下則窮究地理,可以說是很詳盡了。我想在聽后把它保存下來,上以調(diào)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養(yǎng)自己的身體,并使百姓也都明白這些道理,上下和睦親愛,德澤廣泛流行,并能傳之于子孫后世,使他們不必發(fā)生憂慮,并且沒有終了的時候,可以再聽你談談嗎?

  鬼臾區(qū)說:氣運結合的機理,很是切近而深切,他來的時候,可以看得見,他去的時候,是可以追溯的。遵從這些規(guī)律,就能繁榮昌盛,違背這些規(guī)律,就要損折夭亡;不遵守這些規(guī)律,而只按個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災殃?,F(xiàn)在請讓我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講講其中的至理要道。

  黃帝說:凡是善于談論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領會其終結,善于談論近的,也必然就知道遠的。這樣,氣運的至數(shù)雖很深遠,而其中的道理并不至被迷惑,這就是所謂明了的意思。請先生把這些道理,進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條理,簡明而又不貧乏,永遠相傳而不至于絕亡,容易掌握而不會忘記,使其能提綱挈領,至理扼要,我想聽你詳細地講講。

  鬼臾區(qū)說:你說的道理很明白,提的問題也很高明??!好象鼓槌擊在鼓上的應聲,又象發(fā)出聲音立即得到回響一樣。臣聽說過,凡是甲已年都是土運治理,乙庾年都是金運治理,丙辛年都是水運治理,丁壬年都是木運治理,戊癸年都是火運治理。

  黃帝說:三陰三陽與六氣是怎樣相合的呢?

  鬼臾區(qū)說:子午年是少陰司天,丑末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酉是太陰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地支十二,始于子,終于亥,子是是少陰司天,亥是厥陰司天,所以按這個順序排列,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終結。厥陰司天,風氣主令;少陰司天,熱氣主令;太陰司天,濕氣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氣主令;太陽司天,寒氣主令。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

  黃帝說:你的論述很偉大,也很高明??!我將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匱里,題上名字,叫做《天元紀》。

【黃帝內(nèi)經(jīng)-五運行大-96-原文(67)】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zhí)鞄煻鴨栔唬赫撗蕴斓刂畡屿o,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聞五運之數(shù)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

  鬼臾區(qū)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shù)之可數(shù)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shù)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shù)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愿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jīng)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jīng)于心尾已分;蒼天之氣,經(jīng)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jīng)于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jīng)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帝曰:何謂下?

  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疾。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帝曰:動靜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qū)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愿聞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qū)其上候而巳,猶不能遍明。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馮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于診也?!睹}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帝曰:間氣何如?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萬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藏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fā),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藏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郁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ruò]),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藏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云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藏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藏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藏,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霰雪,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為咸,其志為恐??謧I,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正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帝曰:病生之變何如?

  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帝曰:主歲何如?

  岐伯曰: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黃帝內(nèi)經(jīng)-五運行-96-譯文(67)】

黃帝坐在明堂里,開始厘正天之綱紀,考建五握運行的常理,向天師岐伯請問到:在以前的醫(yī)論中曾經(jīng)言道,天地的動靜,是以自然界中變化莫測的物象為綱紀,陰陽升降,是以寒暑的更換,顯示它的征兆。我也聽先生將過五運的規(guī)律,先生所講的僅是五運之氣各主一歲。關于六十甲子,從甲年開始定運的問題,我又與鬼叟區(qū)進一步加以討論,鬼叟區(qū)說,土運主甲已年,金運主已庾年,水運主丙辛年,木運主丁壬年,火運主戊癸年。子午年是少陰司天,辰戌是太陰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這些,與以前所論的陰陽不怎么符合,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他是闡明其中的道理的,這里指的是天地運氣的陰陽變化。關于陰陽之數(shù),可以數(shù)的,是人身中的陰陽,因而合乎可以數(shù)的出的陰陽之數(shù)。至于陽明的變化,若進一步推演之,可以從十而至百,由千而及萬,所以天地的變化,不能用數(shù)字去類推,只能從自然萬象的變化中去推求。

  黃帝說:我想聽聽運氣學說是怎樣創(chuàng)始的。

  岐伯說:你提這個問題很高明的??!我曾看到《太始天元冊》文記載,赤色的天氣,經(jīng)過牛、女二宿及西北方的戊分;黃色的天氣,經(jīng)過心、尾二宿及東南方的已分;青色的天氣,經(jīng)過危、室二宿與柳、鬼二宿之間;白色的天氣,經(jīng)過亢、氐二宿與昴、畢二宿之間;黑色的天氣,經(jīng)過張、翼二宿與婁、胃二宿之間。所謂戊分,即奎、壁二宿所在處,己分,即角、軫二宿所在處,奎、壁正當秋分時,日漸短,氣漸寒,角、軫正當春分時,日漸長,氣漸暖,所以是天地陰陽的門戶。這是推演氣候的開始,自然規(guī)律的所在,不可以不通。

  黃帝說:好。在天元紀大論中曾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的道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岐伯說:這里所說的“上下”指的是從該年的司天在泉,以見陰陽所在的位置。所說的“左右”指的是司天的左右間氣,凡是厥陰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少陽司天,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厥陰;太陰司天,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陰;少陽司天,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陽明司天,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太陽司天,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這里說的左右,是面向北方所見的位置。

  黃帝說:什么叫做在泉?

  岐伯說: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陽明,右間是太陰;少陽司天則陽明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陽,右間是少陽;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厥陰,右間是陽明;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陰,右間是太陽;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太陰,右間是劂陰;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在泉的左間是少陽,右間是少陽。這里所說的左右是面向南方所見的位置??蜌夂椭鳉饣ハ嘟桓校椭髦鶜饣ハ嗉优R,若客主之氣相得的就屬平和,不相得的就要生病。

  黃帝說:若客主之氣相得而生病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說:氣相得指的氣生主氣,若主氣生客氣,是上下顛倒,叫做下臨上,仍屬不當其位,所以也要生病。

  黃帝說:天地的動靜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天在上,自東而西是向右運行;地在下,自東而西是向左運行,左行和右行,當一年的時間,經(jīng)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其余數(shù)四分度之一,而復會于原來的位置。

  黃帝說:我聽到鬼叟區(qū)說:應地之氣是靜止而不動的?,F(xiàn)在先生乃說:“下者左行”,不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聽聽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天地的運動和靜止,五行的遞遷和往復,鬼叟區(qū)雖然知道了天的運行情況,但是沒有全面的了解。關于天地變化的作用,天顯示的是日月二十八宿等星象,地形成了有形的物質(zhì)。日月五星圍繞在太空之中,五行附著在大地之上。所以地載運各類有形的物質(zhì)。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氣的星象。地之形質(zhì)與天之精氣的運動,就象根本和枝葉的關系。雖然距離很遠,但通過對形象的觀察,仍然可以曉得他們的情況。

  黃帝說: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

  岐伯說:應該說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的中間。

  黃帝說:它在太空中間依靠的是什么呢?

  岐伯說:是空間的大氣把他舉起來的。燥氣使它干燥,暑氣使它蒸發(fā),風氣使它動蕩,濕氣使它滋潤,寒氣使它堅實,火氣使它溫暖。所以風寒在于下,燥熱在于上,濕氣在于中,火氣游行于中間,一年之內(nèi),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下臨于大地,由于他感受了六氣的影響而才化生為萬物。所以燥氣太過地就干燥,暑氣太過地就熾熱,風氣太過地就動蕩,濕氣太過地就泥濘,寒氣太過地就坼裂,火氣太過地就堅固。

  黃帝說:司天在泉之氣,對人的影響,從脈上怎樣觀察呢?

  岐伯說:司天在泉之氣,勝氣和復氣的發(fā)作,不表現(xiàn)于脈搏上。《脈法》上說:司天在泉之氣的變化,不能根據(jù)脈象進行診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間氣的反應怎樣呢?

  岐伯說:可以隨著每年間氣應于左右手的脈搏去測知。

  黃帝說:怎樣測知呢?

  岐伯說:脈氣與歲氣相應的就平和,脈氣與歲氣相違的就生病,相應之脈不當其位而見于他位的要生病,左右脈互移其位的要生病,相應之脈位反見于克賊脈象的,病情危重,兩手尺脈和寸脈相反的,就要死亡,左右手互相交見的,也要死亡。首先要確立每年的運氣,以測知歲氣與脈象相應的正常情況,明確左右間氣應當出現(xiàn)的位置,然后才可以預測人的生死和病情的逆順。

  黃帝說:寒暑燥濕風火六氣,與人體是怎樣應和的呢?對于萬物的生化,又有什么關系呢?

  岐伯說:東方應春而生風,春風能使木類生長,木類聲酸味,酸味滋養(yǎng)肝臟,肝滋養(yǎng)筋膜,肝氣輸于筋膜,其氣又能滋養(yǎng)心臟。六氣在太天深遠無邊,在人為認識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在地為萬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生成五味,認識了事物的規(guī)律,然后能生成智慧,深遠無邊的宇宙,生成變化莫測的神,變化而生成萬物之氣機。神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為:在天應在風,在地應在木,在人體應在筋,在氣應在柔和,在臟應在肝。其性為溫暖,其德為平和,其功用為動,其色為青,其生化為繁榮,其蟲為毛蟲,其政為升散,其令為宣布舒發(fā),其變動為摧折敗壞,其災為隕落,其味為酸,其情志為怒。怒能傷肝,悲哀能抑制怒氣;風氣能傷肝,燥氣能克制風氣;酸味能傷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應夏而生熱,熱盛則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養(yǎng)心臟,心能生血,心氣通過血以滋養(yǎng)脾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xiàn)為:在天應在熱,在地應在火,在人體應在脈,在氣應在陽氣生長,在臟應在心。其性為暑熱,其德為顯現(xiàn)物象,其功用為躁動,其色為赤,其生化為茂盛,其蟲為羽蟲,其政為明顯,其令為熱盛,其變動為炎熱灼爍,其災為#灼焚燒,其味為苦,其情志為喜。喜能傷心,恐懼能抑制喜氣;熱能傷氣,寒能克制熱氣;苦味能傷氣,咸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應長夏而生濕,濕能生土,土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養(yǎng)脾臟,脾能滋肌肉,脾氣通過肌肉而滋養(yǎng)肺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xiàn)為:在天應于濕,在地應于土,人體應于肉,在氣應于物體充盈,在臟應于脾。其性安靜能兼化萬物,其德為濡潤,其功用為生化,其色黃,其生化為萬物盈滿,其蟲為倮蟲,其政為安靜,其令為布化云雨,其變化為久雨不止,其災為濕雨土崩,其味為甘,其情志為思。思能傷脾,仇能抑制思慮;思能傷肌肉,風能克制濕氣,甘味能傷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西方應秋而生燥,燥能聲金,金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養(yǎng)肺臟,肺能滋養(yǎng)皮毛,肺氣通過皮毛而又能滋養(yǎng)腎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xiàn)為:在天應于燥,在地應于金,在人體應于皮毛,在氣應于萬物成熟,在臟應于肺。其性為清涼,其德為潔凈,其功用為堅固,其色為白,其生化為收斂,其蟲為介蟲,其政為剛勁切切,其令為霧露,其變動為嚴酷摧殘,其災為青干而凋落,其味為辛,其情志為憂愁。憂能傷肺,喜能抑制憂愁;熱能傷皮毛,寒能克制熱氣;味能傷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應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能生咸味,咸味入腎而能滋養(yǎng)腎臟,腎能滋養(yǎng)骨髓,腎氣同過骨髓而能滋養(yǎng)肝臟。變化莫測的神,其具體表現(xiàn)為:在天應于寒,在地應于水,在人體應于骨,在氣應于物體堅實,在臟應于腎。其性為嚴凜,其德為寒冷,其功用為閉藏,其色為黑,其生化為整肅,其蟲為鱗蟲,其政為平靜,其令為霰雪其變動為水冰氣寒,其災為冰雹,其味為咸,其情志為恐。恐能傷腎,思能抑制恐懼,寒能傷血,燥能克制寒氣;咸味能傷血,甘味能克制咸味。

  黃帝說:邪氣致病所發(fā)生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來氣與主時之方位相合,則病情輕微,來氣與主時之方位不相合,則病情嚴重。

  黃帝說:五氣主歲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凡氣有余,則能克制自己能克制的氣,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氣;氣不足,則克制自己的氣趁其不足而來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氣也輕蔑地欺侮自己。由于本氣有余而進行欺侮或乘別氣之不足而進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為它無所謂忌,而缺少防御的能力。

  黃帝說:好。

【黃帝內(nèi)經(jīng)-六微旨-96-原文(68)】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夫子數(shù)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愿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帝曰:愿聞天道六六之節(jié)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

  帝曰:善。請言其應。

  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帝曰:善。愿聞地理之應六節(jié)氣位何如?

  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帝曰:何謂當位?

  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曰天符。

  帝曰:天符歲會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會也。

  帝曰:其貴賤何如?

  岐伯曰:天符為執(zhí)法,歲位為行令,太一天符為貴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執(zhí)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帝曰:善。愿聞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帝曰:愿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

  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水下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五之氣,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shù)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三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shù)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五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shù)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三之氣,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shù)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于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

  帝曰:愿聞其歲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帝曰:愿聞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帝曰:何謂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帝曰:何謂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黃帝內(nèi)經(jīng)-六微旨-96-譯文(68)】

黃帝問道:天的規(guī)律非常遠大呀!如仰望空中的浮云,又像看望深淵一樣,淵雖深還可以被測知,仰望浮云則不知它的終極之處。先生多次談到,要小心謹慎地尊奉氣象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我聽到以后,都懷記不下來,但是心理獨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說的是什么意思。請先生熱情而詳盡地講講其中的道理,使它永遠地流傳下去,久而不致滅絕。你可以把它的規(guī)律講給我聽嗎?

  岐伯拜了兩拜回答說:你提的問題很高明??!這是由于運氣秩序的變更,表現(xiàn)為自然氣象盛衰變化的時位。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于天道六六之節(jié)的盛衰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六氣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間氣,是太陽主治;太陽的右間,是厥陰主治;厥陰的右間,是少陰主治;少陰的右間,是太陰主治;太陰的右間,是少陽主治。這就是所說的六氣之標,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所以說,要根據(jù)自然氣象變化的順序和盛衰的時間,即曰影移動的刻度,確定位置,南面正立以進行觀察。這就是這個意思。少陰司天,火氣主治,少陽與厥陰相表里,故厥陰為中見之氣;陽明司天,燥氣主治,陽明與太陰相表里,故太陰為中見之氣;太陽司天,寒氣主治,太陽與少陰相表里,故少陰為中見之氣;厥陰司天,風氣主治,厥陰與少陽相表里,故少陽為中見之氣;少陰司天,熱氣主治,少陰與太陽相表里,故太陽為中見之氣;太陰司天,濕氣主治,太陰陽明相表里,故陽明為為中見之氣。這就是所謂本元之氣,本氣之下,是中見之氣,中見之下,是氣之標,由于和標不同,應之于脈則有差異,而病形也就不一樣。

  黃帝說:六氣有時至而氣亦至的,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有先時而氣至太過的,這是為什么呢?

  岐伯說:時至而氣亦至的,為和平之年;有時至而氣不至的,是應至之氣有所不及;時未至而氣已至,是應至之氣有余。

  黃帝說:時至而氣不至,時未至而氣已至的會怎樣呢?

  岐伯說:時與氣相映的是順,時與氣不相應的是逆,逆就要發(fā)生反常的變化,反常的變化就是要生病。

  黃帝說:好,請你再講講其相應的情況。

  岐伯說:萬物對六氣的感應,表現(xiàn)其生長的情況。六氣對于人體的影響,從脈象上可以反映出來。

  黃帝說:好。我想聽你講講六氣之應于地理位置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顯明正當春分之時,它的右邊,為君火主治之位;君火的右邊,再退行一步,為相火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土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金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水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木氣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為君火主治之位。六氣各有相克之氣,承于其下,以制約之。水能制火,相火的下面,水氣承之;土氣承之;木能制土,,土位的下面,風氣承之;陰能制陽,君火的下面,陰精承之。

  黃帝說: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說:六氣亢盛時就要為害,相承之氣,可以制約它,遞相制約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時之氣中表現(xiàn)為氣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為害則生化之機毀敗紊亂,必然發(fā)生大病。

  黃帝說:氣的盛衰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不當其位的是邪氣,恰當其位的是正氣,邪氣則變化很嚴重,正氣則變化很輕微。

  黃帝說:怎樣叫作恰當其位呢?

  岐伯說:例如木運遇到卯年,火運遇到午年,土運遇到辰、戌、丑、末年,金運遇到酉年,水運遇到子年,乃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同。所說的“歲會”,為運氣和平之年。

  黃帝說:不當其位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就是中運之氣與年之方位五行之氣相會。

  黃帝說:土運之年,遇到太陰司天;火運之年,遇到少陽、少陽司天;金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木運之年,遇到厥陰司天;水運之年,遇到太陽司天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是中運與司天相會。所以《天元冊》中叫做“天符”。

  黃帝說:既是“天符”,又是“歲會”的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叫做“太一天符”。

  黃帝說:它們有什么貴賤的不同嗎?

  岐伯說:天符好比執(zhí)法,歲會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貴人。

  黃帝說:邪氣中人發(fā)病時,三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岐伯說:中于執(zhí)法之邪,發(fā)病快速而危重;中于行令之邪,發(fā)病緩慢而持久;中于貴人之邪,發(fā)病急劇而多死。

  黃帝說:主氣客氣位置互易時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君位客氣居于臣位主氣之上的為順,臣位客氣,居于君位主氣之上的為逆。逆者發(fā)病快而急,順者發(fā)病慢而輕。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說的。

  黃帝說:好。我想聽聽關于六部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所謂“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時間,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內(nèi),積每年刻度的余數(shù)共為一百刻,就成為一日。

  黃帝說:六氣應與五行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每一氣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終的,一氣中又分為初氣和中氣,由于天氣和地氣的不同,所以推求起來,也就有了差異。

  黃帝說:怎樣推求呢?

  岐伯說:天氣始于天干之甲,地氣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來,就叫“歲立”,緊密地注意交氣的時間,六氣變化的情況,就可以推求出來。

  黃帝說:我想聽聽關于每年六氣的始終早晚是怎樣的?

  岐伯說:你提的這個問題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shù),開始漏水下一刻,終于八十七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七十五刻;三之氣,開始于七十六刻,終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止于五十刻;五之氣,開始于五十一刻,終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二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一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shù)。

  已丑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shù),開始于二十六刻,終止于十二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十二刻六分,終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氣,開始于一刻,終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七十五刻;五之氣,開始于七十六刻,終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止于五十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二個六步,天時始終的刻數(shù)。

  丙寅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shù)開始于五十一刻,終止于三十七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二十五刻;三之氣,開始于二十六刻,終止于十二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十二刻六分,終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五之氣,開始于一刻,終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七十五刻;這就是所說的第三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shù)。

  丁卯之年,初之氣,天時的刻數(shù)開始于七十六刻,終止于六十二刻五分;二之氣,開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止于五十刻;三之氣,開始于五十一刻,終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氣,開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止于二十五刻;五之氣,開始于二十六刻,終止于十二刻五分;;六之氣,開始于十二刻六分,終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這就是所說的第四個六步,天時終始的刻數(shù)。

  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氣又開始于一刻,經(jīng)常如此,沒有終時,一周之后又重新開始。

  黃帝說:我想聽聽每年的計算方法?

  岐伯說:你問得很詳盡??!太陽運行第一周時,天時開始于一刻;太陽運行于第二周時,天時開始于二十六刻;太陽運行于第三周時,天時開始于五十一刻;太陽運行于第四周時,天時開始于七十六刻;太陽運行于第五周時,天時又開始于一刻。天氣四周大循環(huán),就叫做“一紀”。所以寅、午、戌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卯、未、亥、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辰、申、子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巳、酉、丑三年,歲時與六氣會同,周流不息,終而復始。

  黃帝說:我想聽聽六步的運用。

  岐伯說:談論天氣的變化,當推求于六氣的本元;談論地氣的變化,當推求于六氣應五行之位;談論人體的變化,當推求于氣交。

  黃帝說:什么是氣交呢?

  岐伯說:天氣居于上位,低氣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氣交之中,為人類所居之處。所以說: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在氣交之處,人氣順從天地之氣的變化,萬物由此而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什么是初氣中氣呢?

  岐伯說:初氣占一氣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氣也是這樣。

  黃帝說:為什么要分初期和中氣呢?

  岐伯說:是為了區(qū)別天氣與地氣用事的時間。

  黃帝說:我想聽你詳盡地講講。

  岐伯說:初氣為他氣用事,中氣為天氣用事。

  黃帝說:它們的升降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氣的升降,是天氣和地氣互相作用的結果。

  黃帝說:我想聽聽它們的互相作用是怎樣的?

  岐伯說:地氣可以上升,但升到極點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氣的作用;天氣可以下降,但降到極點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氣的作用。天氣下降,其氣乃流蕩于地;地氣上升,其氣乃蒸騰于天。由于天氣和地氣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為因,天氣和地氣才能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黃帝說:好。寒氣與濕氣相遇,燥氣與熱氣相接,風氣與火氣相逢,會有一定的時間嗎?

  岐伯說:六氣都有太過的勝氣和勝極而復的復氣,勝氣和復氣的不斷發(fā)作,使氣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異常的變化,異常變化就要產(chǎn)生邪氣。

  黃帝說:什么是邪氣?

  岐伯說:物體的新生,是從化而來,物體到極點,是由變而成,變和化的互相斗爭與轉(zhuǎn)化,乃是成敗的根本原因。由于氣有往來進退,作用有緩慢與迅速,有進退遲速,就產(chǎn)生了化和變,并發(fā)生了六氣的變化。

  黃帝說:氣有遲速進退,所以發(fā)生六氣變化,有化有變,是由于氣的盛衰變化所致。成和敗相互為因,潛處于事物之中,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說:成敗互因的關鍵在于運動,不斷的運動,就會發(fā)生不斷的變化。

  黃帝說:運動有一定的時間嗎?

  岐伯說:不生不化,乃是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

  黃帝說:物有不生不化嗎?

  岐伯說:物體的內(nèi)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機,名曰“神機”,物體的外形依賴于氣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氣立”。若出入的功能廢止了,則“神機”毀滅,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氣立“危亡。因此,沒有出入,也就不會有發(fā)生、成長、壯實、衰老與滅亡;沒有升降,也就不會有發(fā)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沒有一種物體不具備的。因而物體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體不存在了,則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機也就停止了。因此說,任何物體,無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機。不過化有大小的不同,時間有遠近的區(qū)別,不管大小遠近,貴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發(fā)生災害。所以說離開了物體的形態(tài),也就無所謂災害。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有沒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說:你問得很詳盡??!能夠結合自然規(guī)律而適應其變化的,只有“真人”。

  黃帝說: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天元紀大論:五運六氣話養(yǎng)生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及時空醫(yī)學模式 1
一起來讀《黃帝內(nèi)經(jīng)》(97)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